請停止強迫孩子做你認為對的事情

Nov12

  請停止強迫孩子做你認為對的事情

  十五歲的小明早上起來吃完飯準備出門去學校。媽媽見小明隻穿了一件內衣和外套,就要小明加一件毛衣。小明卻認為就這樣穿最合適,媽媽卻堅持說:“你看我都穿了毛衣的,你不穿毛衣是要感冒的… …”

  為此,兩人爭執不休,最後小明屈服了,按照媽媽的要求加穿了一件毛衣,但心中悶悶不樂,出門的時候使勁把門帶上,發出“嘭”的巨大響聲。媽媽在後麵跟了一句:“哼,強牛!”

  嗬嗬,到底誰是強牛?

  盡管這隻是很短的一個現實生活中的小插曲,其中卻有許多心理學的含義。心理學常常要關注這些不起眼的生活細節和再平常不過的交往模式,正是那些不被我們注意、不斷重複的平常模式,卻在對孩子人格的形成產生著巨大的作用。

  我把以上例子中的心理現象叫做“侵入式關懷”。這個小插曲很典型——這是一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以為對方好的名義,在不能理解對方真實感受和需要的情況下,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對方的身上,並要求對方接受和實施其想法的一個心理現象。

  在這個過程中,到底誰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滿足?其實是母親滿足了自己的心理需要。母親有一種心理能量要投在小明的身上,那就是關懷和被孩子需要的能量形式,而小明卻是不想接受這種能量的,他想表達的是自主——我自己在這個年齡知道如何照顧自己。而當母親的這種能量最終表達成功,心裏就產生一種能量釋放後的暢快感。當母親不相信孩子能夠打點好自己的時候,一些孩子也對此認同——我是不能照顧好自己的。

  此外,母親也把自己的“身體虛弱,容易感冒”這樣一個東西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而事實上,孩子的體質和人到中年的母親的體質肯定是不同的,孩子的激素分泌日新月異,身體有著很強的變化性和適應性。我記得有一年在長城看到一個讓我感到驚訝的場麵:在白雪皚皚的長城上,我穿的是羽絨服,有幾個八、九歲穿短衣短褲的男孩子在長城上活蹦亂跳。好奇的我上前打聽,才得知他們來自日本… …雖然我並不主張每個孩子都應該這樣如法炮製,但我們至少可以從中看到孩子們的潛力。

  在這個互動中,母親有一個替代孩子成長的問題。孩子的成長意味著他(她)在學習如何管理自己,像小明這樣大的孩子是完全可以管理自己穿衣這方麵的問題的。即使有不合適的時候,成年人也要讓他們自己學會調整,從而更好地去管理自己。

  另一個方麵就是心理邊界的問題。母親和孩子這樣不斷互動結果是,孩子學會了如何壓製自己,不讓自己說“不”,泛化到生活中的方方麵麵,甚至帶進成年的生活,去順應他人的要求,不斷順應的結果就是不再去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需要,甚至很難說“不”,讓自己的心理邊界被侵犯。我們不是要讓孩子去做自己嗎?但我們許多父母的行為卻背道而馳。

  建議是如何變成控製的?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提出一個建議,接下來就不再窮追對方是否執行了,這就是建議;但如果對此建議窮追不放,喋喋不休,一直到你執行了那個建議為止,那麽建議就已經變成了控製!

  其實孩子按照自己的感受去穿衣服有可能是合適的,也有可能是不合適的。一位聰明的母親在多次這樣的侵入式關懷後,改變了自己的做法,有一次在她對女兒說出了自己的建議後,就不再吱聲了,讓女兒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穿衣服,結果女兒在下午放學後感冒,回到家後對媽媽說你早上的說法是對的,現在的天氣是要穿毛衣的。第二天早上,不用媽媽說,一起床就自己把毛衣加上了。這個例子很好地說明了一件事,孩子會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調整自己,他們會在自己的經曆中成長,成長的種子就在他們經曆的大大小小的挫折之中。

  我們在親子教育中常常建議父母要“放手”,每年給孩子5%的放權,到孩子20歲的時候正好把自主的權力完全交給孩子。但許多父母在現實生活中卻很難做到這樣,有的甚至是父母和孩子的粘連形成了獲益,邊界模糊。

  看來,成長,是一個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來麵對的人生課題!

這篇關於請停止強迫孩子做你認為對的事情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5年11月12日,歸檔到目錄家庭教育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