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管理讀後感

Sep29

  營銷管理讀後感(一)

  讀《營銷管理》時用的就是科特勒最新版的市場營銷管理英文版教材。很遺憾的是,當時沒有時間細讀那麽多的書,光案例就夠我們折騰了。在此慚愧地告訴諸位,當時連很多營銷概念都不懂。

  最近決心將以前的管理書籍重讀一篇,決定先看中文版,再看英文版。目前市麵上各類翻譯教材多如牛毛,但水平參差不齊,雖然都是中文字,但讓人讀了對有些東西不知所雲。而筆者此次讀的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華東理工大學梅清豪師叢其父梅汝和教授翻譯,感覺譯得不錯。譯者對有一些自己覺得可能對讀者有誤解的同時呈上了英文,供讀者自己決斷。

  整個教材797頁,前後共花去本人約80個小時才將其囫圇吞棗地讀完一遍。這是一個艱苦和令人受益不淺的過程,我為作者的博大精深的學識和智慧所歎服,原作者真是名不虛傳的國際級市場營銷管理大師。

  一、大師的專業令人歎服。菲利浦-科特勒教授獲得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和麻省理工大學經濟博士學位。更令人歎服的是:他曾在哈佛大學從事數學方麵的博士後和和在芝加哥大學從事行為科學方麵的博士後工作。中國之所以缺少國際級大師,我們的教育應該負很大的責任。我們很多的管理學者與國際大師相比,一是缺少國際級公司的工作經曆;二是缺少較高的數學素質,當然英文就不用說了。目前我國也正從這些方麵努力來培養博士生,但一時難以取得較大的成效。

  二、案例之多引人入勝。科特勒教授在書中旁征博引,信手拈來,給讀者呈現豐盛的精神食糧。雖然案例時過境遷,裏麵的數據已經今非惜比。所幸的是,我們今天可以通過網絡找到案例要用到的數據。

  三、作者對現實世界的與時俱進的觀察。要寫成這樣的一本書,光在金字塔裏是永遠也不可能完成的,需要與外部世界息息相通,隨時觀察業界進展。我們的經濟學管理學教授就缺少這種與產業界隨時聯係和與時俱進的觀察的經驗。


  營銷管理讀後感(二)

  隨著我國傳媒產業的不斷發展,傳媒市場態勢正發生著急劇的變化,賣方市場的消解,買方市場的形成,是我國傳媒業當前麵臨的最大經濟現實。那麽,和傳統的“傳媒為王”相比,我國傳媒應該如何來規劃自己的市場活動才能實現這一市場理性呢?有人提出了“內容為王”、有人提出了“渠道為王”,其實,這些提法都僅僅是展示了新的市場原理與策略這座冰山的一角而已。

  通過對《傳媒營銷管理》的閱讀,自己從書中領會並總結出幾點:

  其一,建立傳媒營銷管理信息係統,因為它是環境因素的直觀表達係統。當傳媒業的發展跨越了粗放和經驗的起步階段,任何管理行為都隻有建立在高效的信息係統之上才會有現實意義。

  一般而言,一個成熟的傳媒市場營銷信息係統由4個子係統組成,它們分別是內部信息係統、營銷情報係統、市場調查係統、市場營銷信息分析係統。它們各司其職共同完成傳媒內外環境的溝通與交流。舉個例子來說,在40年前,《讀者文摘》擁有世界範圍的1億家住戶的數據。盡管《讀者文摘》雜誌以其81年的曆史享譽世界,但它的數據庫趨確實它的生命線。

  現在,越來越多的公司會開發數據庫,來了解大眾的消費習慣或視聽習慣。比如我前段時間,在屈臣氏和來伊份都辦過會員卡,之後每逢過節或者搞活動都會發短信給我,由於某些原因,屈臣氏不怎麽去,來伊份去的次數比較多,之後屈臣氏不怎麽發短信給我,來伊份倒是比以前頻次更高,因為我在它們發完短信的幾天時間裏就會去那邊消費,所以我被當作忠誠消費者,每次搞促銷活動都會短信通知我。這也說明他們通過自己的數據庫中的反應,及時做出篩選,哪些是忠實消費者,哪些是目標消費者。

  其二,市場細分,是在市場機會劃定的空間內建構起傳媒獨享的市場優勢的各種可能性的集合。受眾需求的多元化,要求傳媒給予多元化的滿足。由於不同階層的受眾接觸傳媒時表現出的價值判斷標準和需求的資訊網絡結構不同,根據受眾選擇原理,他們隻會去選擇那些和他們觀念、認知水平相近的傳媒來接觸。有的人喜歡體育,可能會關注體育方麵的節目多一些,有的人喜歡財經,可能會關注財經類的節目多一些。節目的細化,其實也是在細化聽眾。

  其三,做出戰略營銷的規劃,當傳媒市場演變的速度發生巨大變化時,傳媒的使命已經不僅僅是獲取利潤,規避風險往往成為傳媒資本的另一努力方向。降低成本和差異化是傳媒獲取競爭優勢的兩個基本路徑。

  總之,隻有經營好現有的業務,傳媒才能進一步發展。在此基礎之上,開展多元化的成長道路,從而使傳媒能夠從事更廣泛業務領域的經營。


  營銷管理讀後感(三)

  之所以讀這本書,主要原因是對我市場營銷專業的一個交代。曾經有幾個非專業的同學問我,什麽是營銷,營銷跟銷售一樣嗎?每次我都隻能回答,營銷有別於銷售,營銷側重於管理,而銷售隻是營銷其中的一個環節,其他就不知道講什麽了,自己的營銷內涵一片空白。所以讀完這本書之後,終於有了更全麵,準確的營銷定義及營銷與銷售的區別。當然,不止是這樣。

  菲利普·科特勒是這樣定義營銷:個人或團體創造(商品或服務),通過與他人交換的過程,滿足社會的需求和需要,是一種管理方式。即營銷是通過交換商品與服務,達到交換價值的目的。營銷經常被拿來與銷售相混淆。其實銷售隻是營銷的冰山一角。正如書裏所講,在銷售之外,營銷還包括了廣泛的營銷調研、相應產品的研發、產品定價、分銷渠道的開辟拓展以及使市場了解這種產品。與銷售相比,營銷是範圍更廣且更具綜合性的過程。

  隻有當你手中擁有存貨時,銷售商品才會開始;而營銷活動在產品出現之前就已經開始了。

  總之,營銷不是一種短期的銷售行為,而是一種長期的投資行為。良好的營銷在企業生產產品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學習生活當中去。我們每做一件事,特別是需要長期精力投入的大事,更需要有一個科學的框架指引我們實現目標,把握未來。在這裏跟大家分享這一模式,希望大家也可以有所受益。

  有了方法,那就得思考怎麽執行。科特勒是十分注重顧客滿意度的。每天企業都要跟不同類型的顧客打交道,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商家,都是需要企業積極去打好關係的。那什麽是顧客滿意度,就是顧客購買前抱有的期望與顧客購買後的認知結果的差值。負值表明顧客滿意,正值表明顧客不滿意。其實講到底,就是顧客的心理在“作怪”,這就要求做企業的,特別是想要獲得成功的企業要深入了解顧客需要,並想盡一切辦法為之提供他們需要的商品,包括有形的與無形的。不論是真正的需要,未表明的需要,令人愉悅的需要,還是潛在的需要,我們都需要一種敏感,快速反應,去感覺顧客的感覺,也需要一份感性去接受理解顧客的善變,並時刻準備隨機應變。

  講完這個,重頭戲來了。最想講的來了,即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企業要生存,要發展,且是長遠的發展,關鍵就是四個字,創新加營銷,這也是企業兩個基本職能。科特勒說:如果一個企業的營銷部門不能夠發掘出新的市場機會,其員工應該被解雇。然而市場上是否還有那樣多的好機會?我們應如何去發掘新的機會與市場?這是個必須思考的問題。一個經濟體係中,機會的絕對數量會隨著商業周期和技術周期而變化。在經濟衰退而新的技術還沒有出現的時候,機會的數量將會更少。

  然而機會總是存在的。這就不得不提垂直營銷和橫向營銷。縱向營銷針對的是某個特定市場,而橫向營銷則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產品。可以舉出很多例子。今天我們可以在加油站買到食品,在超市進行銀行事務,可以在網吧使用電腦,用手機拍照,通過嚼口香糖來服藥,還可以吃零食來攝入穀類,這些都是創新的表現,即橫向營銷。機會永遠存在,缺少的隻是去發現。所以,企業要發展,必須創新,才能於日益全球化,且競爭愈來愈激烈的今天生存下來!

這篇關於營銷管理讀後感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9月29日,歸檔到目錄讀後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