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遊戲讀後感

Sep28

  學前兒童遊戲讀後感(一)

  最近在線閱讀了《學前兒童遊戲》第四章第三節自主性遊戲,係統地了解了幼兒園自主性遊戲的概念與含義、特征與關係,深有感觸。

  我們經常說的,幼兒園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就是什麽時間段的活動都是以自由遊戲活動為主。難免有老師會質疑這樣的問題:難道連幼兒上廁所、吃飯、睡覺也要以遊戲來進行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幼兒園可能就是一個絕對自由的地方,想幹什麽就幹什麽,沒有了起碼的行為規則和要求,培養出來的人也許會不適應小學的正規學習。而我們的這本書中提到自主有兩個尺度:一是相對於客觀狀況、生活環境等外部強迫和外部控製的獨立、自由、自決和自主支配活動的權利與可能;二是相對於客觀現實的能夠合理利用自己的選擇權利,有明確的目標,堅忍不拔和有進取心。從這個概念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部分教師對自主性遊戲理解的幾大誤區,比如給任何活動都冠以遊戲的名稱,追求遊戲活動的熱鬧場麵,以單一的遊戲形式貫穿一日活動,這也是我自己經常會走的誤區。

  其實這樣是與理論相違背的,因為從自主性遊戲的特征來說,它又具有遊戲計劃的生成性;遊戲環境的多樣性;教師角色的多重性;遊戲機會的均等性。而實踐中不少教師認為:自主性遊戲教師是不能指導的,當兒童有了問題教師不敢去介入,惟恐別人指責又在“導演”,無法把握教師指導的“度”,這樣勢必就會削減遊戲的教育作用。對於我們心中的很多困惑,在這一章節中也有明確的解說,在自主遊戲的幾對關係中指出,在遊戲中,兒童是遊戲的主人,教師是指導遊戲的主人。許多研究表明:有教師指導的遊戲更能促進兒童遊戲水平的提高和兒童能力的發展。兒童由於身心發展的特點,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遊戲中常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教師的幫助。教師在鼓勵兒童自主探索、嚐試的前提下,給兒童以適當的幫助是非常重要的,這樣不僅能促進遊戲繼續延伸下去,而且能讓孩子在嚐試的過程中獲得成功感和勝任感。

  最後我想用書中的一段話來總結我的感想:幼兒是遊戲的主人,幼兒對遊戲活動能自主地選擇、支配,在遊戲中充分享受遊戲的趣味性、娛樂性、自主性。教師在遊戲中的作用在於如何激發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幼兒創設良好的遊戲環境,為幼兒自發、自願的活動提供條件,同時也將教育目標、要求滲透進去,以促進幼兒的發展。

  孩子是今天的花朵,更是明天的太陽,作為我們來說,為了他們,我們做什麽都值得,雖然這條路很漫長又迷茫,還看不到邊,但是我相信我們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願意這樣前行,這就是我們的專業,我們的責任。


  學前兒童遊戲讀後感(二)

  這幾天,我閱讀了《學前遊戲論》中的“學前兒童遊戲教育實施中的評價”這一節。對如何在幼兒遊戲中進行評價有了進一步的感受和認識。學前兒童遊戲的評價在學前兒童教育實施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麵它是學前教育實施遊戲的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為檢驗、評價教師指導組織遊戲的能力和效果、乃至全部教育活動的質量,提供科學依據,另一方麵,它能夠推動學前教育中遊戲的科學實施和開展。隻有在評價了解兒童的身心發展及遊戲發展的特點和水平的情況下,學前兒童遊戲的評價對兒童的教育和遊戲的實施及教師指導才更加具有針對性和科學性。

  在以往老師組織遊戲評價,常常是以老師為主體的遊戲評價,是將幼兒強行的拉入老師的思維中來,老師通過對遊戲目標的把握、對遊戲過程的指導去抓住符合教育目標的遊戲內容或突發事件來展開遊戲評價。而這些可能是孩子對遊戲興趣之外的東西了。實際上老師也知道:遊戲的主體是幼兒,遊戲評價的內容也可以交給幼兒來完成。但在以幼兒為主體的遊戲評價中,老師常常會因為缺乏方法在評價中遭遇瓶頸:分享快樂和經驗一般總是圍繞玩了什麽,怎麽玩的,有什麽高興或成功的事,解決了什麽矛盾等問題來展開。久而久之,這種遊戲評價也會失去魅力,幼兒也會對這樣的遊戲評價漫不經心。評價也就失去了它的真正價值和意義。

  我聯係自己的角色遊戲教學經驗,總結了幾種不同類型的評價方法,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

  1、開門見山型:在遊戲後的講評中直接點題。當老師在遊戲中發現了有價值的內容時在遊戲中先和幼兒產生互動,以遊戲者的身份豐富該遊戲中幼兒的經驗,這樣在介紹時幼兒就會顯得不緊張,也會樂意分享介紹。然後在點評時直接點題,采用“渲染”的方式開頭:“今天呀,XX和平時不一樣了,你們看,XX多了些什麽呢?”從而引起幼兒的關注並急於聆聽不一樣的地方。

  2、情感宣泄型:讓孩子表達自己在遊戲中的感受,引發經驗交流。當大家都熱衷於自己的遊戲情節時,可以用:“今天你有什麽事想告訴大家呀?”在這樣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幼兒進行遊戲的回憶,不管是開心事和不開心的事情,在聆聽幼兒的介紹中,及時捕捉到“閃光點”,通過和孩子的互動,讓幼兒發現問題,自主討論,自主得出結果。

  3、經驗回放型:讓孩子回憶平時的生活經驗,解決遊戲中的問題。在討論某一個遊戲情節時,幫助幼兒對已有經驗進行回顧,引起幼兒產生認知衝突,從而讓幼兒自主意識到某一遊戲該如何正確進行。例如:針對小吃店服務員服務不周的情形,在點評時,拋出一個問題:“你們去飯店吃飯就是站著的麽?”針對小吃點沒有點菜單的情況,點評時又會以“你們平時去飯店吃飯,爸爸媽媽是怎麽樣點菜的呢”,從而讓幼兒樂於說、急於說,在訴說中進行自主創設。

  4、及時幹預型:在遊戲的過程中,直接用語言引導與兒的遊戲。當發現孩子遊戲中的問題時,老師直接用語言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如:看到超市的物品未放整齊時,老師會說:“今天的超市怎麽這樣亂呀?”幫助幼兒回憶參觀超市的情景,將已有的經驗運用到遊戲中。又如:當警察在隨意奔跑時,老師會問:“警察叔叔,你在忙什麽呀?”通過詢問幫助孩子審視自己的行為,回歸遊戲的思維。

  5、情境再現法:對幼兒的遊戲情境再現,共同總結經驗。

  讓孩子對於遊戲的情節進行再表演,可以通過錄像的方式,讓幼兒在具體形象的視覺感知中,自己去欣賞同伴的模仿過程,(www.)自己做出判斷,通過相互的交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共同積累遊戲的經驗,從而增強對遊戲的興趣。

  不同的評價方法,幫助老師以合適的身份評價遊戲,有更多的時間和耐心去關注幼兒的遊戲,傾聽孩子的需求,這樣就讓孩子獲得了更多的自主空間,在這樣的空間中,推動遊戲發展的進程,孩子可以更多地滿足自己遊戲的需要,玩得更快樂。當老師改變了遊戲的評價方法,讓孩子投入到評價中來時,他們已經成為了遊戲主人,此時他們的角色遊戲是幼兒最最喜歡的遊戲,孩子也就是在這樣的快樂遊戲中前進著,同時推動著遊戲發展的進程。


  學前兒童遊戲讀後感(三)

  一、對幼兒自主性遊戲的解讀

  著名的教育學家福祿貝爾曾說過:“遊戲時人在兒童階段最純潔最神聖的活動。”對於幼兒來說,遊戲並非是成人眼裏的隨意玩耍,而是一件“嚴肅的工作”。幼兒園遊戲活動開展得是否好,關鍵要看孩子是否體現了自主性,是否成為遊戲的主人並享受到了其中的樂趣,而不是看一日生活時間表上是怎樣安排的。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關於兒童遊戲越來越受到廣大幼教工作者重視,紛紛開展研究,探討遊戲的有關問題。針對幼兒園遊戲嚴重存在“導演式”(幼兒在遊戲中隻是被動的適應者)的教師“遊戲兒童”的現象,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地在研究的基礎上先後提出了“自選遊戲”、“本體性遊戲”、“自由遊戲”、“自主性遊戲”等概念,並逐步在幼教界擴大影響。

  自主性遊戲包括了所有的遊戲,它是相對於幼兒園遊戲不自主的現狀提出的。曾經一度有不少幼兒園教師誤認為自主性遊戲,隻在創造性遊戲中特別是角色遊戲適用,而其他遊戲還是抓在教師手裏。其實,遊戲對於幼兒來說,並無分類,我們不可能讓他們感覺到玩角色遊戲就可以隨心所欲,而其他遊戲則是教師教的遊戲。這樣勢必會影響遊戲教育作用的發揮。

  二、我眼中的幼兒自主性遊戲

  (一)自主與規則

  有人以為在自主性遊戲中兒童是絕對自由的,他們可以為所欲為、自由自在、想幹什麽就幹什麽,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兒童沒有一點規矩,缺乏行為規範,教師麵對放任自流的孩子,不知所措、困惑多多。讓兒童在遊戲中發展自主性,並不是不要規則,如果沒有規則,兒童就不可能學會控製自我衝動,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自由和規則本身就是相對立而存在的。這與“沒有紅燈的約束,就沒有綠燈的通行”是一樣的道理,關鍵要看規則的提出是否符合兒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如果兒童認為規則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他們會學會遵守,而如果規則的提出不被兒童所理解,那他們可能很難接受或拒決接受,自主與規則是同步的,不同年齡班“自主”與“規則”的培養重點是不同的。

  (二)自主與指導

  以前我總是認為:自主性遊戲教師是不能指導的,當兒童有了問題教師不敢去介入,惟恐別人指責又在“導演”,無法把握教師指導的“度”,這樣勢必就會削減遊戲的教育作用。在遊戲中,兒童是遊戲的主人,教師是指導遊戲的主人。(www.fwsir.com)許多研究表明:有教師指導的遊戲更能促進兒童遊戲水平的提高和兒童能力的發展。教師在鼓勵兒童自主探索、嚐試的前提下,給兒童以適當的幫助是非常重要的,這樣不僅能促進遊戲繼續延伸下去,而且能讓孩子在嚐試的過程中獲得成功感和勝任感。

  (三)愉悅與教育

  關於遊戲價值問題,我認為遊戲就是兒童的主要活動,兒童在遊戲中既體驗快樂,又獲得發展。兒童就是在遊戲成長的,遊戲最符合兒童身心特點及發展的需要,兒童通過遊戲獲得快樂,在遊戲中增長知識和經驗,也在遊戲中獲得各種能力的發展。因此,遊戲的愉悅和教育的關係並不是矛盾的,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四)材料提供與兒童的需要滿足

  在自主性遊戲中常常會給教師帶來這樣的困惑:要讓兒童在遊戲中能自主地選擇遊戲的材料,就給兒童提供盡可能多的材料,讓兒童隨心所欲地想拿什麽就拿什麽,其結果是材料選了一大堆,兒童卻表現出無所事事不能順利地玩遊戲。其實自主性遊戲材料的提供並非越多越好,材料太多會使兒童興奮並分散兒童的注意力,兒童更傾向於玩獨自的或平行的遊戲,使同伴交往的機會減少。兒童的需要是不斷增長的,我們不能毫無目的地去滿足兒童的所有需要,當兒童出現了尋求新材料的動機時,適時地提供材料有助於滿足兒童繼續遊戲的願望;當兒童有了新的遊戲主題時,恰當地提供材料可以激發兒童再次遊戲的願望,參加促進遊戲主題的深入;當我們希望兒童能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嚐試解決糾紛時,適當減少材料,促使兒童去麵對挫折和失敗,學會社會交往的技能及控製自我衝動。因此,可以將教師的教育意圖滲透在環境的創設和材料的提供上,讓兒童在與環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學會發現問題並嚐試自己解決問題。

  三、我的一點嚐試

  建構區遊戲在幼兒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操作性強,具有廣闊的想象空間和可創造性,有利於幼兒積極動手動腦,是促進幼兒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幼兒創造潛能充分開發的有效途徑與手段。對於幼兒來說:幼兒每天能實際接觸和感受到的教育莫過於生活,將建構遊戲和日常生活聯係起來,並形成相應的項目主題,係統地應用於建構遊戲,便於幼兒接受,能促進幼兒主動建構的行為,並在與同伴合作、交流中提升創造力。對於教師來說:加入生活化的主題內容,對老師是一種挑戰,需要老師係統地學習和理解,並製定相應的計劃和措施,預設適合大班幼兒的生活化內容,以順應孩子的發展,以推進遊戲的進程。在建構區遊戲中開展生活化項目主題,對已有建構遊戲進行再創造和再構建,不僅能使幼兒在遊戲中獲得全方位的係統調整和接納,在不斷積累建構經驗的同時也促進了教師的預設和指導能力,實現雙向推動。

  我的一些措施

  1.隨興趣點而創設

  幼兒對於自主生成、自主探索的遊戲感興趣,願意調動全部的智慧去研究、去探索、去發現、去嚐試。我們要追隨幼兒,敏銳地覺察和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和即時需要,生成有潛在價值的建築主題,把握教育契機。

  2.隨探究點而創設

  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在充分理解幼兒的基礎上,在瞬息萬變的活動過程中提取順應幼兒發展需要的探究點,並創設“立體”的遊戲情境。

  建構區遊戲還在日趨完善、持續著。作為融合全班大多數幼兒興趣所致的遊戲,每個幼兒都在參與著,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都自得其所“玩中學、玩中獲”。遊戲充盈於身心,充盈於思想、情感中。一個全神貫注於遊戲的幼兒是富有創造力的、自由的和快樂的。建構區中的自主性遊戲的開展,既尊重幼兒的遊戲意願,發揮幼兒遊戲的主觀能動性,又冠之以教育的意義與安排,通過教師的巧運心智轉化為幼兒的興趣和需要,體現幼兒的愉悅價值,並促進幼兒的發展與成長。

這篇關於學前兒童遊戲讀後感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9月28日,歸檔到目錄讀後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