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讀後感200字

Sep28

  信客讀後感200字(一)

  《信客》寫的是早年在鄉間的事,那時候通信手段很落後,對外的通信往來主要依靠一種特殊職業的人——信客。沒有信客,好多鄉人就不不能聯係上出遠門的親人了。在很長的時期中,信客沉重的腳步,是鄉村和城市的紐帶。文章說的是這裏的一個老信客,曾有一次為客戶送給女兒的紅綢,而他也要為一遠親送一分禮,就裁下了客戶窄窄的一條紅綢紮禮品,圖個好看。沒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一個人給家裏帶來口信,說收到紅綢後看看兩頭有沒有畫著小圓圈,以防信客做手腳。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頭,四鄉立即傳開他的醜聞,以前叫他帶過東西的各家都在回憶疑點,好像他家的一切都來自克扣。但他的家,破爛灰黯,值錢的東西一無所有。小小的一件事毀了老信客一生的名譽,老信客申辯不清,滿臉淒傷,拿起那把剪紅綢的剪刀直紮自己的手。這就是不講“誠信”的結果,哪怕隻有僅僅的一次;這就是我要說的,在這個世界,你要想頂天立地的站在這個世界上,請記住一句話——萬事“誠”為先!


  信客讀後感200字(二)

  我第一次讀《信客》是在初二的語文書上,當時讀這篇文章的時候,給我了極大的震撼,作家筆下的人物,不管是老信客還是年輕信客,不管是在外遊子還是鄉裏鄉親,都刻畫得有血有肉,充分的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狀況,一下子就吸引了我。

  讀完之後,深感當信客不是一件好差事,不但勞累,壞了自己的身體,而且自己的一番辛苦換來的卻是別人的冷漠,連為別人報喪也會被懷疑,回想以前的老信客,更是悲慘,被逼迫的竟然去看墳場,即使是這樣,信客還是無任何怨言的上路了。

  讀過《信客》,我感覺在當時的社會裏,當信客比當人力車夫還困難,還受委屈,有時還被當作玩偶,甚至“死神冤鬼”,被隨意的斥責,沒人會想到他的好處,當信客終於忍受不了不幹的時候,再也找不到新信客的時候,人們才想起他的全部好處——這些都是當時的社會病態,“曆來是壞事多於好事”。

  就像課本的前言,“信客,作為一種職業已經消失了,而作為一輩子默默奉獻的一類人,卻沒有絕跡,也不會絕跡”,而我們有沒有注意過他們呢,如果真的沒有這一類人在默默地奉獻,這個世界又會存在多久呢,希望我們不能忘記這些默默奉獻自己的人,同時自己也是這一類人。


  信客讀後感200字(三)

  餘秋雨的文化散文,總是有著一股力量,讓人深深的沉入曆史,在靈魂的掙紮中體味那獨特而厚重的美。《道士塔》是這樣,《信客》也是這樣。

  這是關於兩代信客的故事,這是關於信任與不信任的警醒。回溯老信客的一生,我看到了他對這份職業的重視、責任感,甚至是無奈放棄後的深深依戀——在交接信息時的細聲慢氣,在“逼著”年輕信客講各個碼頭的變化後的唏噓聲裏。我著實感動,因為,不論從現在還是當時來看,信客絕對是個吃力不討好的活兒,老信客幹了一輩子,窮困潦倒,連一個家室也沒有,還要遭受無端的懷疑,憎恨和誣陷。可以說是身心俱疲的來往於城市和鄉村,做著那個“最敏感的神經末梢”。是什麽讓老信客願意擔當起這份瑣屑和辛苦?這樣的事,放在現代,實在是不可思議。也許,老信客就是我們這個時代丟失的人格。


  信客讀後感200字(四)

  信客是新中國初年在鄉村與城市之間奔波的鄉村“郵遞員”。他們沒有飛機、沒有汽車,隻能用肩背著重重的麻袋,靠著低廉的“郵遞費”艱苦的過日子,而且必須沒有一點兒私心,不然就會像老信客那樣失去別人的信任。但是,不光是信客,普通人也要守信用。要是我們生活在一個處處是欺騙的世界裏,我真不敢想象那會有多可怕。

  信客有時還要幫助不識字的農民們寫信,便漸漸地有了很好的文學水平。經曆了那麽多磨難後,(苦難後的信客們,回鄉不會受到鄉親們的致敬,也不會受到鄉親們的重視,甚至都沒有人會去注意這些整天跑東跑西得信客們。而且如果有哪家人死了,還得主動去安慰他的家人,任憑別人打罵。更糟糕的是,信客們常常收到鄉親們的無端懷疑,這是信客們不止身體上過度勞累,也使信客們心理上得不到一絲安慰。這些痛苦,這些磨難,不是普通人們所能承受的,然而,信客們卻默默承受這一切,並沒有絲毫怨言。

  信客的職業已經消失,並不再回來,但是他們那種:任勞任怨,恪盡職守、善良厚道、寬以待人的優良品質,這些正是我們所需要學習的品質。

  信客會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這篇關於信客讀後感200字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9月28日,歸檔到目錄讀後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