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簡史讀後感

Sep27

  西方哲學簡史讀後感(一)

  人類是一種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飯飽後,麵對世界的眾多不可知的事物,人類往往充滿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驅使之下,人類一方麵通過經驗的積累,另一方麵通過理性的思考推理,來嚐試著解答這些問題和解釋一些現象。這樣,一部分解答成為了確知的知識,即科學;另一部分由於時代的局限,不能給出確定的答案,但由於人類對未知事物有著敬畏和恐懼的一麵,產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這些問題的東西,即神學。

  羅素認為,哲學就是介於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著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所以“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產物:一種是傳統的宗教和倫理觀念,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哲學的特征。

  羅素說;哲學是訴之於理性而不是權威(這和文藝複興時期的新教主觀主義是不同的,區別在於羅素訴之於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讓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處,而唯心讓人傲慢)。這是我對羅素最欣賞的一句話,有了它,才能讓我徹底放下顧忌而去研究哲學,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說,我的這種心靈安慰也是建立在對羅素的權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學上的。

  哲學是研究人類思辯的心靈所最感興趣的一切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我所最為重視的,是人為什麽活著?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論那些家夥所認為的機械式的解釋,而是目的論的解釋。即當這個問題具體到某個人時,就成了“你為什麽活著?”。

  首先給我答案的是物理學,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滅,當這個理論擴大到整個宇宙時,即整個宇宙都有滅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類,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麽好抱怨的呢?但這又引出了另一個問題,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類也是要滅亡的,甚至整個宇宙都是會歸於零的,那麽我們現在所謂的奮鬥除了養活自己,苟且偷生外,還有什麽價值?當然這也是人類期望永恒的一種思想,如果連飯都吃不飽,當然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天體物理給了我一個類似神秘主義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廣袤,有著太多人類所稱之為科學的東西,它是如此的寂寞,億萬年來是如此的安靜(我用了好久時間才適應用“它”來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麽來理解它,來認可它的存在,而人類作為一種智慧生物,承擔起了這個責任。人類根本的責任,是發展科學,是盡可能的去了解這個宇宙的根本。

  在這個基礎上,我才展開其他的思考。

  為了發展科技,在現今的情況來看,隻有保持經濟的穩定發展才行。這樣,我的思想難免的流於世俗了。


  西方哲學簡史讀後感(二)

  《西方哲學史》我選擇了梯俐、伍德編著的版本。因為看到有些書上評論說:它擁有更通俗的解釋和客觀的立場,所以就選擇了它,望讀能讓自己對哲學史有個基礎性的了解。現在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把它讀完了,但留在腦子裏的東西不是很多,還好,我做了筆記,可以隨時翻來看看,而不用整天抗著那本厚厚的書。

  這本書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希臘哲學、中古哲學、近代哲學。每個部分後麵也包括了每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哲學家以及哲學流派。當然凡是影響重大的哲學家和流派所做的介紹占的內容都是比較多的,如柏拉圖,奧古斯丁,康德等人。當我翻開第一頁的時候,我驚訝的是它講的是自然主義哲學,這點讓我很不解。因為我總覺得自然是跟科學有關係的,跟人文扯不上關係。而到讀了後麵的具體內容時,我才真正的搞明白是怎麽一回事。因為哲學的起源和發展是離不開一些條件的,而自然條件就是其中的一個方麵,這也是為什麽早期的希臘哲學是自然主義的哲學的一個原因吧。在這個部分裏,人們主要去探究了事物構成的的本質,是運動還是靜止?讀完這個環節的時候,我已經不知道事物到底是有什麽構成的了。但當我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去思考的時候,我才有了自己的概念。但是我卻有個疑問:馬克思關於世界本質的認識是不是也存在問題呢?後麵主要講了希臘哲學頂峰時期的狀況,即我們耳熟能詳的三個人物: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對於這三個人物無論是文學還是教育學都是講的很多的。我覺得這個時期的哲學是任何一個年代都無法超越和淩駕的。有人說蘇格拉底的思想到現在都影響著西方人,也有人說蘇格拉底推動了西方科技的發展,由此可見這時期的哲學的價值。

  第二部分是中古哲學,我對這部分哲學很感興趣,源於我對宗教的興趣,因為我是在三種宗教信仰的包圍中成長的(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但是我沒有宗教信仰,多種宗教環境讓我失去了信仰,我始終都把宗教當成了一種文化,我也始終不能理解他們做禱告、禮拜以及跪拜的行為。特別是我的同學中不少都是都穆斯林,他們一直告訴我說,你不是穆斯林,所以你不能理解作為穆斯林的驕傲和自豪,(學習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一部分是源於黑格爾的哲學。我覺得他的偉大不僅是提出自己獨具特色的觀點而且促進了哲學史和宗教史的發展,在他之後產生一批哲學史家如費舍、策勒爾、文德爾班等。再到後來,我覺得哲學真的是飛躍了,但是也越難解讀了。我對胡塞爾真的是提不起興趣來了,海德格爾給我比較詩意的感覺,看到他仿佛看到美麗的詩意的棲息的生命,不過他的《存在與時間》讓我很痛苦。還是很喜歡他那句話:朝向死亡的存在,人的全部存在交織著因意識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而引起的悲劇性的焦慮和苦惱。不知道為什麽,看到這句話,讓我有了活著的勇氣,以前把死亡看的很不開,現在看開了,死生相互依存,活著是為了死亡,死亡是另外一種活的方式。一直都用這些話來安慰自己,正視死亡和悲劇!我想我會堅強的麵對……生活中隨之而來的一切!

  這本書讀完我總體的感覺就是:腦子一邊是水,一邊是麵粉,攪攪成了漿糊。我覺得如果不對裏麵具體的人物及著作做詳細的閱讀的話,僅憑史上提供的資料,是很難讀懂這些哲學思想的。通讀之後我感到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當別人提起伊壁鳩魯,施特勞斯,伯格森等人的時候,我不再陌生,不過也隻能達到見過的水平。我想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反複去閱讀做到整體的把握,給我的專業學習提供幫助。

這篇關於西方哲學簡史讀後感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9月27日,歸檔到目錄讀後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