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讀後感1000字

Sep26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1000字(一)

  對於明神宗朱翊鈞,曆來人們大多持否定態度。其實不僅如此,說起明朝的皇帝,人們都沒有好感:他們不理朝政,就像一個個敗家子,折騰著祖宗的基業。在朱家統治時期,雖然寫就了不少的輝煌,也留下了無數的罵名。魯迅先生在論及明朝時曾說:“唐室大有胡氣,明則無賴兒郎。”

  但在《萬曆十五年》這本書中,黃仁宇先生則明顯地表達了他對朱翊鈞的同情與悲歎。當然,黃先生也從他的“大曆史”觀向我們展示了萬曆皇帝的一生,以及萬曆出發,追溯封建統治的源頭,著重剖析了明朝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全麵給我時期的文臣武將、思想家。

  在高中曆史課上,我們都接受了這樣的觀念:封建集權統治在明清空前強化,皇權至高無上。但在萬曆皇帝身上,我們似乎看到了皇權的旁落或者弱化。尤其在立儲這個問題上,萬曆皇帝前前後後奮鬥了三十幾年,終也沒有實現立他最寵愛的皇三子常洵為皇太子的夢想。

  我想,其實,這也是萬曆皇帝的可悲之處。封建統治從秦朝到明朝,已經有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曆史,它所推崇的文官製度,這時已經完備成熟。皇帝,在這個以程朱理學為根本太子思想的國度裏,已經成為一種象征貨體製。萬曆皇帝,隻要努力扮演好他的這個皇帝角色,按時參加各種典禮活動,批準內閣大臣的奏議,在全體文官以及程朱理學的協調下,整個國家基本上就可以正常運轉了。皇帝,似乎已經成了禮製的象征,國家的精神領袖,倒有點類似於英國君主立憲製下的君主。但這怎麽可能呢?在長達一千五百多年的封建社會裏,皇帝基本上都是呼風喚雨,獨攬大權,說一不二的。

  可是,在明朝,在以理學為一切工作活動的指導原則的國家裏,熟悉掌握了理學的文官集團,卻逐漸壯大成熟,甚至達到了與皇權對峙的地步。萬曆皇帝想立皇三子為皇太子,朝臣竭力反對,雙方苦苦鬥爭了三十幾年。最後,萬曆皇帝被迫立皇長子常洛為太子,但這是以六七位閣臣的離職,上百名大臣被降級為沉重代價的。從此以後,萬曆皇帝心灰意冷,深隱後宮,消極怠工。朝臣的奏議,他不予批準,也不加反對,就一直擱著,拖著,讓朝臣的目的也大不到。這很像小孩子的鬥氣行為。但一國之君這樣做,卻是以一個國家的沒落為代價的。

  其實,我們都有這樣的疑問:立誰為太子,誰為下一任皇帝,作為臣子的,和他們有多大關係,他們為什麽非得擁護皇長子,甚至不惜和皇帝對著幹?在以嫡以長不以賢的禮法原則下,常洵為長子,就應該為太子。萬曆皇帝立常洛為太子,就是違反禮法的行為。在以禮法為根本原則的社會裏,這是關係國家根本的問題,是不能允許的,即使皇帝也得遵守。

  在曆史上,神宗皇帝偏激逆反,昏庸無能。親政初始,清算張居正。他晏處深宮,聲色犬馬,荒廢政事,又大肆兼並土地,溺誌於財貨。其在位期間,圍繞太子發生的“國本之爭”,更是將朱王朝進一步推向深淵。

  如此可憎之人,必有其可憐之處。在《萬曆十五年》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萬曆皇帝如何從勤勉政事,勵精圖治,逐漸墮落退化。

  朱翊鈞自幼聰慧過人,讀經史過目不忘,而且頗為早熟。九歲即位,在生母李太後以及張居正的教導下,也算是一位少年英主。張居正親自教導他,安排課程,指導讀書,選拔賢能的大臣輔導他,培養他治國安邦的本領。雖然十分嚴厲,卻也不妨礙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

  在張居正生前,皇帝一直支持他的改革。但張居正的正直,卻得罪了不少人,觸動了守舊勢力的利益。在他死後,反對他的人開始反撲。他們紛紛上奏,要求清算張居正。隨著年齡的增長,萬曆皇帝對昔日威炳震主的張居正日益不滿,對他的嚴格管理也感到了厭倦。於是他從維護張居正,到順水推舟地開始了對張居正的清算。這也是在他樹立自己的權威,徹底擺脫張居正的影響。於是,生前忠貞不二的“元輔張先生”,變成了謀國不忠的大奸臣。雖然清算成功,但這對朱翊鈞來說,這肯定是個不小的打擊。為什麽他敬愛的老師就成了亂臣賊子,曾經受過張居正提拔的人為什麽反而要陷害他,這些問題也使皇帝迷茫困惑。於是,他對朝臣的反複奸詐深惡痛絕。尤其是長達三十幾年的立儲問題,慢慢磨盡了萬曆皇帝的雄心壯誌,迫不得已地立長子為儲,也加劇了萬曆皇帝對朝臣的厭惡,以及對政事的熱情。在這一轉變過程中,萬曆皇帝的優柔寡斷的性格也起了不少作用。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1000字(二)

  早就耳聞過《萬曆十五年》,一直很好奇,究竟是一本怎樣的好書呢!然而本人才識短淺,對中國古代的曆史又不甚感興趣,終日隻做些個打發時間的無聊之事,並無意誌能夠沉下心來拜讀大作。近日,機緣巧合,我終於有幸能夠跟著黃仁宇先生一起去走向那個年代,用一種完全不一樣的眼光來審視那段曆史和那段曆史中的人物。不覺一種相見恨晚之感油然而生,也然世之傳言--這著實是一本能夠並已經在海內外產生巨大影響的好書。

  《萬曆十五年》,英文名“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正如作者自譯的這個名字一樣,1587,相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有著兩千多年曆史,發生過無數大事件的國家來說,這一年真的太平靜了。然而作者卻憑借其嚴謹的治學態度,紮實的治學成果帶領我們從這個毫無大事可記的年份中發生的一些小事看起,去鳥瞰整個明王朝的衰敗的背影,進而分析整個中國在近代衰落的原因。

  1587,始於萬曆皇帝要舉行午朝大典的一個謠傳,終於皇帝要對前宰輔張居正調查。期間作者洋洋灑灑數萬言,盡述萬曆皇帝的悲苦而又機械的一生。萬曆並非像我們原先想象中的一樣是個昏庸無能的君主。他也有理想,小時也很機敏,也想成為彪炳千古的一代明主,到最後都想做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然而那個急需一個明主的時代,卻恰恰是一個容不下明主的時代,於是萬曆終於從文官集團終日拿來教育人,管理社會的虛偽的封建道德禮教的枷鎖中心灰意冷下來,對朝事日趨冷淡,對人生日趨失去希望!當他最終在立儲這件事中屈服的時候,他也就成了真正的“活著的祖宗”。他擁有至高無上的皇權,但是他又決斷不了任何大事。他悲劇的一生,他有似工具的一生告訴我們的是這個時代的帶給人的無盡的痛苦。

  1587,距離首輔張居正過世已經五年了。雖然他早已不在人世,但圍繞他的風波並未隨他而去。此刻萬曆正在重新認識這個他昔日的老師,他絕對信任首輔!然而,在文官集團的集體操縱和誹謗下,現實告訴他的是,這個他絕對信任和尊敬的人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偽君子。從昔日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擁有絕對權威的首輔到現在為“萬人唾棄”的偽君子,我們僅僅感歎於世態滄桑似乎還不夠。張居正在位的時候,為國辦了不少好事,他想成為相管仲樂毅那樣的人物,他想匡扶社稷,拯救蒼生。他要輔佐8歲的皇帝成為新的彪炳史冊的賢主明君,開創“萬曆盛世”。但是他越是努力,卻越成為眾矢之的。他當然可以憑借其一時的權勢和萬曆的信任而暫時安穩,但是當其一旦失去這種權勢和信任的時候,他也就摔的越重。曆史的發展趨勢是他所不能夠左右的,即使是生為人君的萬曆也無可奈何,因此他的這種抗爭也就成了一種痛苦的悲號!悲號過後,他也就隨著黃土一同走進了曆史,留與後人或是或非的評說!

  1587,此時正是首輔申時行當權的時代,他已在這個位置上麵四年了!申時行和張居正一樣,也是萬曆的老師,深受萬曆的信任。(www.)他早年受張居正提拔而能位列大學士。但是他這個人極會為人,雖得張居正提拔,卻能夠在清算張居正的運動中免受牽連,最後還能身居首輔。由於親眼目睹了前幾任的種種結局,他深知當時文官集團的勢力之大。即使是人君萬曆尚且拿他們毫無辦法,更何況與他呢。於是,他就充當起了和事佬的角設,憑借其過人的眼光和傑出的政治才幹去化解各種隱伏的危機,他要調停皇帝與文臣的矛盾,他要調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他還要調解各文臣集團之間的矛盾,等等。他就是這樣的一個和事佬,以至後人在歸結其功績的時候盡無事可記。要知道盡管是“被人唾罵”的其前任張居正都有不少讓人們不得不承認的功績啊!然而正是這種無功績恰是他的最大的功績,他很好的完成了在那中社會條件下一個首輔所能夠做的事情--調和矛盾!然而,生於那個時代,他即使有再高的能力,也免不了最後丟官歸家的命運!

  1587,還有傳奇人物海瑞的辭世,孤獨將領戚繼光的離開,思想家哲學家李贄的剃度為僧。他們都免不了悲劇的命運。正如作者在書中末尾寫道的一樣:

  “1587年,是為萬曆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麵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汙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

  讀到此,我們也就初步理解了作者所宣揚的“大曆史觀”了。正是作者以淵博的知識結構高屋建瓴的解讀那段曆史,為我們提供一種不同於以往的看待曆史的眼光。他著眼事情雖小,但反映的時代和曆史卻很大。見微知著,處處體現著認識的智慧。

  大曆史觀,需要我們跳出當前的視野局限,把目光放到更加廣闊的時代背景中去了解曆史,正視現實,開創未來。

  初讀下來,已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當中了……

這篇關於萬曆十五年讀後感1000字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9月26日,歸檔到目錄讀後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