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論讀書讀後感

Sep20

  培根論讀書讀後感(一)

  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讀書還象以前那麽重要嗎?我和很多同學都對這個問題感到迷惘,但前幾天爸爸給我閱讀並部分講解了《培根論讀書》這篇文章,我的思想變了,我的觀點也變了,我覺得讀書非常重要,而且今後我要真正做到多讀書。

  這篇文章寫到,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認識事物原理。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學習數學使人精密,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

  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互聯網是我們獲取信息的一個重要手段,但是,互聯網代替不了讀書。讀書可以充實我們的思想,可以豐富我們的情感,可以教給我們本領,可以糾正我們的過失,在書籍中,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原本是如此地美好。

  也許有人會說,現實社會中,有許多的大老板,大富翁都不讀書,不是照樣發大財、賺大錢?那麽,我們讀書又有什麽意義呢?我認為:此話差矣,的的確確,現實社會中,有許多的大老板、大富翁不讀書卻發了大財,賺了大錢,但是,我們也應該反思一下,在我國的眾多私人企業中,有多少能夠與世界著名的大公司、大企業相提並論呢?相反,在我國短命、失敗的私人企業多的不可勝數,我們的大老板、大富翁,他們所缺乏的是什麽呢?據說,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每天都要抽出一小時來讀書,世界首富都如此重視讀書,更何況我們這些離世界富豪相差很遠、很遠的人呢,我們有什麽理由輕視讀書呢?

  現實中,確實有一些讀書人,死讀書,不解決實際問題,成了書呆子,這樣的讀書,不是我們所要提倡的。我認為,與其說不解決任何實際問題,一味地死讀書,還不如不讀書的好。正確的讀書方法,也許應該是,在思想上要重視讀書,要在有選擇的前堤下讀好書,多讀史、讀詩、讀哲理、學習數學……同時我們也要勇敢地走出書本,勇於在實踐中,去探索、去發現,去解決實際的問題,隻有這樣,我們讀書的價值才能得到真正的體現。才能讓我們更明智,更聰慧,更精密,更深刻……我們的讀書行為才能真正得到社會的認可!


  培根論讀書讀後感(二)

  近日,重讀弗朗西斯?培根的《論讀書》,深感受益,特寫讀後感一篇,與大家分享。

  第一次讀《論讀書》是在中學的一堂語文課上,因當時年齡尚小且閱曆較少,心中雖產生過點點觸動,但並未產生太大的波瀾。今又重讀,感慨萬千,悔當時“隻讀書不求甚解”,枉費了太多的讀書時間。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文章開宗明義指出了讀書的內涵及讀書的作用。我們日常為了打發時間,填補心靈的空虛常會上網、聊天、遊戲、看電視、聽音樂、觀碟、逛街、打麻將等等,但回頭想想,並沒有給我們留下長久的益處或產生持久的作用。培根一語撥開雲霧,告誡我們唯有讀書可以。詩、詞、歌、賦,書、表、策、論,經、史、子、集等等,好書可謂豐富,獨處幽居之時,會讀書者可陶冶情操;高談闊論之時,善用書者可舌戰群儒;處世判事之際,好學深思者可統籌策劃。當然,做到持經達變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隻有量變轉化成質變時,才會享受到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快樂。

  既然讀書可使我們獲益,那麽我們又如何在信息豐富、魚龍混雜的現代社會中,把握住有限的時間讀點好書呢?我們亦可以用“怡情、傅彩、長才”作為標尺,不足以怡情、傅彩、長才的書,我們便可大體涉獵,淺嚐輒止。對於可怡情、傅彩、長才的經典之作,我們則須全讀並咀嚼消化,讀時還須全神貫注,推敲細思,孜孜不倦。

  讀書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幹。

  孤獨寂寞時,閱讀可以消遣。高談闊論時,知識可供裝飾。處世行事時,知識意味著才幹。懂得事務因果的人是幸運的。有實際經驗的人雖能夠處理個別性的事務,但若要綜觀整體,運籌全局,卻唯有學識方能辦到。

  讀書太慢的人馳惰,為裝潢而讀書是欺人,完全按照書本做事就是呆子。

  求知可以改進人性,而經驗又可以改進知識本身。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學問雖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於淺泛,必須依靠經驗才能紮下根基。

  狡詐者輕鄙學問,愚魯者羨慕學問,聰明者則運用學問。知識本身並沒有告訴人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智慧在於書本之外。這是技藝,不體驗就學不到。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認識事物原理。為挑剔辯駁去讀書是無聊的。但也不可過於迷信書本。求知的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該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

  書籍好比食品。有些隻須淺嚐,有些可以吞咽,隻有少數需要仔細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書隻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隻須知其梗概,而對於少數好書,則應當通讀,細讀,反複讀。

  有的書可以請人代讀,然後看他的筆記摘要就行了。但這隻應限於不太重要的議論和質量粗劣的書。否則一本書將像已被蒸餾過的水,變得淡而無味了。

  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敏,寫作則能使人精確。

  因此,如果有人不讀書又想冒充博學多知,他就必須很狡黠,才能掩人耳目。如果一個懶於動筆,(成功的經驗,減少我們以後的學習和工作中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使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少走彎路。

  但是讀書又不能費時太多,費時過多易惰,文采藻飾不易太盛,太盛則矯。因此我們要善於挑選,隻因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讀書還可以補先天的不足,而經驗又能補讀書的不足,蓋天下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驗範之,則又大而無當。“這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人不是生來就知道任何事的,都是經過慢慢積累,以補先天的不足之處。而積累的經驗多了又能補讀書時所不能學到的東西。

  ”書有可淺嚐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換句話說,有隻讀其部分者,有隻須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而且不可盡信書中所言,也不可隻為尋章摘句,而應該仔細推敲思考。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因此我們要多讀書,讀好書。同時對各個領域都要有所涉獵,蓋因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皆因以上所敘之諸多好處,我強力推薦大家看看這篇文章。

這篇關於培根論讀書讀後感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9月20日,歸檔到目錄讀後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