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傳讀後感

Sep02

  曾國藩傳讀後感(一)

  最近,我在網上讀了《曾國藩傳》。

  這篇文章令我感動的是:曾國藩的一生好學和他的忠誠。曾國藩一生忠誠勤儉為根本,靈活多變的處世態度。

  曾國藩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天坪村)的一個普通耕讀家庭。他並不是一個天資聰明的小孩,但他講究學習方法。他要求自己遵守克己之道,不斷地自新和反省自己。最後成為著名政治家、教育家、軍事家。倡導洋務運動,創立湘軍。在治家,治軍,治國,教育等方麵都有重大建樹。

  我們在生活上要學習他的勤儉作風。在學習上要學習他的善於積累經驗和教訓,日日不斷地反省自己。正如他所說:“人要無一日不讀書。正是他的一生好學,忠誠的品德,造就了他成為中國近代史赫赫有名的人物之一。


  曾國藩傳讀後感(二)

  上學的時候教科書上講他是個鎮壓革命的劊子手,高中時候很奇怪書店裏擺的那麽多”國賊“的書,真的好多呀,還灰糊糊的封皮,宛如曆史垃圾的顏色,隱隱還知道和厚黑學攪和在一起,對於國賊和厚黑本人都很不感冒,出於反感一直沒有想過要讀。

  後來漸漸明白所謂的太平天國運動不過是一場殘暴的殺人運動,洪秀全荒淫無恥,他建立的暴政隻怕比滿清貴族更加可怕。漸漸改變了看法,也許曾國藩是個值得了解的人物,一個偶然的機會,讀到了這本馬東玉教授所著的《曾國藩本傳》。

  原來他的本行是個大學士,出身寒微,生性淳樸,自幼苦讀,才思聰穎,中舉後中進士,勤學不輟,有人稱曾國藩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理學大師“,而且由於在京頗著清望,得到朝野的一致認可,”十年七遷,連躍十級“”三十七歲至二品者,本朝尚無一人。“如果沒有京官以後的對抗太平軍,他或者成就一代大儒。

  之後白手起家,在八旗兵、綠營兵之外籌建地方武裝,初戰大敗,投水自盡被救起,之後的戰事勝多負少,在八旗兵、綠營兵一觸即潰的危機關頭扭轉了形勢,步步為營,逐步壓縮了太平軍的空間。

  但是,因為湘軍是”團練武裝“,打出湖南以後更加無依無靠,曾雖為中央二品大員,但並無地方實權,糧餉兵源到處有求於人,官場腐敗、彼此扯皮,皇帝又擔心他權力過大處處掣肘,幾年下來受盡了氣,難以盡述。憤而借父喪委軍家居一年半,開始的時候整日漫罵,書中說:”自入仕途,以孔孟入世救世,對自身的修養嚴厲酷冷,一絲不苟;對社會抱有“以天下為己任”的堅定胸懷。持身嚴謹,奮發向上,關心國事,留心民情,因而贏得君王信任和同僚的尊崇,十年京官春風得意。正是抱有這種信念,以一文官而白手建軍、治軍,5年來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出生入死。但是,為什麽皇上反而不信任?為什麽上至樞垣,下至府縣,都那麽忌恨自己?“心中苦悶抑鬱。

  後通過閱讀道家的著作,大有感悟,發現:”同樣為人處事,孔孟主張直率、誠實,而申韓(申不害、韓非)等法家卻主張以強碰強,硬對硬,老莊則主張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弱反而能強,柔則是至剛。把老子的言論對比自己過去的行事,他發覺自己處處直截了當,用的是儒家的至誠和法家的強權,表麵上痛快幹脆,似乎是強者,結果處處碰壁,實質上是失敗,是弱者。到頭來弄得上上下下處處是敵人,前前後後處處是障礙。過去也知道“大方無隅”、“大象無形”、“大巧若拙”,但一直沒有真懂,所以自己的行事恰好是有隅之方,有形之象,似巧實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是無形無象、鬼斧神鑿的。“大柔非柔,至剛無剛”,太妙了!讀到過裏、想到這裏,曾國藩如同從黑夜裏一下子走上了光明世界,“……

  發現了作人處世的“真正”秘訣——“大柔非柔,至剛無剛”。


  曾國藩傳讀後感(三)

  近人對曾國藩非常推崇,毛澤東說,”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對曾國藩也是視若神靈,1937年蔣經國從蘇聯回國,蔣介石將他安置在溪口讀書,交給他兩本書,其中一本就是《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傳》描寫了曾國藩從一個睚眥必報的孩童一步步成長為一位大儒名臣,反映了他從事道德修養的心路曆程。讀這本書可以讓人感覺到原來成功是如此簡單;原來成功人士也具有很多普通人的諸多缺點,隻是他們懂得如何去克服改正;原來成為一名成功人士是有跡可循的。

  曾文正說:”開國之際,若漢唐之初,異才、畸土、豐功、偉烈,飆舉雲興,蓋全係夫夫運,而人事不得與其間。至中葉以後,君子欲有所建樹,以濟世而康屯,則天事居其半,人事居其半。以人事與天爭衡,莫大乎忠勤二字。亂世多尚巧偽,惟忠者可以革其習;末欲多趨偷惰,惟勤者可以遏其流。忠不必有過人之才智,盡吾心而已矣;勤不必有過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

  他的意思是說,朝代建國之初,奇才異士不勝枚舉,這靠的都是天運而不是人的努力,正所謂亂世出豪傑;在朝代的中期,(作文時無鐫刻字句之苦,文成後無鬱塞不吐之情,皆平日讀書積理之功也。若平日盛釀不深,則雖有真情欲吐,而理不足以適之,不得不臨時尋思義理;義理非一時所可取辦,則不得不求工於字句;至於雕飾字句,則巧言取悅,作偽日抽,所謂修調立誠者,蕩然失其本旨矣!以後真情激發之時,則必視胸中義理何如,如取如攜,傾而出之可也。不然,而須臨時取辦,則不如不作,作則必巧偽媚久矣。“

  也就是說,在寫文章時即使有真情要傾吐,可是道理卻無法表達清楚,從而不得不臨時去探尋義理,而義理並不是一時就可以獲得的,於是隻好去追求字句工整。以至於作文時沉溺於雕字飾句,想通過巧言來取悅於人,而修辭立誠的宗旨早已蕩然無存,這就更為拙劣了。

  我寫東西的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擾,明明自己有很多感情要抒發可真正開始寫時,卻發現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情感,以至於不得不冥思苦想一些好的句子,到最後想一吐而快的情致往往被破壞,文章或不了了之或索然無味。一直以為這是自己才疏學淺的表現,沒想到在曾國藩家訓中竟然有類似描述,看來這是初寫文章人的通病。而要解決這個困境的辦法,曾國藩有提到那就是要多看書、多思考、多積累。

  19世紀50、60年代的中國政治舞台上叱吒風雲的曾國藩一直用”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所許“來自嘲自己。相比而言,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這篇關於曾國藩傳讀後感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9月02日,歸檔到目錄讀後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