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後感800字

Aug23

  目送讀後感800字(一)

  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著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說什麽,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脫,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著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隻關懷的手,也是不著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著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衝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裏一手拿一個顏色的發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後,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並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裏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隻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

  有些事,隻能一個人做;有些關,隻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隻能一個人走。

  前邊的孩子轉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舍,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悅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麵帶微笑邁出了第一步,留給母親一個“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被紮得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

  這條路上的艱辛,隻有自己懂;這條路上的風景,也隻有自己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隻有自己采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隻有在別人最後的目送中,自己走。

  從讀大學到現在工作,離家已有十載,離家遠了,自己年齡大了,反倒覺得和父母之間的線越牽越緊了。記得上學的時候,每年寒暑假回家,剛到家的幾天,不管做什麽,隻要是在父母的視力範圍內,那目光必是緊緊追隨的,笑著看我吃飯,邊說“慢點吃,還有呢”;笑著聽我聊校園的趣事,偶爾插一句“是嗎?”,常常會被看得不自在,心想“這是腫麽了,不就是半年沒回來嗎?”;每次開學的前一周,父母必是睡不好的,又一次的“目光緊緊追隨”,心想“至於嗎?半年後不就回來了嗎?”那時的我,就像一隻小小鳥,隻想越飛越高,掙脫那溫暖的懷抱!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舍的,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隻管著一心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隻因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著。

  因為工作在外地,回家的次數很少,每次都是急匆匆,惹得媽媽總是念叨“真是忙啊?就不能多呆幾天?”,滿眼關切、懇求。因為要趕火車,每次離家總是清早,爸媽一早起床,把我送到車站,之前很少回頭望過。直到有一次,有一個考查順路回家的機會,父母又一次送我,車子已經開動,隻覺得心裏沉沉的,回頭望去,父母一直站在那裏“目送”,看著他們微駝的身影,淚水再也控製不住。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總有一天,他,她會離開,正如書中寫的“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隻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麽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公尺。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發,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所以,做兒女的我們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挫折、失敗,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隻能一個人做,有些關,隻能一個人過。“

  你說你的眼裏隻有我,我說我的眼裏還有那”廣闊的天空“,一次次生命的輪回,為了不留遺憾,這父女母子間的情緣啊,且行且珍惜吧!


  目送讀後感800字(二)

  生活中某些珍貴的片刻,其實都來自於一些微不足道的細節。《目送》,簡單的文字,是她生活中每一個溫馨時光的剪影所剪貼而成的幸福畫麵。流露出來的真摯、細膩的情感,一字一句,如陽光般,暖暖的。

  龍應台,一位孩子的母親,一位母親的孩子。我為後者,但年齡遠遠有差,人生軌跡也全然不同。如今看到的,多是閑適,溫馨,怕是到了作者寫時的年歲,也會憑添一份責任與感懷吧。

  喜歡她筆下的母親,越長大越像個孩子,慈祥而可愛。雖然,年老的遲鈍讓其記憶力衰退到幾分鍾前的事都全然忘記,但那份不變的關懷與對她的孩子”雨兒“的愛,永遠不變。

  喜歡她筆下的兒子,望向母親的眼睛有感情而深藏不漏。”拜托,媽,不要指,不要指,跟你出來實在太尷尬了。你簡直就像個沒見過世麵的五歲小孩。“天曉得你說這句話是心中是何種心情。十七歲,固執得想證明自己的獨當一麵,成熟卻青澀。說媽媽像孩子,媽媽的眼裏,孩子卻永遠是孩子。

  喜歡她筆下的小可愛們:水光粼粼的小溪裏,睡夢中的白天鵝,脖子蜷在自己的鵝絨被上,旁邊一隻小鴨獨自在玩水的影子。多麽浪漫溫馨的畫麵,讓人不舍得翻書,是怕書頁的響動擾了天鵝的美夢哩。窗外是火紅燒天的鳳凰花,溪裏是魚蝦戲水於潺潺之間,野蛇趴在石塊上曬太陽。多麽勾起回憶的同創場景,讓人穿越時空,真的找回那時的自己。

  喜歡她筆下滿滿的詩意。有一種寂寞,忙忙天地之間”餘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隻能各自孤獨麵對,素顏修行。學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為何當時就沒能覺出那是怎樣一番天地間唯我一人的孤獨使然。

  喜歡她筆下肺腑的哲理。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軌道,倒像同一株雨樹上的枝葉,雖然隔開三十米,但是同樹同根,日開夜合,看同一場雨直直落地,與樹雨共老,挺好的。兄弟,幾十載並肩共行,幾十載風雨同舟,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第一次體會到,有一種淡淡的親情,卻深入骨髓,如手足般不可分離。

  喜歡她筆下的小幸福、小溫暖。你的修行開始。在你與世隔絕的修行室外,有很多人希望捎給你一句輕柔的話、一個溫暖的眼神、一個結實的擁抱。我們都在這裏,等著你。讀到這兒,頓覺周身都暖暖的,卻不暖得熱烈,也不暖得淡淡,隻是覺得心裏有了一種力量,背後有了一種信念,一種支持。

  然,也有不少深思。

  都說大陸點擊率最高的一篇文章是其中的《(不)相信》。”相信與不相信之間,令人沉吟。“曾相信愛國,曾相信曆史、文明、正義、理想主義者、愛情、海枯石爛。而到了20歲之後,全盤否認。為什麽?為什麽這些真善美的化身都被二十歲的作者摒棄了?難道生活真的那麽慘淡無情,把人之初性本善中每一個美麗的夢想打碎,如陽光下繽紛的泡沫,一觸即破,隻一刹花火。

  人生總是逼迫我們去認清,看懂許多。”野蠻和文明,一線之隔。“”可以同時存在兩種正義,水火不容。“”原來海容易枯,石容易爛。“初讀這些文字:作者的文字也太偏激太犀利了吧,社會經如此一說,似乎在華美繁榮的綢緞外衣下,裏層補丁遍地,千瘡百孔。如此一說,連千古傳頌的文明,剛直不阿的正義,海枯石爛的愛情都不相信,人在世上該相信什麽,還可以相信什麽,美在哪裏,人生的意義又在哪裏。滿腹疑惑,翻回開頭,重讀,想從字裏行間找到遺漏的信息,在自己心中掙紮著想為作者辯解,也想,解脫自己。

  後來,這才發現,再讀時,少了開始的新鮮與抵觸,去理解,去聯想。似乎身邊真的有不少這樣的事例。平時的眼中為自己的生活申辯,看到那些能動搖我們繼續向前的信心的事,便視其如過眼煙雲,同樣是一雙眼,為什麽不讓心靈的窗戶多接收溫暖的陽光而偏要容納沙塵暴和龍卷風呢。而如今,去回想,好像作者說的這些早已在心中存在,早已半認半否地疑惑過。隻不過,它就像早已得不到滋潤的種子,早已枯死在土地中。隻不過,就如旅途上,不應因枯涸的泉水而停留惋惜,而應因其河床閃爍的鵝卵石與岸邊的鳥語花香而停留休憩;不應因風雪中大地的蕭瑟而停留默歎,而應因其傲然挺立的青鬆與幽香暗放的冬梅而停留致敬。那些,不值得我們去停留,去為其傷懷,而斬斷眼前的路。生活,總有燦爛的笑容,也有灰暗的,時光匆匆,旅途短暫,為值得的事去停留,去真正的,熱愛身邊的世界吧。

  終於,我們又看到了希望。史也許不能全信,但真相的追求永無止境。海枯石爛的永恒也許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裏有一個無窮的宇宙,一刹那裏想必也有一個不變不移的時間。是呀,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從背陰的角落,踱步到向陽麵,去欣賞,去敞開心扉地接納,世界,又變回原來那可愛的樣子了。

  所以,朋友們,真正去愛生活,愛這大自然吧。相信那些在體味到生活五味雜陳時,依舊能讓我們背起行囊,充滿信心繼續上路的心靈洗禮,追求旅途中燦爛的陽光,追求那些讓人生之夢花開的,絢爛時光。

這篇關於目送讀後感800字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8月23日,歸檔到目錄讀後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