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專著讀後感

Aug19

  教育教學專著讀後感(一)

  --《愛的教育》讀後感

  文/周建玲

  泰戈爾曾說:“愛是亙古長明的燈塔,它定晴望著風暴卻兀不為動,愛就是充實了的生命,正如盛滿了酒的酒杯。”《愛的教育》是80年代出版的刊物,可以說它和我差不多年紀,今天我捧在手裏細細品味的時候,被書中無數個故事深深的打動了。

  這是一部小書,這是一部巨著。意大利的文學在中華的譯介。《愛的教育》其實包含了兩個部分,即《愛的教育》和《續愛的教育》。前者是丐尊先生據日譯本翻譯,後者是亞米契斯的朋友所著,也是據三浦關造的譯本來的,對前者是一個合適的補充。

  夏先生說:“我在四年前始得此書的日譯本,記得曾流了淚三日夜讀畢,就是後來在翻譯或隨便閱讀時,還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覺眼睛潤濕。”

  在看《愛的教育》時,每每被書中的那些平凡人物的平凡事跡感動,《掃煙窗的孩子》、《班長》、《窮人》、《虛榮心》、《感恩》、《嫉妒》、《爭吵》、《告別》等等和孩子有關的故事中,歌頌了兒童應該具備的純真感情,同時書中也表露了從家庭、學校到整個社會,都在營造一種良好的環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塑造著兒童愛祖國、愛人民的感情。

  在我們的中小學教育中,“愛的教育”這四個字,說來容易,做起來又何其難!在教育的整體認識上,作為一個完整教育過程的學校教育,它永遠不是也不可能是以兒童為目的的,它首先考慮的是現實社會中各種矛盾的存在和社會本身的發展,是一代代的兒童將成長為什麽樣的人的問題。在這一點上,教育不僅僅是自由的,也是強製的。集體教學的形式一經奠定,所謂“因材施教”隻能是一個需要不斷努力的目標。

  愛就像空氣,充斥在生活的周圍,充滿了人的內心,它的意義已經融入了生命。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群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的境況不一,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每個人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裏麵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群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樣我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不由想到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其實,我們也可以擠出一個固定的時間讓孩子們多聽聽這些“愛的故事”,感受和體驗愛,學習付出愛。我想,麵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走入恩裏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著對於生活的追求。

  愛是一種感受,是一種信仰,是一種追求,是……無法用準確的文字形容愛的定義,但是我知道,擁有愛的人,付出愛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實而無憾的。


  教育教學專著讀後感(二)

  --《教育走向生本》讀後感

  方麗丹

  兩極分化現象指的是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受新課程教學方式、學習方式改變的影響,學生的學習情況向兩級分化,即好的更好,差的更差。這種現象的出現讓老師們都很苦惱。究其原因

  第一點,最重要的是學習興趣和學習意誌的影響。對於小學生來說,學習積極性主要取決於學習興趣和克服學習困難的毅力。小學的學習,是由教師引導入門,在學習的道路上,一路上有時扶著走,有時讓學生自己走,慢慢培養學生的獨立性。這樣可能會造成一些學生養成依耐性。表現出適應力差、學習情感脆弱、意誌不夠堅強,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就退縮不前,甚至喪失信心,導致成績下降。

  第二點,嚴格執行教學目標,為了一節課目標的完成,對一些接受能力弱的學生,不管他願不願意,對他進行反複的輔導,強化。我們班裏一個女生接受能力很差,有一種類型的題目我給她講了五遍才會,過了幾天我再給她出一道,她又錯了,不過通過反複講解她後來終於會了。但是,我也一直在反思,這樣會不會影響她的創造力和對學習的積極態度。

  第三點,經常的考試,評估,通過考試來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當孩子感到身邊的人都用分數這把尺來衡量與定位他們,相信大多數孩子感受不到成長的快樂,成功的自信。

  那麽,怎樣可以避免這些問題從而縮小兩極分化呢?我一直以來都感到比較困惑。在郭教授這本書中,特別是讀了下麵的案例之後,我找到一些答案。

  書中提到東方英文書院實驗班在開始實施生本教育的時候,存在著兩極分化,對認字,好的學生幾乎都認識,(www.)而差的學生隻認識60%或者更少;但是在生本教育實施了一年多之後,差生基本沒有了。

  還有其他學校的一些成功案例。究其原因,原來生本教育把學生的必學部分嚴格控製在第一層次,貫徹“下要保底,上不封頂”的原則,加上對完成時間不作硬性規定,這樣要求不致過高,又留有充分的餘地,祛除了學生的心理抵觸,保持了他們旺盛的學習熱情。

  這些對照我們目前的教學似乎也差不多,但是我們目前的教育比它又多了兩個層次,他們都再次強調保底的要求,而且采取密集的考試評價手段。這樣我們的教育就容易造成學生學習熱情降低,兩極分化形成。

  其實,古人早就強調因材施教,學生實際情況是不同的,教育的方法也要因實際情況而定。對於一些孩子,也許我們真的需要等待。


  教育教學專著讀後感(三)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讀後感

  朋友向我推薦了《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本書,近段時間借著學校讀書活動的開展,我從頭到尾細細看了一遍,看後感觸頗深。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在今天我們當前的學校教育中幾乎天天都在製造著大量的“學習殘疾人”,隻不過是我們中國人給他們貼上了“差生”這個標簽而已。他們帶著這個標簽在學習生涯中艱難跋涉,永遠走不出失敗的陰影。這樣看來,我們教師豈不是變成了千古罪人。

  書中講到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玩沙、唱唱跳跳,在入校第一天這麽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裏,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玩玩,她期待能了解一些新鮮事物,她還期待著能與其他夥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裏,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冗長複雜的說解,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著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麵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於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係列深入檢查後,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癡呆生”。實際上像《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的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嚐不多呢?

  李聖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差生的聖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願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隻是教育不當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她成功的教育改變了這些所謂“差生”的人生。在這位老師身邊曾有過這樣一個女孩子。她從小就被老師當作“傻孩子”“瘋孩子”,是不可救藥的學生,是木頭腦袋,被誤送過精神病院。鋼琴老師無情的將她淘汰,學校老師把它看作傻子不讓她參加集體遊戲,因為怕她給班級丟分,老師不允許她參加全班大合唱。她的身後常有冷漠的目光,她的耳邊常響起老師同學諷刺的話語,幾乎所有的人都拋棄了她,她的心陷入了無邊的黑暗。她多次割腕自殺,兩隻手上布滿了自己用刀片劃的傷疤。就這樣一個在老師家長眼裏注定要失敗的孩子,可在這位優秀老師的關懷教育下居然考上了北京重點大學,還在著名報刊雜誌上發表了許多作品。是什麽力量是這樣一個瀕臨崩潰的孩子變得如此優秀呢?這位老師是用什麽魔力拯救的這個孩子呢?是自信,培養自信。

  看到這裏,我也真有點愧疚感。雖然從沒有歧視過成績差、紀律不好的同學,而且加倍關懷,但是在幾次活動中,為了不影響班級,我也有過不讓餘偉坤同學參加比賽。真沒想到,這樣竟然會給孩子帶來這麽大的傷害。昨天我聽餘偉坤媽媽講,餘偉坤叫他媽媽去買些小禮物,他要送同學,這樣同學會對他好一點。聽了此話,我心頭一震,可憐的孩子多麽需要大家庭的溫暖。看來對這些孩子來說,老師的愛遠遠不夠,更需要同學的幫助,他們才會感到幸福,才會樹立自信。

  我們老師的責任應該是鼓勵每個學生樹立自己的奮鬥目標,而不是狹隘的追求超過別人,以提升自己的聲譽,使考試和學習成為每個學生自我提高的途徑,而不是個別能力較強的學生獲得獎勵的能力競賽,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就感,讓每個學生都樹立必勝的信念,讓每個學生都把自己想象成一個成功的人,讓他們表現的堅強又自信,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這篇關於教育教學專著讀後感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8月19日,歸檔到目錄讀後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