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最欠缺的是理念讀後感

Aug19

  家庭教育最欠缺的是理念讀後感(一)

  拿到這本書時我有一股強烈要看的衝動,我一直以為中國教育最需要一股新理念,不要一窩蜂地都去談欣賞激勵教育了,《中國教育最需要的新理念》讀後感。但是坦白說當我看到不到三分之一時,我相信,的確我看不下去了。這的確是一種理念,但是它既談不上新,更談不上中國教育最需要的。因此這本書的名字定為〈我的教育理念〉再恰當不過。

  這本書的內容讓我想起了小學生守則上的“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對一些人看起來很重要,很有意義。但是這些人肯定沒有小學生。首先,我承認,他寫得很全麵,可能寫得內容,自己都感動得不得了,但是我認為這是一個脫離教育實際的人;這是一個違背了毛澤東哲學理論中“實踐出真知”基本原則的人;這是一個講得頭頭是道但是沒有實際意義的人。其次,我覺得給我成長幫助最大的是〈班主任之友〉的雜誌,上麵的例子大多不是編的,對碰到問題學生,上麵給出的方法大多的時候用起來效果還不錯,而這本所謂的中國最需要的新理念,卻讓我越看越糊塗了,越看越不知道如何去做了,你想在我(一個中學美術教師)一直想著如何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如何提高學生的實際專業水平,但是這本書的第十三頁去告訴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不是培養為社會服務的人才”,我相信這樣的任務,其他教師我不知道,反正我真心虛,在下確實無能為力,還是先學會怎麽樣教學生畫畫吧!最後,我覺得上麵的一些教學案例,有一些不是編的,第一個理念“教育需要純正的教育”中的案例如果是真實的,它就告訴我們不要整天把表揚激勵教育掛在嘴上了,是的在教育中,表揚鼓勵激勵是重要的,但是它就像胡蘿卜一樣,不能給學生太多,一個整天表揚學生的教師不被學生認為虛偽才怪呢!第二個教育理念“教育應該麵向每一個人”的教學案例,我覺得從書上看到的再多不過了,唯一改變的是名字的不同而己,味同嚼蠟,第三教育理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的教學案例,名字為“一切從做人開始”,我承認,我逼著自己看下去的,上麵的一句話讓我唏噓不己,“是什麽使他們的孩子有了這麽大的轉變呢?這要歸功於學校開展的做人的教育”如果一個孩子因為一次春遊,因為學校開展了做人的教育,那麽這本書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把這個深圳市羅湖區錦田小學的做法印成一本書,讓我們看看吧,讀後感《《中國教育最需要的新理念》讀後感》。

  我希望自己能做一個對學生有幫助的老師,能在教學的時候多總結那一種教學方法更有效,更容易被學生理解,更容易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與實際動手能力,而不是整天想著如何去培養人,我覺得在課餘我能教給他們扔拉圾時看清楚那邊是可回收的,那邊是不可回收的,用過的電池不要直接丟在垃圾桶裏等等,這些專家們看不上眼的小事,我能讓他們注意到我覺得也就知足了。

  《中國教育最需要的新理念》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家庭教育最欠缺的是理念讀後感(二)

  五月份本人讀了《教育新理念》,深深體會到,現代教育思想有了根本性的改變,強調多元、崇尚差異、主張開放、重視平等、張揚個性,教育新理念讀後感。因此,在教育教學中,如何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越來越成為教育界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我認為,一個人個性成熟和成長的過程,是基於個體體驗的過程,為培養有個性而又全麵發展的人,在學校教育教學中就必須十分注重學生的個體經驗。給學生充分的“個體經驗”,要求學校教育要有強烈的“個體意識”,必須把學生作為有個性差異的個體看待,而不是把他們作為一個整齊劃一的所謂“整體”,要在工作中具體地處理好“尊生與愛生”、“差生與差異”、“行為與品行”、“學會與會學”等關係。

  1、尊生與愛生。“愛學生”是教育工作的前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每一個學生都希望教師和家長的愛建立在對他們尊重的基礎上。他們希望能有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教育環境。所以學校必須以“尊重”為前提實施教育。

  尊重學生,首先要尊重學生人格。教師應該有民主作風,做到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深信其發展潛能,以真誠的態度感染學生,以平等的交流對待學生,真正深入學生的內心。尊重學生,還要尊重學生情感。教師要善於真正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尊重並保護他們的隱私,特別要能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的愉悅。尊重學生,核心是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空間,隻有這樣,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才有可能。也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出適應未來社會需求變化著的人才,而不是僅僅基於現在的需求來培養人才。

  教育的目的是“捧出一個個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教師應當承認並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以形成學生的獨創性,在教育的目的、內容、方法上,要把個性的多樣性作為一種有價值的東西,一種財富來加以接受,尊重學生的個性,就是尊重學生的未來。

  2、差生與差異。在崇高個性的今天,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處於同一年齡層麵的學生,由於種種原因,在知識儲備、行為習慣、智力水平、身體素質、個性品質等方麵必然存在差異。但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潛能,關鍵在於潛能被發現、被開發和利用的程度。從這個意義說,學生之間隻存在差異,而不存在所謂“差生”。人的潛能是多元的,有各自的優勢。“差生”與“差異”,雖然隻有一字之差,(www.)但卻體現了兩種不同的教育理念,隻有在後一種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我們才會熱情地去關心每一位學生,耐心地去指導每一位學生,仔細地發現每一位學生的潛能,善意地去讚美每一位學生的閃光點。在這種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我們的工作才會更有情趣、更有奔頭、更有價值。

  隻有正確地認識學生的差異,我們才有可能給所有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機會和空間。否則我們的學校教育隻能按一個模式培養所謂的“精英”式人才,不僅剝奪了大多數學生的發展權利和發展可能,而且也抹殺了“精英”們的人格和個性。

  3、行為與品行。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要求我們在學校德育工作中,注意區分“行為”與“品行”。目前,學校德育工作實效性不強,其根本原因在於抽象口號太多,具體要求又太高,經常將學生行為規範方麵的問題上升到道德品質問題。這種做法拉大了師生間對話的距離,使學生產生對抗情緒,從而使德育工作流於空泛和形式。其實,在校的中小學生,正處於生理和心理發育時期,他們在行為為規範方麵出現一些偏差是難免的。當然,行為規範的偏差積累起來,會導致學生的“品行”問題,因此我們要對學生身上出現的不同問題有針對性地做好說教、引導工作、引導工作。從另一個角度看,有時缺點背後往往蘊藏著潛在的求知欲、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所以教師首先要有一顆“寬容”的心,要允許學生有缺點,並給學生有自我反省和改正缺點的時間和機會。

  在糾正學生的行為規範偏差時,我們必須十分注重學生的個體體驗。使外在的教育內化為他們的內在的情感體驗。

  4、學會與會學。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中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變“提問”為“設問”,讓學生從“學會”走向“會學”。積極創設“問題情境”能有效激活學生思維。因此,我們要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鼓勵並讚美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要善於找到學生對問題的回答中的閃光點,鼓勵學生收集資料和信息。教師還要有容忍、接納學生不同意見和答案的雅量。要鼓勵學生“異想天開”,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挖掘“疑點”,巧妙“布白”,設置“陷阱”使課堂產生無窮的意味。

  要合理設置問題梯度,要真正讓每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疑問,提出問題,就要有不同層次的場景問題,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問題層次上展開思考。

  信息時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信息的激增。這使得一個人掌握了多少知識變得不那麽重要,而人的學習能力越來越受關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未來的文盲是那些不會主動尋求新知識的人,也就是不會學習的人。所以當今的學生光學會一些知識是不夠的,關鍵是要學會學習,也就是會學。所以學校教育應該教給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善於學習,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品質。

這篇關於家庭教育最欠缺的是理念讀後感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8月19日,歸檔到目錄讀後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