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開朗琪羅傳讀後感

Jul31

  米開朗琪羅傳讀後感(一)

  “他不幸的關鍵,他一生的悲劇之所在,是缺乏意誌力和堅定的性格。一直到死,他都在自我掙紮,卻無力抗爭。他活了九十歲,一輩子沒休息過一天,沒享受過一天真正的生活。”他,就是米開朗琪羅。

  1475年3月6日,米開朗琪羅出生在加森汀省的卡普雷塞鎮,他父親是卡普雷塞鎮和丘烏西的最高行政官。米開朗琪羅六歲喪母,幼時被寄養在一個石匠的妻子那裏。後來,他打趣說,皆因吃了這個乳母的奶,他才選擇當雕塑家。

  1495年春天,他雕塑了著名的《熟睡的丘比特》,被時人評為頗具古派的狂熱。隨後,他又雕塑了《醉酒的巴克科斯》,《垂死的阿多尼斯》和巨型的《丘比特》。而在《耶穌之死》中死去的耶穌躺在永遠年輕的聖母膝上,似乎睡熟了。

  1501年春,一塊巨型的大理石交給了米開朗琪羅,碩大的《大衛像》由此誕生。

  1508年,教皇命令這位根本不懂壁畫技術的畫家,去畫西斯廷教堂的穹頂。因為教皇的固執,他隻好讓步執行。在工作疲勞與焦慮之外,還有家人那些可惡的糾纏。他們全家都靠他養活,濫用他的錢,拚命壓榨他。

  就是這樣一個薄情寡義,充滿妒忌的環境,一邊是毫無見識,隻知盤剝他的家庭;一邊是不斷窺伺他,期待他失敗的頑強敵手。米開朗琪羅隻能在其間掙紮苦鬥。在這段時期,他完成了西斯廷的英雄作品。

  可他付出了何等絕望的努力!

  西斯廷工程大功告成後,他回到佛羅倫薩。在這相對平靜的時期,米開朗琪羅製作出他最完美的作品:《摩西》和現藏盧浮宮的《奴隸》。

  1544年夏天,他深切愛念的人——維多利亞去世了。在這嚴肅而平靜的友誼中,米開朗琪羅完成了他最後偉大的繪畫與雕塑作品:《最後的審判》,保利內教堂的壁畫和尤利烏斯二世的陵墓。

  嚴格的僧侶般的生活,固然使他保持了結實的體格,卻未能免除疾病的入侵。1544年和1546年兩次患惡性瘧疾以後,他一直沒有複原。結石,痛風,各種各樣的痛楚使他生不如死。

  但是他一直工作。1564年2月12日他站了一天,做他的《聖母哀悼基督》。14日他發燒了。他的朋友勸告他不要外出,他卻回答說:“有什麽辦法?我病了,而我不論在哪兒都得不到休息。”

  直到去世的大前天,他才答應躺在床上。當著朋友和仆人們,他神誌清楚地口述了遺囑。他將“靈魂交給上帝,肉體留給塵土,”他要求“至少死後回到”他親愛的佛羅倫薩。接著,他“從可怕的暴風雨轉入及其甜美的寧靜。”這是二月的一個星期五,約下午五時,正是日落時分……

  他終於休息了。他達到了他所企盼的目標:超越了時間。

  羅曼·羅蘭將他比喻成一座巍峨的高峰。“聳立在文藝複興時期的意大利,我們從遠處就能望見他險峻的輪廓,隱沒在無垠的天空。”

  我若是他,會有怎樣的宿命,他艱辛痛苦的顛沛流離和他的美德,給這個世界帶來了福運。


  米開朗琪羅傳讀後感(二)

  《米開朗琪羅傳》主要寫文藝複興時期的意大利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一生的傳奇經曆。

  他一生忍受了巨大的病痛以及所有的刁難和盤剝。盡管他經曆了各種磨難卻沒有向命運屈服。直到生命的最後一秒仍在頑強地抗爭著。他相信:隻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韌而果敢,那麽就一定會衝破一切束縛。他一生醉心於雕塑創作。他在生命的89個春秋中,給人們留下了許許多多表現了真善美的不朽傑作。如《大衛》、《悼念基督》等。最終成了巨人。

  讀完以後,給我的啟示很多。他的這種精神--自強不息、永不滿足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學習。因為,他生活的時代,是一個狂熱、彼此猜忌、容不下任何自由思想的時代。而他卻是胸懷寬廣、豪放不羈的人。在重重打擊和百般刁難的環境下,他都能堅持下來,沒有消沉。不息地創作他的藝術。正如他說:“越使我痛苦的就越讓我喜歡。”

  而現在的人們呢?住大房,開靚車,已經很幸福了。他們非常羨慕偉人的不朽的藝術作品,卻無法感受到偉人的艱苦。其實,艱苦和挫折是對命運和人生的最好錘煉。每個人都會遇到苦難與挫折。我們與其羨慕偉人,不如學習偉人的精神,鋪設走向成功的道路。無論失敗了多少次;無論有多艱苦,有多累;無論怎樣的困難。隻要你努力奮鬥,總會成功的。


  米開朗琪羅傳讀後感(三)

  米開朗琪羅是痛苦的,因為無休無止的工作,使他陷入了一種迷茫的狀態,一切都使他不安,他猜疑所有人。

  他自稱“憂愁與瘋狂的人”。(www.)這足以證明他的痛苦,他是孤獨的,亦是絕望的。他竟從痛苦中覓得一種悲哀的樂趣。

  社會上的所有人都為米開朗琪羅的天才所歎服。但這隻使他更痛苦―――因為嫉妒而疏遠。因為利用而憤怒。

  米開朗琪羅曾座名為《勝利者》的石像,勝利者已征服了,但他又被 征服了。這不就象征著米開朗琪羅自己嗎!這種孤寂和痛苦是英雄式的天才所共有的。

  羅曼。羅蘭在逢場作戲米開朗琪羅並為其痛苦憐惜的同時,不也暗暗隱含了自己對人生的感慨嗎?

  首先,他在撕碎米開朗琪羅被王公貴州所欺騙的情景時,就表達了自己對社會的不滿和對當權者的憤怒。

  其次,他在描寫米開朗琪羅的死亡時,對他的解脫是欣喜的―――米開朗琪羅終於休息了。

  羅曼羅蘭評價其一生是:這便是神聖的痛苦的生涯。朱開朗琪羅自己所說:多麽想望而來得多麽遲緩的死―――對於不幸的人,死是懶惰的。“

這篇關於米開朗琪羅傳讀後感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7月31日,歸檔到目錄讀後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