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銘讀後感

Jul19

  陋室銘讀後感(一)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周末,我在家裏細細的品讀這段古文——《陋室銘》,呀!真是美!作者劉禹錫僅僅用了81個字,通過讚美陋室而表現出了他那種不求功名、不慕榮利的精神。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句話的意思是: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龍就靈異了,大家會發現,這兩句話中的仙和龍應該是突出山或水的,但是,作者卻是用仙和龍與他們的陋室相比較,突出了他們身居陋室,但是他們的行為,語言、並不“陋”,突出了劉禹錫的高尚情操。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意思是:與我談笑的是博學的人,晚來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劉禹錫認為他們都是一個個有才的學者,來和他們談論,所以,無論每個人,在他的心中,都是博學的,從這裏可以看出劉禹錫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的意思是: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雲的玄亭。看得出劉禹錫把地位、財富……放到了最後幾位,他是一個不求功名的人,因為他是一個追求之高雅的人。

  從《陋室銘》之中,我知道了:一個人受不受人的尊敬不在於它的家是否華麗,而在於這個人人品怎麽樣。我還感受到了劉禹錫是一個不慕榮利的人,並且對這個世界有一種不求聞達的生活情趣!


  陋室銘讀後感(二)

  文/崔曉紅

  《陋室銘》通過對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銘》一文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汙,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流露出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

  《陋室銘》全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多麽優雅漂亮的文章,每次讀起來都仿佛置身優雅的環境、恬靜的生活,心情格外的輕鬆。

  人的物質欲望是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的,在人生路上,難道你就願意把這短暫的一生耗費在對榮華富貴的追求上,最終沾得滿身的銅臭味,以致身心疲憊嗎?隻有不貪慕虛榮,不奢求,安貧樂道,才會有恬適的心情。盡管隻有“陋室”,但是“談笑有鴻儒”,“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勞形”。這種閑然和怡雅,正是金錢所難買的,因為那些在物質上萬分富貴的達官貴人,很難成為精神上的富有者,也很難有安心理得的快樂。這篇不足百字的室銘,表現了作者安貧樂道、潔身自好的高雅誌趣和不與世事沉浮的獨立人格,作者的樂觀心情是寶貴的財富。它向人們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盡管居室簡陋、物質匱乏,但隻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實,那就會滿屋生香,處處可見雅趣逸誌,自有一種超越物質的神奇精神力量。《陋室銘》最後點題說:“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是呀,“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這讓我悟到,人的生活當然需要物質基礎,但人的生活更需要精神支撐,當一個人精神生活充實時,物質生活的欠缺也就不會顯得那麽不堪忍受了。

  讓我們帶著淡泊的心境,在今後人生中享受那份淳樸、心安理得的生活吧!


  陋室銘讀後感(三)

  午後,女兒在讀文章,我也拿起書,劉禹錫的《陋室銘》如今讀來卻另有一番感觸。(www.)全文81個字,字字寫陋,卻不覺得陋。開頭的“仙”“龍”寫了山水之色,實則喻陋室之主。文章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全文中起到了畫龍點睛之筆,用芬芳四溢的香氣形容主人的高尚思想境界,這就突出了陋室主人不追求功名利祿(無案牘之勞形)也不求榮華富貴(無絲竹之亂耳),作者將其陋室比作“諸葛廬”“子雲亭”更突顯主人的“安貧樂道”之心。以抒情的筆調表明作者的高潔品格。

  想起自己和孩子的老師,不僅再度感慨!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者要耐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然近段舞鋼教育界的中青年優秀教師紛紛跳槽,不論原因如何,對教育、對學生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的。也許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教師確實處在社會的底層,走的實有自己的不得已。然我認為作為一名教師、一名學者能對學生撫琴研經,教書育人,遠離嘈雜的世俗,遠離傷神的公務,尋求這個時期的一方淨土,心之潔、趣之雅,德之馨,吾自認為也不失是一種風雅的生活。

這篇關於陋室銘讀後感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7月19日,歸檔到目錄讀後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