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爸爸窮爸爸讀後感

Jul08

  富爸爸窮爸爸讀後感(一)

  《富爸爸窮爸爸》中,主要作者羅伯特·清崎通過從小在富爸爸(作者最好的朋友的爸爸)的教育下一步一步學會投資,學會使自己的資產增值,富爸爸告訴他生活中大多數陷入了“老鼠賽跑”,努力工作卻最終仍未能免於負資產的結局,即使是受過多良好的教育。這一點作者在自己的窮爸爸(親爸爸)身上看得很清楚,作為一位大學教授,仍然日子拮據。在這兩位理財觀念截然相反的爸爸的教育下,作者成長為了成功人士。

  富爸爸教會作者如何通過合理途徑免除稅收,鼓勵作者進行投資,應學會“首先支付自己”。窮爸爸卻要求作者認真學習,找份穩定的工作。

  窮人和中產階級為錢而工作,富人讓錢為他們工作。在創業的初期,我們不能隻看重工作報酬,而應考慮到工作可能給我們帶來多少寶貴的經驗,這些才是無價的。去當一名業務員,可能一年的推銷你拉不到多少單子,但你見識過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總結出他們的心思,為你以後再次與之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我們需要關注自己的事業,但要區分好職業與事業,職業是為他人創造財富,事業才能為我們積累產生收入的地產。把增加的收入用於購買可產生收入的資產是,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財務安全。

  不僅要把錢花在投資上,還要花在讓我們學會投資的課程上,教會我們如何通過買進賣出實現純收入。

  之所以世界上絕大多數人為了財富奮鬥終身而無所得,主要是因為他們在學校中學到各種專業知識,但卻從未真正學習到關於金錢的知識,結果就是他們隻知道為了錢而拚命工作,而從不思索如何讓錢為他們工作。因為懶得動用頭腦發掘商機,最終也沒能過上悠閑自在的日子,隻能為了償還貸款終其一生。大多數窮人或中產階級財務保守的基本原因在於不能承擔風險,這意味著他們的財務知識匱乏,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應該意識到財務知識對我們的重要性,學會理財,掌握相應的理財知識。

  然而,掌握財務知識的人很多時候仍然不能擁有充裕的資產項目,這原因包括對可能損失金錢的畏懼心理。恐懼本身並不成問題,問題在於如何處理恐懼心理,如何處理損失問題。我們會對自己產生懷疑,當我們有所計劃的時候這種可怕的感覺在心中滋生,如此強烈,以至於我們無法將此付諸行動,我們無法向前邁進,因為我們想守著那些安全的東西,而機會卻從身邊溜掉了。眼睜睜地看著時光流逝,心中的結使我們無所作為。憤世嫉俗者抱怨現實,成功者分析現實,進行分析使他們看到那些憤世嫉俗者無法看到的東西,也能發現被其他人都忽視了的機會,這正是取得成功的機會。

  人們總是批評而不是去分析,總是看到細節上的麻煩而看不到解決麻煩之後總體上的巨大收益。這就是使人們生活貧窮的思維方式。

  通過問自己“怎樣才能支付這個”來創造一種更強有力的思想和更有活力的精神,而不是簡單的一句“我不能支付這個”,目標並不重要,隻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會有所收獲,打開了我們充滿了可能性的快樂和夢想之門。

  《富爸爸窮爸爸》開啟了我們學習財務知識的大門,生活在與錢打交道的社會中,我們需要這本書幫助我們取得對自己未來的財務生活控製力。


  富爸爸窮爸爸讀後感(二)

  《富爸爸,窮爸爸》一書是一本十分暢銷也十分“另類”的書,暢銷書作家羅伯特·清崎用自己的親身經曆講述了富人如何教育孩子有關金錢的問題,而這些看似常識的關於金錢的觀念和知識卻是窮人和中產階級家庭所沒有的。可以說作者在此書中一語道破了“富人的秘密”。  作者的親生父親在斯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西北大學等美國著名學府均取得學位,受過全麵的高等教育。然而,雖然他擁有體麵的工作,收入頗豐,卻終身麵臨財務困境。

  而他朋友的父親中學就綴學了,卻因為有正確麵對金錢的觀念和超人的理財技能和商業才幹,成為了一個樂觀的億萬富翁。 現實生活中的比爾·蓋茨、富特、戴爾等成功人士均沒有接受或未完成高等教育,而他們是現實社會的成功者。這類現實的確向包括美國這樣不避諱金錢的國家的教育提出了挑戰。到底人們在學校裏學到了什麽﹖為什麽醫生、律師等專業人士同樣會麵臨財務窘境﹖為什麽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富人們理財的秘密是什麽﹖他們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第一次通俗地說明了富人的秘密,他通過自己親身經曆印證了走向財務自由的首要觀念,在這一點上窮人和中產階級與富人有天壤之別:窮人和中產階級讓自己為了錢工作;富人則讓錢為自己工作。在這個觀點的基礎上,作者進一步闡明了資產與負債的定義和關係。作者認為隻有能不斷地為自己掙錢的財產才叫資產,而凡是讓自己不斷花錢的都叫負債,這種定義盡管看上去很簡單,但實質上卻充滿了人生智慧。在如何處理負債和資產的關係方麵,作者用財商的觀念解釋了每一個人在麵對金錢遊戲規則時都應該知道的理財技巧和知識。

  羅伯特·清崎所揭示出的富人秘密的確讓人大吃一驚,既然“現金流”早已是現代社會“古老”的遊戲規則,那麽為什麽像美國人這樣的“現代人”仍然不能從容麵對它呢﹖甚至許多人還對此羞澀、“難過”呢﹖其實,作者所說的財商是每一個人都具備的,隻是許多人被一些傳統的金錢觀念桎梏著,逃不出“思維的牢籠”。另外,更多的人雖然可以擁有很高的教育水平,卻缺乏一些最基本的理財知識。看了《富爸爸,窮爸爸》的人不禁要問自己:一個人可以花幾十年的功夫用於知識的學習,為什麽不能用幾個月甚至幾個星期學學理財呢﹖ 還有很多人把財務的困惑或缺錢歸納為知識的不足,總是想辦法去多學知識,取個什麽學位或什麽證書之類的,這又是另一種形式的誤區,作者在他自如的敘述中輕鬆地打破了這種“財商的麵紗”。 正因為用親身經曆為證據,作者打破了許多關於理財的錯誤觀念,伴隨著《富爸爸,窮爸爸》一書在全球的暢銷,許多讀者麵對金錢時的軟弱內心被摧毀可以說在全球形成了近十年來人們理財觀念的最大衝擊波,清崎的“富爸爸”係列產品在全世界已成燎原之勢。

  世界上到處都是有才華的窮人。在很多情況下,他們之所以貧窮或財務困難,或者隻能掙到低於他們本來能夠掙到的收入,不是因為他們已知的東西而是因為他們未知的東西。他們隻將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和完善做漢堡包的技能上,卻不注意提高銷售和發送漢堡包的技能。也許麥當勞不能做最好的漢堡包,但他們能夠在做出一般水平的漢堡包的前提下,做最好的銷售和發送工作。我們看到如此之多渴望得到晉升和加薪的員工,那麽晉升和加薪能夠滿足他們實現心中夢想的願望嗎?

  一般不會。如果在企業滿足不了晉升和加薪的要求,或許有人會作出跳槽的舉動,但跳槽後情況會依然如此。最終的結果往往是抱有此類心態的人員不會因為報酬的多少彼此之間產生什麽本質的區別,相反,那些用思考代替貪婪,區分職業和事業(為自己工作還是為別人工作),明辨資產和負債(能夠源源不斷帶來收入的叫資產,導致帳單發生的叫負債),果斷把握機會的人,才能夠實現為自己和社會創造財富的目標。因此,職場的人員一定要放棄單純依賴晉升和加薪來改善生活質量的想法,而應該在工作中勤於思考,不斷增加自己的資產(各類投資,如證券、房地產、知識和技能)。


  富爸爸窮爸爸讀後感(三)

  文/韓念時

  一直以來,抗拒著去讀一些與商學有關的專業書籍,總以為以自己現在的知識儲備、理解能力還未能把握書中所欲闡述的精神。理性的思考著剛上大一的我們還應再等等,等羽翼豐滿些了再去一勞永逸。這一理智的安排乍一看是多麽的準確啊,我為自己能如此理性的認識自身而自豪著,卻忽視了如果一本書中隻包含晦澀難懂的專業知識、隻具備某一種價值的話,那麽他充其量是一本極好的課本而不會成為萬人追捧的暢銷書。

  那麽逆反過來,從一本暢銷的有關專業的書籍中,必不僅有一點專業的收獲。這可能關乎學習、關乎思想、關乎生活的方方麵麵。無事不趕巧的是,從《富爸爸窮爸爸》中,我也對一些老問題有了新思索。最初看到名字的時候,真的不知道它是一本有關會計的專業書籍,不過幸運的是,正因為如此,我才會翻開它,研究它。

  一、教東西一定要說或講嗎

  “教東西一定要說或講嗎”富爸爸教育道。我們每個經曆過高考的人都知道如今的教育製度是不合理的,是抹殺孩子天性的。故而上大學前我們或多或少的暗自發過誓,要轉換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要培養發散思維和創造能力。然等我們到了大學以後還是遵循著上課——接受——複習——考試的模式。不同的是,我們比中學更加輕鬆,我們考試有重點或範圍,有開卷或交篇論文了事。如此一來,我們更渴望老師在課堂上多說些多講些,別讓我們自己學,這樣我們就有跡可循,有方向可猜。學習和複習的時候就隻看老師講的,老師強調的部分,直接後果便是掉回到之前的被動接受的惡圈,忘掉了曾經的豪情宣誓。

  然而大學與之前不同,發給你一本書,老師可能隻講不到1/3,那麽那2/3要怎麽辦呢?“扔掉不看因為老師沒講所以不重要!”可是學東西一定要是老師教嗎?我們已經是大學生了,已經多多少少具備獨立思考學習的能力了,再不濟,應該有意識培養自己這方麵的能力了。我們到大學,一個新的城市,什麽都等著教是不行的。更何況老師隻能教授我們知識,卻教授不了生活、思想。生活是最大的一本教科書,我們應該學會慢慢去讀它,讀好它。

  真正的學習需要精力、激情和熱切的願望。學校提供給我們多途徑的學習條件,圖書館、自習室、微機房……我們正直青年,精力旺盛;我們初入大學,激情洋溢;我們未來未定,熱切的渴望去繪製它。

  具備了這些硬件,我們才有宣揚自主學習的資本。大學老師教課重在引導而不是傳授,引到了就完成教學任務了,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事兒了。這時候那些學習條件就派上用途了,我們可以去圖書館查閱相關典籍資料,去自習室消化鞏固內容,去微機房擴寬視野……這樣一來,就把一個孤立的問題串成線,鋪成麵了,也就達到了自主學習的效果了。

  二、錢的雙重定義

  我們每個人從小都玩過大富翁,從最開始的時候小心翼翼的把錢都用來買逃脫炸彈的道具,防止扣錢;變為後來開始擴大再生產,建酒店建工廠來收取費用。縱使有時會踩上炸彈掉錢,也阻擋不了獲利的速度與效益。這便是守財與生財的差距。守財者對錢總處於恐懼,害怕錢沒了,而生財者對錢則眼光放得更加長遠。

  而我們現實中的玩家在沒成為大富翁之前,還是一直重複著守財的過程。工作、賺錢、儲蓄、再工作。這還是理想的狀態,沒有負債,沒有稅收壓力,否則他所承擔的工作量將是上述的2——3倍,成為為錢而工作的人,而不是讓錢為我工作。

  那麽如何才能讓錢為我工作呢?關鍵是轉變思想——窮人說:“努力學習能去好公司工作”;富人說:“努力學習能發現並將有能力收購好公司”。窮人說:“我不富的原因是我有孩子”;富人說:“我必須富的原因是我有孩子”。不要把錢看做是努力的動力,而要把錢看作為實現努力的工具,不要把壓力看作是阻礙,而要視之為必須改變的動力。同樣是對錢,兩種觀念下,錢就會有兩種性質,而聰明的人,總會明白哪一種是最佳選擇。

  我們讀商學院的,似乎應該比任何人都多一絲對金錢的敏感性,如何理財、如何安排以後的人生,正需要我們轉變思想。我們中的一些人,打著“自力更生”“體驗社會”的好想法出去打工,每天為那微薄的工資忙的昏天黑地,一個月如果能有個百十塊收入就美的不得了,好像自己發家致富一般……在這裏我不是否定打工有什麽不好,而是說打工應該不僅著眼於那微薄的工資上,而是應該在工作中思考,不然我們與沒上過學的農民工有什麽區別。工資多少沒關係,別太在意而成為為錢工作的人,關鍵是在工作的全過程中體會,了解自己該做的是什麽、適合做什麽、能做的是什麽、想要的又是什麽。

  三、情緒妙用

  人人都知道,激情和熱切對生活有很好的推動作用,那麽又有誰了解,憤怒和恐懼有時也能起到催化的作用?比如說錢,大多數人希望穩穩妥妥地掙到,但他們很少有掙錢的激情,於是,隻好有沒錢的恐懼。因為恐懼沒錢花他們才會不斷拚命的去工作,渴望賺取更多的錢;賺錢時出於對收入差距的憤怒,又促使他們擺脫穩妥,追求更高的目標。我們學經濟的學生以後步入工作麵臨的選擇更多,恰如其分的利用恐懼和憤怒能更好的獲得激情和熱切。

  感情也是個奇妙的東西,人需要有感情,它使我們更加真實,感情這個詞表達著行動的動力。真實地看待你的感情,以你喜歡的方式運用你的頭腦和感情,而不是與自己作對。隻有對某一項東西產生了感情才會有得到的欲望,而欲望又催生了付出的動力,這樣付出得到的回報遠比刻意壓抑自己的感情幹巴巴的空想要實在的多。縱使付出得不到回報,起碼我們有熱情去嚐試。大多數人都沒有這樣的願望,他們隻想進學校,學點專業技能,輕鬆工作並且掙大錢。

  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我們總容易犯春晚上一則小品名兒的錯誤“這事兒他不賴我”。工作就抱怨“老板壓榨勞動力”、“老板對新人不夠寬容”、“同事之間不好相處”;學習就抱怨“學校課程安排不合理”、“老師不近人情”、“宿舍人不好相處”……大多數人認為世界上除了自己外,其他人都應該改變。讓我告訴你吧,“改變自己比改變他人更容易。”為什麽無論在什麽工作崗位,都有被賞識的下屬;為什麽無論在什麽學校,都有被信仰熱愛的同學。你自己不是那樣的人,那不賴別人,就賴你自己。可能是你工作技能不夠、工作熱情不高、不懂得察言觀色;可能是你適應能力欠缺、師生溝通貧乏、不懂得忍讓付出。總之一句話,你、不夠優秀。想要變得更優秀那就將抱怨情緒轉為動力,改變自己別老想著去改變別人。真正有說服力、號召力的智者,永遠不以改造別人為己任。

  《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對我們學習生活這部教科書有很大的借鑒作用,書中的富爸爸頭腦的先見性、理解的角度都令人咋舌,但又具有神奇的魔力,讓人對未來的自己充滿了渴求,恨不得早點兒長大去幹一番事業。不然也不會使小主人公如此的崇拜,以9歲稚齡,敢於違背自己親生父親(也就是窮爸爸)的教育模式,聽從一個“外人”的教導。畢竟那時的富爸爸還沒有成功,而窮爸爸則是有固定飯碗,在教學領域處於泰鬥地位的權威人士。收入較高而穩定,又有獎金和福利,最誘人的是,還有提升的空間。(www.)可小主人公還是選擇了接受富爸爸的教育,不是窮爸爸的生存模式他不喜歡或瞧不上,而是富爸爸為他所描繪的未來藍圖太過誘人,那是比金錢還要誘人的信仰,他也相信憑著這股信仰他總有一天能超越自己的父親,所以他做了。

  小主人公何其有幸,從小就接受了當時最先進的思想教育。我們雖然沒有小主人公的幸運,有個願意傾囊相授,解答成長疑惑的富爸爸,但隻要我們願意,我們就能借助當今網絡信息發展日益便利快捷的今天,找到無數名人做老師,從他們的傳記或書籍中與他們進行思想的碰撞與心靈的對話,再聯係上古人所謂的“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我們也算有了自己的富爸爸了,而且還不止一個。

這篇關於富爸爸窮爸爸讀後感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7月08日,歸檔到目錄讀後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