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頭讀後感1500字

Jul04

  高老頭讀後感1500字(一)

  《高老頭》,這部小說出自19世紀法國偉大的批評現實主義作家巴爾紮克。理所當然的,這部小說也屬於批評現實小說的範疇。“人間的真情,美好的愛情,父母的親情……這一切的一切在赤裸裸的金錢麵前顯得是那樣蒼白無力。”書本後麵的這幾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高老頭》以巴黎社會為背景描繪出一幅資本主義的金錢社會百醜圖。破落貴族子弟拉斯蒂涅來到巴黎上大學,住在偏僻的伏蓋公寓裏。他經不起上流社會燈紅酒綠的誘惑,通過遠房表姐鮑賽昂夫人踏入貴族沙龍,先後結識了兩位少婦。拉斯蒂涅克在舞會上才真正看到,什麽才是名門顯赫,什麽才是華麗、富有……他與紐沁根夫人交談了兩個多小時,似乎感到已攀上了通往上流社會的階梯,他感到飄飄然了。正當他得意之時敲開了高老頭的房門,在看到房間的那淒涼的景色,一股寒氣讓他清醒了:房間內簡陋不堪:窗上沒有窗簾,床上隻有薄薄的棉毯,那還是用伏蓋太太的舊長裙改做的,櫃子已經掉漆了,沒有櫃門,一張不成樣的寫字台上放著舊草帽。這冷冰冰的房間看著讓人揪心,酷似監獄裏的一間淒慘的牢房。讓你無法想象的是這樣的“家”是兩位貴族小姐父親的住所,它與王公貴族們奢侈、華麗、體麵的生活形成了多麽鮮明的對比呀!高老頭看到拉斯蒂涅克,急忙問他兩個女兒的情況,還問兩個女兒對自己有什麽看法。拉斯蒂涅克望著這個好老頭兒,真覺得他可笑、可憐!他的女兒過慣了體麵、奢侈的生活早已忘記了這個整日思念自己的老父親。此時的他能說出真象嗎?能讓這個可憐的老人再次心碎嗎?他的鼻子一酸,強忍著淚水編造出一些安慰他的話。他的語調很低,當他抬頭看看高老頭時,發現他容光煥發,很激動。他能說什麽呢?這個好老頭平時就受別人玩弄、嘲笑,難道讓他知道,他在女兒眼裏是那麽渺小,一文不值,成了她們的眼中釘,讓他那僅有的一些希望與寬慰也要隨之而去嗎?讓他在女兒麵前的一點點尊嚴感也要化為恥辱嗎?

  然而這兩個自私的女兒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將他們的父親榨幹,直至父親臨終時,也遲遲不肯來看望自己的父親。直到她們的生活也接近絕望時才來。可是這位無私的父親早已氣絕了。而她們淌出的淚水仍是虛假的。就算她們表現的如何真實。可是旁人仍是清楚的探清其中的虛假。高老頭離開人世了。拉斯蒂涅克這位年輕人也完成了巴黎社會的啟蒙教育,大徹大悟,然後向這個邪惡的社會發起挑戰。故事結束。起於這個簡陋的公寓,終於這個簡陋的公寓。

  有人說,高老頭的女兒太可惡了。但我認為,悲劇導致的原因也有高老頭的錯誤。他太過溺愛他的女兒。沒有約束,沒有責罵,盡由著他的女兒們任性。因此,她的女兒才會變得如此熱愛物質享受,卻永遠也不能體味到她們父親深切的愛,和無私的偉大。這種無私的溺愛,究竟是種悲哀。得不到回報也耗盡了自己的生命,也鑄成了悲劇。但是釀就這悲劇到底還是那個彌漫奢靡之氣的浮華巴黎,那個殘酷冷漠的巴黎社會。如果高老頭對女兒的愛轉化為教育而不是寵愛,那麽女兒現在應該懂得珍惜父愛,應該懂得如何善良、真誠待人。然而,許多人忽視了一點,那就是一個心地善良、毫無城府的人能在上流社會中立住足嗎?在那個年代,特別是在巴黎——那個似乎是大浪淘沙、充滿殺氣的社會中,引用文中一少婦的話——“善良、純潔就是上流社會中致命的殺手”。如果想在上流社會穩住腳根,你必須學會察言觀色,任何事情的發生都絕不能寫在臉上。你必須去奪取權力,爭奪金錢,這樣,別人才能投靠你。讀完這一段,你也許會覺得少婦的話太嚴重了,但當時的情況確實如此。一個成功的人實質上就是一個在權力與金錢的決戰中取勝的人。這樣的人肯定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我不禁這樣想:在那個年代中,有多少善良人會被貴族們利用、踐踏,從而他學會了不露聲色,會捧會拍。他們本質的善良就會埋在心靈深處不能揮發出來。歸根結底,讓巴黎的人們在當時能成為那樣,毀壞者應該是這個社會,這個社會潮流。

  文字裏的歲月是短暫的。卻濃縮了時代色彩。極力表現了一個奢靡浮華的社會。刻畫了許多鮮活的人物,他們虛偽,狡詐,虛榮……巴爾紮克用他文字的藝術給我們展現了一個令人眼花繚亂的社會,活動的,喧鬧的,真實的社會。是當時資產階級真實的寫照。人們隻為金錢而活的殘酷。親情,愛情,友情所有美好的情感在當時遠遠比不金錢,遠遠比不上上流的地位。人們之間的維係僅僅隻有金錢。多麽令人悲傷,多麽讓人痛斥,這個殘酷而虛偽的社會。高老頭的遭遇是許多當時社會中人們的一個最真實的縮影。他的結局是法國貴族社會失去人性的一種殺戳。他生前的光輝帶著痛苦與回憶,永遠藏在那座孤獨的墳墓中……

  這本書使我真正了解到:擁有權力獲得利益隻能帶來片刻的歡愉,不是永久。我們應該學會主宰金錢而不是被金錢主宰。並且,在做每一件事前,都問問自己的良心,因為如果你一不小心出賣了他,那麽良心的譴責將讓你得不到好下場。


  高老頭讀後感1500字(二)

  這是個人性關係腐敗,由金錢關係主宰的社會,小說中的它有著時間的外衣——十七世紀,場景在以羅曼蒂克聞名的巴黎。如今看向巴黎,香花芬芳的香榭麗舍大道,高聳的埃菲爾鐵塔……而觀察《高老頭》裏的巴黎,發現天空其實是黑暗的,道路兩旁的樹木是灰綠色的,那是一條條灰色的大道。

  在那條灰色的大道上,你先會看見一個老頭。他原先著裝光豔,他戴著紳士的帽子,穿著深黑的禮服,他吸著雪茄,有理發師為他理那些灰白、油膩的短發。但這一些都掩飾不了他微佝的身形,渾濁的雙眼,渾身都透著“暴發戶”的氣味。大家習慣叫他高老頭,他是一名資產階級的暴發戶。從這就可以看出:他很愛錢。這勿庸置疑的。但在他頭發漸漸發白的時候,他的兩個女兒長大了,接著一個選擇擺在他的眼前:是選擇女兒,還是金錢呢?最終,這名由巴爾紮克塑造的,有著極端父愛的高老頭選擇了自己的兩個女兒。他花了大把的金錢為女兒們製辦嫁裝,甚至為了女兒,他搬了出來,晚年獨自一人住在等級分明的沃蓋公寓裏。但對於兩個女兒而言,高老頭如同活著的自動提款機。她們向他要越來越多的錢,這讓高老頭從等級高的房間裏搬出,漸漸住到了等級最差的房間裏,他不能再抽雪茄了,他辭退了理發師,他甚至沒有了光鮮的禮服,他隻能在冬季寒冷的日子裏,蜷縮在破小的公寓一隅裏。

  這何等悲哀。在女兒和金錢之間,愛錢的暴發戶高老頭選擇了父愛;在父親和金錢中,他的女兒們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後者。甚至在高老頭重病的情況下向一無所有的高老頭討錢,在得知她們的父親將永遠離去她們時,都沒有回過頭去看一眼重病在床的父親。人性淪落得如此明顯,在父愛與盡孝之間多麽諷刺。

  高老頭的父愛的悲劇,既是個性發展必然結果,也是時代的必然產物。一方麵是由於他心理偏執的近乎瘋狂的父愛,使他成為父愛的犧牲品;另一方麵又由於社會的發展,使他與社會行為準則脫節,從而使他成為社會的犧牲品。事實上,高老頭的父愛並不單純,而帶著階級的複雜性,他的父愛是交織著封建宗法觀念和資產階級的金錢法則的。從封建宗法倫理道德觀出發,他認為父女之愛天經地義;但他又懷著往上爬的虛榮心,把對女兒的“愛”作為攀援名貴、抬高地位的手段,結果,原本高尚的感情變得庸俗。因為他內心中存在了後者的虛榮心,所以他對於女兒的愛具有了自我抹殺性,正如高老頭自己所說:“一切都是我的錯,是我縱容她們把我踩在腳下的。”

  而在高老頭身後的青年拉斯蒂涅,原本一位純樸的青年受到腐敗社會的感染,使他內心中的野心極度的膨脹,在愛維多利小姐或者紐辛根夫人(高老頭的二女兒)之間,他雖然很矛盾,但還是為了自己的野心選擇了後者。在這樣社會的熏陶下,他失去了原本的自我,但是高老頭悲涼的去世、薄賽昂夫人因金錢失敗後的出走、沃特漢的被捕使他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也同時讓他認清了這個社會。在高老頭的墓碑前,他終於“埋葬了他的最後一滴眼淚”,他握緊拳頭,下決心和上流社會“拚一拚”,他在最後,對天說:“現在,該咱們倆來較量較量了!”然後,他去陪德·紐辛根夫人吃晚飯。

  《高老頭》著重揭露批判的是資本主義世界中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小說以1819年底到1820年初的巴黎為背景,主要寫兩個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退休暴發戶高裏奧老頭被兩個女兒冷落,悲慘地死在沃蓋公寓的閣樓上;青年拉斯蒂涅在巴黎社會的腐蝕下不斷發生改變,但仍然保持著正義與道德。(魯迅說:悲劇就是將人生右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而《高老頭》中真正的悲劇,就是人心通過精準的儀器切割過,變得隻是一顆麻木的心。

這篇關於高老頭讀後感1500字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7月04日,歸檔到目錄讀後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