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兩萬塊錢創華為,差點跳樓

Feb27

  任正非:兩萬塊錢創華為,差點跳樓

  在他身上有很多標簽:低調、偏執般的勤奮、目標明確、危機感。對很多傳聞,他從不否認,也不澄清,隻是腳踏實地去經營,並和外界保持距離。

  從小山村到深圳,從軍隊到私企,任正非不自覺地在書寫過去50年社會種種劇變給小人物帶來的轉捩。他的創業史,也是這代企業家的斷代史。

  任正非的工作經曆從30歲開始。在此之前,像很多白手起家的企業家一樣,他在農村度過童年,考上大學走出大山,在大學畢業後應征入伍。任正非大學學的是建築,水到渠成就當了建築兵,30多歲時在東北遼陽的一個化纖設備工程上工作。1982年1月,鄧小平做了《精簡機構是一場革命》的報告,隨之而來的軍隊大裁員,任正非被迫離開。

  在還沒有發明“下崗”這個詞時,任正非已經曆了兩次下崗。退伍是第一次,轉業後到深圳幫南海石油服務公司蓋房子是第二次。任正非說,因為不適應市場經濟和管理方法,轉業後的第一份工作並不順利,被迫辭職。

  “我們這種人在社會上,既不懂技術,又不懂商業交易,生存很困難,很邊緣化的。”任正非回憶當時的窘境。1987年,任正非43歲,人生軌跡已在神州大地上畫了一個大三角形,但毫無建樹。迫使他脫離體製內“下海”的,與其說是勇氣、膽識或前瞻性,不如說是生活的無奈。25年後,任正非麵對法國記者“當時為什麽不出國”的提問,他說已經有了老婆小孩,總不能自己出國留學不管他們,且自己英文不好,既要掙錢又要補習英文很困難。“因此我目光短淺一點,沒有出國。”他說。

  1987年,脫離體製的任正非“下海”,以21000元資金創立華為。起初公司主要代銷香港產品,風險極小,靠差價獲利。創業初期的曆史短暫而模糊,當華為將所有火力都集中在通信類業務,且任正非冒險將華為的所有資金投入了自主創新研發交換機技術後,未來開始清晰。

  起初,華為在用戶交換機的HJD係列產品上取得了小規模成功。然而,這種成功並沒有持續下去。由於對趨勢的認識錯誤,華為接下來推出的一款模擬交換機JK1000遭到了新產品數字交換機的嚴重打擊。在推出的第一天,這款被寄予厚望的產品就成為了落伍之物。

  重壓之下,任正非依然堅持自主研發,他轉向了數字交換機。此時,大部分研究人員都是半路出家,甚至不得不人手一本普及交換機國內規範的小冊子才能開展工作。本應在1993年春節前完成的交換機遲遲沒有研發成功,華為麵臨著資金鏈斷裂的危險。任正非私下對身邊人表示,如果C&C08研發失敗,他隻能跳樓。1993年年末,C&C08交換機終於研發成功。其價格比國外同類產品低三分之二,為華為占領了市場,直至今日。

  孤注一擲之後的成功,很容易被解讀成膽識造英雄。但任正非卻說,他是因為無知,因為傻才在電信行業裏走下去。“我以為電信市場那麽大,做一點點能養活我就行了。進來才知道電信不是小公司能幹的,標準太高了,進步太快了。要活下來隻有硬著頭皮幹到底,不然就幹不下來了。”11月25日,任正非在法國接受當地記者群訪時說。

  創業很少是富家公子的選擇。創業太艱苦,太容易中途放棄,更適合沒什麽退路的人。任正非說,當年是硬著頭皮才堅持下來,即使一開始已經知道電信業“最難幹”,因為產品太標準,小公司疲於追趕新標準。“不努力往前跑就是破產,我們沒有什麽退路,隻有堅持到現在。我根本跟不上電信發展的速度。”任正非說。

  任正非眼中的自己,和別人賦予的標簽,似乎有很遠的距離。別人說他低調,他說自己其實喜歡誇誇其談,“否則不可能鼓動十幾萬華為人。”.別人說在業界他已是一言九鼎,他說“其實我們是個無足輕重的公司”,相比中國每年萬億級別的出口,華為對美國的銷售額每年隻是10億美元。

  “快樂”這個詞和任正非很少聯係在一起。也許是因為年屆60才進入媒體的視線,任正非總是一副思考者的神情,眉宇間都是煩憂。但他說:“我認為自己從來都很樂觀,無論身處什麽樣的環境,我都很快樂,因為我不能選擇自己的處境。包括小時候很貧窮,我也認為自己很快樂,因為當時我也不知道別人的富裕是什麽樣的。”

  年屆古稀,任正非比其他晚輩企業家更有資格回憶自己的商業軌跡。在他眼裏,自己並不是英雄,隻是個被生活追趕著擔心明天就會失敗的商人。就像他說的,自己在開放改革的整個曆史過程中僅僅是個過客。與其說他過分地謙卑,不如說,任正非懷揣著一顆經曆過滄桑的平常心。

這篇關於任正非:兩萬塊錢創華為,差點跳樓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2月27日,歸檔到目錄勵誌人物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