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相交,不慍不火

Jan08

這是一篇有關於與人相交,不慍不火的文章,由收集整理,希望與人相交,不慍不火能幫助到您

如何做人,與人相交,不慍不火

  不慍不火是一種善於忍耐的處世之道。古人說:“忍人之所不能忍,才能為人所不能為。”
  成熟老練的人素來將忍耐視為一種做人的分寸。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孔子之忍饑,顏子之忍貧,閔子之忍寒,淮陰之忍辱,張公之忍居,婁公之忍侮;古之為聖為賢,建功樹業,立身處世,未有不得力於忍也。凡遇不順之境者其法諸。”
  所以,學會忍耐是很重要的。
  不過,當忍耐攙入了陰柔,變成了一種相安無事、與世無爭、苟且偷安的處世哲學後,它就走向了反麵。
  因此,林語堂先生曾這樣批判:“遇事忍耐為中國人的崇高品質,凡對中國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認這一點。然而這種品質走得太遠了,以致成了中國人的惡習。中國人已經容忍了許多西方人從來不能容忍的暴政、動蕩不安和腐敗的統治,他們似乎認為這些也是自然法則的組成部分。”
  的確,如果讓忍耐濃濃地烙上了保守、落後、安命不爭、平庸、易滿足、缺乏進取心、老衰退化、奴性、軟弱、過於自卑等痕跡時,那麽,這樣的忍耐就變了味,一定叫人憋氣,叫人難受,叫人窩囊,叫人痛苦……
  那麽,怎樣才叫“會忍耐”呢?即什麽叫能忍、會忍、善忍呢?
  將忍耐作為一種謀略,“小不忍則亂大謀”是指忍的原則,“一忍可以抵百勇,一靜可以製百動”是指忍的效果。老子關於禍福關係的論述,為後人廣為傳頌,那就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因此,身處逆境,置身禍中,要學會忍,“百忍成鋼”,在逆境中要學會忍,才能成就大事,忍得一時苦,方為人上人。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遭受一番苦難,忍一忍,熬過去,就可以接受天將降之大任了。在困境中要甘於承受一切,這種忍耐是一種達到某一種誌向的手段,是為達到某種“大謀”的退卻,絕不是為忍而忍。當人們將忍耐看做是唯一的目的時,當忍耐變成逆來順受、失去抗爭時,這種忍耐就毫無積極意義了。
  積極的忍耐,絕不是意味著人格的渺小,自我的萎縮,它隻是將可貴的、獨立的自我暫時“隱藏”起來,他仍在(默默地)幹自己想幹的事,仍在做(悄悄地)自己想做的事。這種人的忍耐,軟中透硬,柔中帶剛,不以犧牲自己獨立人格為代價,不奴性十足,不苟安偷生,不窩囊,也就沒有失意之感。
  忍耐還可作為保存自己力量的重要手段。當敵我之間的力量太懸殊、正義與邪惡之間的勢力差距太大時,忍耐,便作為一種最為明智的退卻手段,不硬拚,不消磨自己的元氣,將力量慢慢地蓄積起來。所以這種忍耐,絕不是對傳統的習慣勢力、落後勢力的妥協和投降,一旦時機成熟,羽毛豐了,翅膀硬了,爪子利了,就會乘其不備,猛然一擊,讓邪惡永不翻身。
  《菜根譚》中有一句話:“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根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忍住自己的私欲、怒火,實際上是幫助你自己成就大業。
  朋友,要想學會忍耐,學會不慍不火的處世之道,應學學唐朝詩人張公的《百忍歌》——
  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
  能忍夏不熱,能忍冬不冷。
  能忍貧亦樂,能忍壽亦長。
  貴不忍則傾,富不忍則損。
  不忍小事變大事,不忍善事終成恨。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
  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婦不忍多爭競。
  劉伶敗了名,隻為酒不忍。
  陳君滅了國,隻為色不忍。
  石崇破了家,隻為財不忍。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
  古來創業人,誰個不是忍。
  忍作為一種老道的處世方式,不等於消極躲避,不等於甘願受欺。它是一種韜光養晦的鬥爭方式,是一種韌性的戰鬥技巧。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這篇關於與人相交,不慍不火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8日,歸檔到目錄為人處事
相關的標簽:如何做人 與人相交 不慍不火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