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處世智慧:學藝需凝神專注,謀利要有心防備(3)

Jan08
國學處世智慧:學藝需凝神專注,謀利要有心防備(3)

確定一件事能否做先看利與害的比例

做一件事,要兩麵看,看到有利的一麵,也要看到有害的一麵。利害相比,利大於害,就是可以做的事,如果害大於利,那就不能做。有的地方建一個有汙染的工廠,目前賺到一些錢,汙染了環境,許多群眾得了病,是得不償失。有的地方很貧困,要花大錢修高速路,當時付出很大,後來經濟發展了,高速路起了重要作用。把人民的長遠的根本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什麽事情就有正確的出發點。

對於個人養生來說,也經常要注意利害的問題。有的人曾經患某種病,常服某種藥。“是藥三分毒”,中藥如此,西藥就更加嚴重了。其結果,多年後卻因為服藥過長而患了別的病。錢學森的老師馮·卡門每天都吃很多維生素,當時醫學界都認為這是不好的,不。但是,他堅持吃,活到93歲。錢學森也是堅持吃維生素,活到98歲。而那些反對吃維生素的人多數不到90歲就離開人世。這能證明什麽?多數人的看法未必正確!即使是界!現在界仍然有很多“定論”、“共識”,未必是真理!有些書寫著一天要喝多少水,吃多少熱量的食品,如此這般,經不起推敲。隨便可以舉出許多例子反駁它。“錢學森之問”是在2010年,召集服務人員說的,然後放在保險櫃裏保存著,死以後才公開。為什麽?社會保守思潮就是不包容這樣的不同意見!

股骨頭壞死,在西醫那裏隻有一種辦法,換骨頭,換一根六萬元,保質2010年。國內有一小醫院,用中藥治療股骨頭壞死,不用動手術,已經治好很多人,花錢自然少得多。足見西醫講的“”道理,未必都是正確的。中醫有一套自己的理論,不符合西醫的道理,未必就不對。西醫治不了的病,可能在中醫那裏治好了。這些都足見,馬克思主義的對立統一規律是在客觀實踐中有著正確指導意義的。

【編輯注評】

我們之前講儒家的義利之辯的時候,就講過儒家主張“見利思義”。合義的可以取,不合義的,就不要接受。這便是我們權衡利害的標準。孟子主張不隨便拿人家的任何東西,也不隨便給別人任何東西。在一切經濟來往中,都堅持義的原則。見利思義,義然後取。如果見利忘義,經不起利的考驗,就會陷於不義,被動,失節,悔之不及。為了一點小利,汙了一身清白,是不值得的。

孔子的孫子子思住在衛國,穿的是破袍子,二十吃九頓飯。貴族田子方聽說後,就派人把珍貴的白狐皮裘送給他,怕他不肯接受,特別交待說:“我借給別人的東西就忘了,我送給別人的東西就算扔掉了。”子思不收,田子方又說:“我有你沒有,我送給你,你為什麽不收呢?”子思說:“我聽說,隨便給人東西,不如把東西拋棄在溝裏。我雖然貧困,但不忍心把自己當作臭水溝,所以不敢收。”給人東西也要講義,不能隨便給。隨便送禮,特別是送大禮、貴禮,也是不義的表現。貧窮的子思不肯把自己當作臭水溝。現在有一些人當著高官,拿著厚祿,卻不自愛,還把自己當作臭水溝,前“腐”後繼,這是為什麽呢?值得深思。

這篇關於國學處世智慧:學藝需凝神專注,謀利要有心防備(3)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8日,歸檔到目錄為人處事
相關的標簽:論文 國學 經典 傳統 哲學 國學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