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以正確的眼光和角度認識自我,將心比心,自知者明

Jan08
認識自己:以正確的眼光和角度認識自我,將心比心,自知者明

:老子說得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洞徹他人是對表麵現象的理解,而“明”則指知人知己,“表裏俱澄澈”。

  常聽別人說“我還不了解自己嗎?”其實,這樣說的人往往沒有自知之明!

  為什麽呢?

  “自知”一詞象征的最高智慧,需要終生修煉。

  老子說得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洞徹他人是對表麵現象的理解,而“明”則指知人知己,“表裏俱澄澈”。

  與中國古人相似的是,古希臘人把“認識你自己”寫在智慧神廟大門上,可見“人貴自知”放之四海而皆準。

  了解和認識自己,在心理學上叫做“自我意識”。

  人剛出生時並沒有自我意識,直到兩歲左右會照鏡子了,才通過鏡子,把表情與當時的心情體驗聯係起來,並且由此發展出一種能力:以他人的眼光和角度來看待自己。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會開始注意自己的形象,逐漸形成監管自己行為來適應環境的能力。

  基本的自知力是心智健全的標準,一個不自知的人,輕則像有些人一樣容易招人反感,或像許多一意孤行的“莽夫”一樣一敗塗地,重則精神失常。

  那行為好壞該從何處知曉呢?

  這就要通過社會交往這麵“鏡子”了。人隻有通過“交往——提取反饋——自省——調整行為”這樣的循環過程,才能進行形象管理。

  在這當中,第一印象的好歹就像是一塊基石,一旦奠定就難以改變。因此,人們在首次交往的時候,尤其需要注意觀察自己的表現,觀察對方的表情。即使在後續的交往中,人隻有像孔子說的“日三省吾身”,才能達到別人的期望,以此適應社會,進一步實現的願望,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自知”的可貴之處,還包括通過知己來知人,即常說的“將心比心”。

  看到別人流淚的時候,自己的內心也會難過,所以,就能體會到別人是怎樣的痛苦。這種“同理心”少不了不卑不亢、人人平等的態度,更少不了對他人行動、語言的細心觀察。

這篇關於認識自己:以正確的眼光和角度認識自我,將心比心,自知者明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8日,歸檔到目錄為人處事
相關的標簽:自知 認識 意識 認識自己:以正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