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是一種至美的境界

Feb19

  靜有各種各樣的。心中無所欲,無喜無悲無憂無憤,對人世間的一切都看透和識破,唯有冷漠,這是一種靜;有過愛,有過恨,有過迷惘,有過領悟,有過一呼百應的呐喊,有過悄無聲息的呼喚,然而卻守口如瓶,隻是平淡地冷眼看世界,這也是一種靜;飽經滄桑和憂患,閱盡人間百態,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這也是一種靜。
  
  靜,是一種氣質,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也是東方智慧之一。我國古人對此多有經典闡述。諸葛亮在給他兒子的信中這樣說:“夫君子之行,靜以養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至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這是諸葛亮一生的體會。今天讀來,還是那麽發人深省。
  
  “寧靜至遠”,是怎樣的“遠”?這個“遠”字中,可以包含正直、善良,可以淡泊、可以超脫,可以修煉得道、可以出人頭地,可以風光、可以耀眼,也可以是空虛、圓滑的一種托詞。遠,本來就是難以企及的事。
  
  可以想像,在浮躁的心境裏,人,是不會產生更多的有韻味的遐想,不會擺脫世俗的束縛而遠走高飛。浮躁,像流感一樣傳播,彌漫於各個領域,侵蝕著我們的肌體。朝令夕改,急於求成,好大喜功,這幾個字本身就帶有貶義。
  
  當然,靜不是靜止,不是封閉,如井中的死水。也許每個人在生命的某一個階段是需要某種熱鬧的,那時候,膨脹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為自己尋找一條河流,確定一個流向。但是一個人不能永遠停留在這個階段。熱鬧總歸是外部活動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動倘若沒有一種精神追求為其動力,沒有一種精神價值為其目標,那麽,不管表麵上多麽轟轟烈烈,有聲有色,本質上必定是貧乏和空洞的。
  
  一般說來動易靜難。一個人想動一下,易如反掌,想靜下來,恐怕有點難,想養一點靜氣,難乎其難。難怪古人把靜當作一種至美的境地來大肆渲染了。王維《山居秋暝》中這樣寫道:“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一幅靜美的山水田園風光,宛如世外桃源。當白居易離開京城繁華之地,去尋找那方理想中的清靜之地時,寫下了“獨到山下宿,靜向月中行。何處水邊碓,夜舂雲母聲”的千古佳句。 這篇關於靜,是一種至美的境界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境界 美的 一種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