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越鈍感大事越自律人生哲理

Sep15

  01

  11年前,當我以剖宮產的方式與我家熊孩子見麵時,我就知道,自己這一生與這個孩子相遇是從一種鈍感力開始的。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手術,在麻藥的作用下,感覺就像是頑皮的孩子在一棵大樹上,用刀刻下自己的名字,宣布自己擁有這棵樹一樣,從此樹身留下印記。

  整個分娩的過程,就是麻木的肉身如同斑駁的大樹被手術刀一刀刀刻下又縫合,留下深深印記的過程。

  掩蓋了一層一層創傷帶給人的痛覺,分娩這種人生大事,竟是靠這種不起眼的鈍感力解決。

  直到麻藥消除後,第一次下床行走,傷口撕心裂肺的疼痛,才讓我知道,什麽叫做痛不欲生。

  原來不管用哪種方式分娩,痛都會是一個曆程。

  唯有如此,母親這個職業,才會更加充滿喜悅感與煩惱的雙重體驗。

  曾經未生育孩子時的我,很長時間都認定自己,不是一個喜愛小孩子的人。

  直到自己生下了這個孩子後,才體會到一路陪伴,讓我深深地愛上孩子並享受和他相處的點點滴滴。

  但養育之路上,依然會有各種麻煩,如果沒有一種對人對事的寬容之心。如果沒有緩解痛苦的鈍感力能力,我覺得自己肯定會很難撐下去。

  02

  家有熊孩子,如同攜帶一個隨時會引爆的炸藥包,隨著他慢慢長大,永遠不知道下1秒會引爆他什麽樣的情緒。

  記得在澳洲旅行時,他曾為了一個我們大人都覺得毫不起眼的小事,就和同伴生氣了,還用了一個讓我們瞠目結舌的詞。按道理說,這種罵人的詞是絕對不會出現在我們家的。

  可是我當時生氣到已經忘記了問他為什麽會說這個詞,一方麵是礙於自己的麵子,感覺在朋友麵前丟了臉,自己教育好失敗。另一方麵是第一反應就該馬上壓製他放肆的行為和過激的情緒。

  最後的結果當然是我們兩個都很不愉快,以至於上飛機前,熊孩子都因為我的批評而傷心的哭哭啼啼。

  顯然這種溝通方式是無效的。因為沒隔多久,熊孩子口中又冒出了那個詞。

  因為有了上次的教訓,這一次我克製住自己的情緒,平靜地問他,是在什麽地方學到這個詞的?

  結果熊孩子告訴我,是在語文書上的一篇課文裏,還原了大致是有人辱罵動物的一段描述。

  聽他這樣說,我大致明白了熊孩子的那種心境。

  他隻知道這是一個很嚴厲的罵人的詞,卻不知道這個詞使用場景不對帶來的殺傷力。

  我選擇了私下和他溝通交流,告訴他用這個詞的場景以及什麽樣的人才會用這樣的字眼,人和人打交道和人和動物打交道是不同的。

  顯然這次的溝通更有效,因為從此以後,我再也沒有聽到熊孩子生氣時吼這個字眼了。

  這意味著,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是一個不斷地調整自己敏感級,可能有的時候讓自己鈍感一點,反而很多事情都會變得更簡單。

  過於敏感,一觸動敏感的神經就試圖強壓和控製,除了讓自己的溝通方式越來越無效外,還隻能徒增煩惱,對解決問題一點幫助都沒有。

  03

  我的一位同事,曾經給我講過一個讓人唏噓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她的一位大學同學。

  她的這位同學聽力特別好,因此學習時也特別專注。這個女孩不僅是個學霸,還是個皮膚白皙、性格溫柔、高挑挺拔的大長腿美女。

  作為一名外地女孩,在毫無關係和背景的情況下,這個女孩還考上了心儀城市一家收入頗豐的企業。

  很快,她就與大學同班的一位男生墜入愛河,畢業後很快成家生子。看起來人生順風順水,著實讓人羨慕。

  結果不到五年,她就丟了工作還和老公分居了,目前的狀態和離婚並無兩樣。

  讓人詫異的是,她出現所有問題的原因,竟然也是她那過人的聽力。

  她本身性格內向敏感,加上聽力太好,總聽到周圍同事表達時一些有意無意的詞匯。

  就連別人聊天時,她也總覺得聽到的那些詞匯是針對自己的,其實和她一點關係也沒有。

  就這樣,她在公司裏過得非常辛苦。以至於壓力太大精神恍惚而無法正常入睡,這種狀況也嚴重的影響了她和丈夫之間的相處。

  丈夫壓力太大,偶爾會通過玩遊戲減壓,就是對方玩遊戲時偶爾自言自語的詞匯,也會被她清晰的捕捉到,認為丈夫是在指責她。

  後來導致兩人衝突不斷,在醫院檢查才知道,她已經患上了一種類似幻聽症的疾病。

  兩人總是因為極小的事情產生摩擦,為了孩子健康成長,這個30多歲的男子選擇了帶著孩子離開家,單獨生活。

  可見,生活中是多麽需要鈍感力,有時耳朵太好都可能是悲劇。

  人需要學習修煉自己的鈍感力,降低自己對生活的敏感度,才能夠長久的擁有幸福。

  04

  看渡邊淳一小說的時候,總覺得他把人的心理和欲望描寫的入木三分,這可能跟他有醫學博士的教育背景有關吧。

  第一次看到他的《鈍感力》這本書時,憑直覺就覺得這是一部非虛構的文學作品。看完之後,不由的感念,這才是真正的生存哲學。

  總體上來說,我也是一個很敏感的人,但是其他方麵我又算個沒心沒肺的人。

  認清自己的性格特征後,學會把敏感交付給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用文字去表達這份敏感。

  而對那些傷心的話和煩心的事,我選擇了降低自己的敏感度,這種選擇性對待的方式,其實也是在修煉自己的鈍感力。

  慢慢地,自己就成了一個天生的樂天派,仿佛在挫折麵前,恢複的比一般人快很多。

  正如渡邊淳一從醫學的角度,講述了人類的血管是由自律神經控製。

  具有正麵意義上的鈍感力的人,自律神經才不會受到異常的刺激,從而能正常工作,讓血管保持舒張的狀態,讓血液在身體裏順暢流動。

  既然自律神經這麽寶貴,如果不用在大事上,而被細枝末節的小事無端消耗,終究會讓自律離生活越來越遠。

  05

  我雖然熱愛文字,但過去從未想過要把寫作當作自己的職業。可當開始進入每天都要寫點什麽的狀態後,我發現僅這一件事上的自律,也足以消耗我全部的精力了。

  我是一個堅持清晨五點起床的寫作者,這樣的生活已經度過了接近兩年。就連前段時間在澳大利亞旅行期間,我也沒有停止這樣的寫作。

  我依然會在清晨五點寫作,同行的朋友很驚訝,因當地與中國有兩個小時的時差,加之當地又是冬天,很容易成為起床困難戶。在她們眼中,相當於是中國時間的清晨三點起床,太可怕了。

  但對於寫作這件事的自律,正是我用對生活裏其他事的鈍感力換來的。

  比如說,我永遠是個路癡和方向感極差的人,買東西永遠不會主動算賬,甚至房間也總有一點小淩亂,很難因孩子的學習成績對他發火等等。

  雖然看起來這樣的自律,依然談不上算人生大事,但卻直接關係到對自我的積極肯定,關係到人生的狀態。

  可見,培養一個可以讓自己自律的愛好或習慣,並願意發自內心的去追隨,就是囤積了鈍感力帶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人生有限,精力總歸是有限,如果為日常小事不斷地去消耗自己的精力,那麽在真正需要動用自律的大事上,也會把自己有效的寶貴資源過度消耗,最終毫無精力。

  人這一生,歡樂和痛苦總是一對孿生姐妹,按照能量守恒定律,總體大致平衡。

  要想保持渡邊淳一說的這種鈍感力,不靠大事自律、小事鈍感這點本事,可能真的很容易失去前進動力而碌碌無為,最終活成讓自己失望的樣子。

這篇關於小事越鈍感大事越自律人生哲理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9月15日,歸檔到目錄人生哲理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