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炒窮小子 發奮成大亨

Jan07

28億元打造港深企業在粵以外泛珠三角投資最大項目

  “炒魷魚”炒出潮派企業大亨

  15歲上班第一天就被老板炒掉時,沒有人預想到年僅15歲的窮小子會成為香港佳寧娜集團董事局主席、香港的牛仔褲大王,進軍深圳作為內地大本營、生意做大到全球各地。

  近日,深圳和香港近400位工商界人士乘坐一架波音777飛機,從深圳出發前往湖南益陽,參加佳寧娜益陽梓山湖公園整體開發經營項目奠基。

  這是港深企業迄今在廣東之外的泛珠三角最大的投資項目,總投資28億元。這麽大的資金為什麽要投向一個內地三線城市?風險有多大?效益有多少?不少人充滿疑慮。但是,當他們實地考察之後,才猛然意識到這個項目在長沙、株洲、湘潭、益陽城市圈中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

  大家再一次為嘉寧娜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介璋的眼光和膽略所折服。

  涉足製衣打工仔成“牛仔褲大王”

  馬介璋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最早投資深圳的港商代表,還因此帶動大批港人投資深圳及廣東其他地市。

  1949年,7歲的馬介璋隨父母從廣東潮陽去到香港。全家人擠住在香港貧民區的一間小木屋,睡夢中曾從小閣樓上踩空摔下來,下巴至今還有傷痕。15歲初中畢業,馬介璋到母親打工的一家毛衣廠當學徒,為毛衣“抓毛”。第一天上班,什麽都不懂的他,到母親的工作間詢問應該怎麽做,被老板碰上,認為他貪玩無心工作,當即炒他“魷魚”。馬介璋安慰母親時是這樣說的:“終有一天我要開比他大十倍的工廠!”

  第二份工作是當牛仔褲裁縫的學徒。機敏的馬介璋很快成了熟練工,白天在車間縫牛仔褲,晚上還做縫紉,一天工作18個小時,每個月能掙300多元。幹了兩年,除去交父母補家用的部分,自己也攢下1500元。一心要改變自己打工命運的他,迫不及待地開創自己的事業。他用這筆錢租下一間地鋪,買了兩台舊的製衣機,然後與大廠接洽收原料,先把牛仔布料外發給家庭主婦加工,再收回來自己做“上褲頭”等工序。這樣的家庭式加工一幹就是三年,他從中賺取差價,做得十分順利,鋪位規模逐年擴大,竟盈利10多萬元,雇工達到250人。

  接著馬介璋通過經紀人介紹直接為外商加工,減少中間環節,利潤又大幅增長。於是他買地造房,建起l萬平米的達成製衣工廠,步入香港製衣商的行列。後來他依托內地,在美國、加拿大、荷蘭、法國、泰國與港澳等國家和地區都設有企業,組成以生產牛仔褲為主兼營布匹、拉鏈、紐扣等副料的香港達成集團。

  馬介璋的誓言沒有落空,他的工廠比當初炒他的老板的工廠大了幾十倍,還獲得“牛仔褲大王”的美稱。

  進入餐飲讓家鄉菜遍布全國

  潮州菜以鮮美清淡的口味響譽全球華人世界,可誰能想到,第一個把潮州菜作成品牌推向全國的正是馬介璋。

  1988年,馬介璋在深圳晶都酒店開辦全國第一家大型外資潮州菜酒樓佳寧娜。其實,馬介璋在深圳開辦潮州菜酒樓要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初,也就是現在春風路的金碧酒店。金碧酒店的人員至今還記得當時的紅火景象。吃飯時間,酒店前車水馬龍,不但有本地人,更有全國各地的人。

  在深圳設店之後,佳寧娜相繼在廣州、溫哥華、泰國、海南、昆明、成都、上海等地開設分店,遍布世界各地,成為第一家中餐跨國飲食集團。

  “佳寧娜”在潮州話中是“老鄉”的叫法。佳寧娜潮州菜的成功得益於其多方麵的獨到,而潮州商人對潮州菜的感情和推動,也是帶動潮州菜遍布全球的重要動力。也就是說,馬介璋創造了一個潮州菜的品牌,讓遍布全球的潮州人成了潮州菜的推銷員。

  遍布全國各地的潮州菜酒樓,成為佳寧娜穩定的利潤來源,直到今天在各地擴張的勢頭不減。

  “深圳是投資內地的大本營”

  在香港做牛仔褲起家以後,馬介璋大部分投資集中在深圳,從潮州菜館,到佳寧娜廣場,再到華南工業原料城,帶領企業成功轉型的軌跡,可謂一步一層天,他說,“深圳是我投資內地的大本營”。 [Page]

馬介璋是第一批投資深圳的港商。1985年,他開始調整策略,把投資由香港轉向深圳。這一招使他的事業有了全新飛躍。從1985年開始,馬介障在深圳投資500萬元設服裝廠,第二年就增資到3000萬元,繼而他又參與了製鞋、旅館、娛樂業等投資,在寶安縣發展麵積達30萬平方米的工業村等。在他的帶動下,大批港商跨過羅湖橋來到深圳“掘金”。

  1991年,馬介璋投資10億多元建造佳寧娜友誼廣場,位置靠近深圳火車站。項目總建築麵積近14萬平方米,整個大廈由四座塔樓組成,集商業、辦公、住宅、休閑、娛樂於一身,在當時的羅湖建築群中鶴立雞群。有人認為火車站人流集中,但髒亂差,低檔賓館酒店或許可以生存,開發高檔項目恐怕不合適宜。很多人不明白,在那麽多可供挑選的好地段中,馬介璋為什麽獨獨看中這個地塊。直到近年來,地鐵開通,火車站廣場和人民南路的改造,佳寧娜友誼廣場的價值得到盡情釋放,他們才初步領略到馬介璋當年投資的膽識。

  投資華南城堪稱大手筆

  總投資26億元的華南工業原料城,是馬介璋在深圳投資的另一個大項目,也是一個出人意料的項目。不少人心有兩大疑惑:一是憑馬介璋在深圳的實力和關係,怎麽會弄這麽一塊偏僻的地皮?二是做房地產,短平快的項目多的是,他為什麽要搞什麽工業原料城?

  但馬介璋還是說服了好友鄭鬆興、孫啟烈、馬偉武、梁滿林等5位港商一起投資。馬介璋在製造業浸淫多年,對華南地區的產業結構相當稔熟,對各種工業原料的供應渠道及在製造業中的價值非常了解,因此能夠洞悉其中的商機。他的觀點與製造業的幾位港商朋友一拍即合。目前一期工程50萬平方米投入使用,紡織服裝、皮革皮具、五金化工塑料、紙品包裝印刷和電子元件及電腦配件等5大工業原材料市場招商火爆。這再一次證明了馬介璋的眼光和神采。

  人物簡介

  馬介璋,佳寧娜董事局主席。現任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政協常委、深圳市僑商國際聯合會會長、深圳政協副主席、香港潮州商會會長、深圳外商協會副會長等職,曾獲2003年度香港銅紫荊勳章。

  老總故事

  熟悉馬介璋的人都知道,馬介璋不愛奢華,吃飯經常是白粥和欖菜;惟一愛好是唱歌,學唱歌很投入,為了學會一首新歌,會反複練習,有時候辦公室裏沒人,也會扯著嗓子唱一段;不會打高爾夫,特別喜愛打乒乓球。如果有客人能陪他打幾局乒乓球,興奮之餘,還會高興地攬腰拍肩成為哥們。

  誠實守信是馬介璋的秘訣。早年創業,與一個德國商人談成一筆生意,那人要求第二天早晨看合同。達成意見時,公司秘書已經下班。由於那時候秘書沒有手機,家裏也沒有電話。馬介璋隻好自己擺弄起了打字機。整整一個晚上,艱難地敲出一份合同書。第二天早晨,他把這份合同按時送到客人住的酒店,那個德國商人看了這份歪歪扭扭的合同樂了。馬介璋老實相告,這份合同是自己一宿沒睡打出來的。德國人說,合同表麵不規則,但內容簡潔,數字沒有錯。就在上麵簽了字。就是因為這份歪歪扭扭的合同,幾十年來,這個德國人都是馬介璋的生意夥伴,並且成了好朋友。

  由於良好的信譽和為人之道,馬介璋獲得了商界頗多支持。上世紀70年代初,美國政府對香港服裝實施限額製,但他卻一下子獲得港府10萬條牛仔褲的配額,占了全港配額的相當一部分。就算後來在房地產上吃虧,出走南非重新創業,由於信譽不跌,名譽不倒,他獲得了美國客戶大批訂單,迅速從房地產業失利的陰影中擺脫出來,恢複了元氣。

  家住羅湖的湯麗女士一直記著這樣一件事。1998年的一天,她和朋友到深圳佳寧娜潮州酒樓吃飯時鄰店突然發生火災,店內一位負責人沉著指揮顧客和員工撤離。她好意提醒顧客尚未買單,那人說:“生命比金錢重要,一律不用買單了!”她對這位最後一個撤出來的小個子非常欽佩,後來才知道,原來他就是老板馬介璋。(來源:深圳新聞網)[Page]

這篇關於被炒窮小子 發奮成大亨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7日,歸檔到目錄創業故事
相關的標簽: 青年創業網 被炒窮小子 發奮成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