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荒島魯濱孫到水果大王

Jan07
8月,湖南祁東縣白地市鎮白地村棗園裏鮮紅的棗子壓彎了枝頭。22日一大早,300多人湧進棗園,這個說“我要50斤”,那個說“我要100斤”,棗園主人曾建新忙得鼻尖上冒出了汗珠。 

曾建新今年36歲,1988年畢業於湖南省林業專科學校,原來在祁東縣林業局工作。他丟了鐵飯碗去種果樹還得從1989年說起。 

那年曾建新被下派到農村搞農業開發點,60畝葡萄剛種下去,他就被撤回來管人事,結果,由於管理沒到位,葡萄園毀了,為此他對農民深感愧疚。1994年,曾建新經過深思熟慮停薪留職,開始創建他的水果生產基地。他賣了集資房,又動員父母拿出了多年的積蓄,東挪西湊了10萬元,以每年7000元的租金租賃了鳥江鎮富塘村湘屏洲上的60畝荒灘,租賃期為20年。 

1995年的農曆臘月二十九,曾建新從浙江買回4000株歐美雜交良種藤稔葡萄苗。農曆大年初六,人們還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曾建新租了一輛農運車,卷起鋪蓋和鍋碗瓢盆,載著果苗來到富塘村。那時的湘屏洲還是個雜草叢生的荒島,是村支書陳營生親自撐著一條小船把他接上島的。
 
曾建新在一間土房裏安了家。沒有幫手,他自己動手除草、整地、澆水,到幾公裏外的鎮上挑大糞,雙手打滿了血泡,結上了厚繭,身上不知脫了多少層皮。在荒島上,飲水、吃菜都十分不便,有時一塊酸蘿卜、幾個鹹辣椒就是一餐下飯菜。最難熬的還是孤寂,隻能借助音樂和書籍來排遣,曾建新覺得自己像魯濱孫一樣。他在荒灘上栽了許多楊樹、玫瑰、烏竹,要把這裏變成自己的“樂園”。 
春播秋收,20畝葡萄當年掛果。摸著一顆顆乒乓球大小的紫色葡萄,曾建新哭了。那一年僅葡萄的收入就達到20多萬元。第二年,他的葡萄發展至30畝,畝產超過1000公斤,收入30多萬元。3年間,60畝荒灘也變成了綠洲。 

一開始,周圍的村民對曾建新的成功多持懷疑態度。有個膽大的農民叫熊德富,學著曾建新試種了0.6畝葡萄,當年收入竟有3500多元。這年冬天,富塘村農民調出近300畝地和曾建新學種葡萄。
 
曾建新對要求提供服務的農民有求必應。每月逢十,他就在自己的果園給農民上技術課,辦起了別開生麵的“技術圩場”。他先後辦培訓班56期,贈送技術資料1.98萬份,幾年來接待外地來訪者580多人次,複信1200多封。同時,他以優惠50%的價格給農民供應種苗,還曾無償贈送果苗5萬株。洪橋鎮祁豐村農民王光明生活負擔重,曾建新幫他搞“高位嫁接換種”葡萄,免費傳授栽培技術,還給他墊付4000元種草莓的資金,使王光明年收入達到7萬元,一舉甩掉了“貧困帽”。富塘村周圍7個村子種上了1100多畝良種葡萄,也一下子冒出上百個葡萄萬元戶,有的年收入超過了10萬元。 

在荒島上待了3年,曾建新感到:靠一個人單打獨鬥成就不了大事業。
 
畢業於安江農校、學林果專業的曾江橋原是縣農業局經作站的幹部,正在為跳出機關尋找機會,他與曾建新一拍即合。1998年,兩人在祁東縣洪橋鎮新豐村租地350多畝,辦成了全省最大的特色水果種苗繁育基地———祁東縣特種水果研究所。他們招來了一批大學生,又從大學聘請了退休專家,選育了15個種類500多個水果品種,致力於育種、種植和病蟲防治研究。曾建新先後50多次去北京、杭州、西安、長沙等地的農科院校和科研所求教,懇請中國農科院、浙江農大、西北農大、湖南農大等單位的專家、教授來基地現場指導。為開拓市場,曾建新還每年去沈陽、上海、南京、廣州參加“農業博覽會”、“新產品發布會”,掌握果樹果種資源和栽培管理技術最新動態。 

曾建新以良種藤稔葡萄為主體,不斷推廣新產品,先後推廣了紅肉獼猴桃、櫻桃、泰山紅石榴、布朗李、草莓、棗等15種名優特新水果。在1999年湖南省農博會上,他們研究的藤稔葡萄獲省優質水果評比金質獎;2002年9月,他與曾江橋開發的基地被國家林業部確定為“全國特色種苗基地”;今年7月5日,他們培育的中秋酥脆棗通過省級科技成果鑒定,被列入2005年國家和省級星火計劃。2004年,基地產值達到235萬元,獲利86萬元。
 
目前,曾建新已通過投資、技術入股、技術服務等三種形式融資1200萬元,在全國建立了16個名優特水果基地,麵積達5800畝,遍及廣東、廣西、福建、江西、貴州、湖南等18個省、區、市。盛產期間,年產水果可達300萬公斤,苗木200多萬株,一個集良種水果生產、加工和科研推廣於一體的現代企業已成雛形。 這篇關於從荒島魯濱孫到水果大王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7日,歸檔到目錄創業故事
相關的標簽: 青年創業網 從荒島魯濱孫到水果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