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功夫鞋 一年賣出百萬

Jan07
在武當山,常年練功習武的有兩千多人,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景觀。他們周而複始地練功,日複一日,有條不紊。

武當武術團團長 袁理敏:“練功的人本身說不是非常有錢。”

雖然他們每個月收入隻有一千多元,在當地並不多,但卻被這個叫黃明光的人盯上了。2004年在一次逛武當山時,黃明光從這些練功人身上發現了賺錢的商機,並與他們成了朋友,通過他們掙到了錢。

現在黃明光與他們已經割舍不開了。他非常感激這些練功者,因為沒有他們,自己每年就不會有三百多萬元的收入。

黃明光到底賣給他們什麽東西?他又到底怎麽從這些並不富裕的人身上賺到這麽多錢呢?

黃明光湖北大學畢業後,分配在十堰一所學校後勤部門工作,因為清閑便想找點事情做。而當地由於自然條件的限製,賺錢的渠道並不多。

2004年元旦,黃明光在陪海南的朋友逛武當山時,偶然聽到了幾位練功者的抱怨,引起了他的注意。

練功者 熊維正:“腳底容易出汗,襪子脫了以後臭。”

練功者 袁修剛:“練功夫就是時間加汗水,他肯定要出汗,憋腳。”

練功者 張維海:“腳打滑,練拳不容易站穩。”

黃明光上前一打聽,原來是鞋的問題。他忽然想起小時侯自己穿的千層底布鞋。布鞋雖然透氣舒適,但由於樣式太土,慢慢被人冷落了。

能不能做出一種適合練功的布鞋呢?這種鞋會有多大的市場呢?黃明光考察了一個星期,發現很有做頭。

黃明光:“人們既看他的演技,同時也看他的服飾,他的一招一式人家很欣賞。他身上穿的東西人們也會看到,無形中給我做宣傳。”

在武當山練功的人數量雖然不多,但每年關注他們的遊客達到100多萬人。

看到這些練功者背後的商機後,黃明光決定做布鞋。他們會接受嗎?

在各個武術團轉悠了十幾天後,黃明光盯住了這個叫袁理敏的人。他在當地很有名氣,經常帶團到國內外進行武當武術表演。

黃明光:“如果是穿了我的這個鞋,肯定是有一種在各地方宣傳示範作用。”

通過打聽,得知這位袁團長竟然是同鄉。混得臉熟後,黃明光找機會向袁團長提出自己的想法,結果出乎意料。

黃明光:“不知道你的鞋怎麽樣,你就放幾雙在我這裏試一下。”

袁理敏之所以答應黃明光,並非因為老鄉原故,而是自有盤算。

武當武術團團長 袁理敏:“我們專業是武術搞養生,對鞋對製造什麽東西我們可能是不懂的,什麽用料我們可能更加不會懂了,我們隻能是希望有人把空白填補,能讓我們穿上更合適的鞋子。”

袁團長同意後,黃明光把母親和鄰居們的老手藝排上了用場。

傳統布鞋容易變形,膠鞋不變形但不透氣。什麽材料才能既透氣又不變形呢?他先後用竹筍葉、玉米皮等進行試驗,結果都不行。一次黃明光到朋友家串門時,被門口的山棕吸引住了。

黃明光的朋友 巫文明:“原來很早的時候做蓑衣,做棕床搓繩子也可以。”

棕絲具有天然的網狀結構,既結實還抗菌,黃明光便剝了兩片拿回去試驗。

黃明光:“我們是用整片的棕絲,用剪刀按鞋樣剪成片,剪成這個樣子,然後麵上用中藥粉糊在上麵,然後敷上粗棉布。”

這樣用棕絲做底的布鞋不僅透氣,而且洗幾水都不變形。困繞黃明光已久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野山棕大都分布於深山密林中,2004年3月的一天,黃明光與助手采完山棕返回途中遇到了意外。

唐建華:“走到半山腰的時候,突然聽到後邊有很大的響聲,回頭一看,二三十隻猴子。”

黃明光:“等我還沒反過神來,又有兩隻追我,一隻抓著我的袖子,還有一隻搶我手上的塑料袋。”

兩人跑了二十多米回頭看時,發現猴子們在撕扯裝山棕的袋子,以為是食物。由於地形不熟,剝起來費勁,這次經曆後,黃明光決定收購山棕。

黃明光:“像這樣一片的話就兩三角錢,一般來說把稈子去掉,光要棕絲,一斤在兩塊多點。”

很多村民見這種沒用的東西還能賣錢,空閑之餘便上山剝起山棕來。

村民 曾義明:“不剝它不長高,一年可以剝六七十片。”

村民 張龍:“一棵樹一年按重量算的話在五十多斤。
記者:“能賣多少錢?”

村民 張龍:“也就是一百多元錢。”

一片棕絲能做兩雙鞋底,一雙鞋底的成本在一毛左右,做成鞋後至少有10倍的附加值。當黃明光拿著用山棕做成的布鞋找到袁團長時,卻碰了釘子。[FS:PAGE]

武當武術團團長 袁理敏:“款式看起來有點像過去農村裏麵有這樣兩個耳有鬆緊,但對練功人來說那種沒有特性。”

黃明光根據袁團長的意見對鞋外型進行了修改,使鞋既有特性也結實,但袁團長卻違背了當初許下購買的諾言。

武當武術團團長 袁理敏:“價格比普通鞋高多了,一般人可能是接受不了的。”

當時這種鞋定價在80多元,是普通膠鞋的五六倍,而練功非常耗鞋,每個月至少得四雙。為了從袁團長打開突破口,黃明光覺得哪怕賠本也要幹。於是他就送給了袁團長100雙布鞋。

練功者 袁修剛:“它不感覺憋汗,透氣。”

練功者 熊維正:“皮鞋底穿得腳底挺硬的感覺,穿著不舒服。這種布鞋底下透氣,穿著還是蠻舒服的。”

通過袁團長的無形宣傳,黃明光收到了意料中的效果。1000雙練功鞋很快賣完了,一算帳,掙了5萬多元。

2004年8月正當黃明光在批量生產布鞋時,袁團長卻怒氣衝衝地找來了。

原來,袁團長在一次表演時,布鞋出現了問題。

武當武術團團長 袁理敏:“太極拳裏麵有個動作“千斤墜”,就是這個動作,這個動作要求力量往下沉。做這個動作時鞋子突然開裂了,這個令我們很難受。”

黃明光拿起鞋子一看,連接鞋麵與鞋底的棉線斷了,而鞋窠裏的棉墊很濕,水份把棉線腐爛了。隨後陸續有四五百雙布鞋退了回來,黃明光陷入了困境。

一次上網時,一條新聞引起了黃明光的注意,國外從中國進口絲瓜絡做洗浴用品。

黃明光:“介紹說絲瓜絡不吸水,通透性很好,沾水之後很快就幹掉了,我就覺得這個特點很好。”

當時正值盛夏,黃明光打上了一個賣青絲瓜人的主意。這個人叫範啟才,是武當山特區大灣村的村民,種的絲瓜吃不完就拿到市場上去賣。

武當山特區大灣村村民 範啟才:“一次拉了一車有二百斤絲瓜,突然間遇到一個人,把我的絲瓜全都買去了。”

黃明光買回去絲瓜後沒有自己吃,都分給了鄰居們,卻留下了範啟才的聯係方式。

黃明光:“我當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實際上是為了找以後的種植基地。”

2004年11月,黃明光找到了範啟才的家,讓他幫著收一些老絲瓜。

村民 詹蘭英:“絲瓜老了以後洗個碗,以前賣不出去。”

武當山特區大灣村村民 範啟才:“你吃不了,老了沒用,他突然間來說要收這個東西,一元一個,基本上說當時塊八毛一個,我們感覺沒有想到。”

更令他沒想到的是,黃明光要用它做鞋。範啟才跑遍了周圍的幾個村,收了2000個老絲瓜。

黃明光把老絲瓜的皮去掉後,把它剖開,剪成大小不等的鞋墊樣子,用石灰水浸泡後壓平就可以用了。

黃明光:“做成鞋墊濾汗效果好,即使汗沾上去很快就散發了,不會腐爛。還有一個回彈性很好,有自然回彈性。”

黃明光用絲瓜絡取代了棉花,濾汗和舒適效果大大提高。一雙絲瓜絡鞋墊的成本在四毛錢,做成鞋後能賣到6元錢。一次到範啟才家裏拉絲瓜時,黃明光看見範啟才在用野麻打草鞋。

武當山特區大灣村村民 範啟才:“搓成繩子,這麽細一點你看拽不斷,非常結實。打草鞋還賣,在我們這個地方靠武當山近,出去賣給武當山的遊客。”

這種野麻不但結實,而且遍地都是。在比較了尼龍線和麻線後,黃明光決定用麻線替代棉線。

黃明光:“尼龍線做鞋的話,鞋子穿壞了以後作為廢棄物也不環保。這樣它在自然界可以自然分解。”

到2005年3月,黃明光做出了不像傳統布鞋那麽多缺陷的布鞋。袁團長穿上這種布鞋後,感覺身輕如燕,並且與自己的服裝也很搭配。

武當武術團團長 袁理敏:“去德國也好還是意大利也好,我們身上穿的,觀眾從鞋子到衣服都想要一套。”

袁團長在外麵表演時替黃明光接了一些訂單,一些布鞋已經賣到了國外。很多到武當山來的中外遊客看完功夫團的表演後,都打聽哪裏能買到這種布鞋。黃明光便在景區遊客中轉的中心八仙觀設立了銷售點,不斷接到一些小訂單。

根據遊客的心理,他還開發出了兒童布鞋、工藝繡花鞋和養生布鞋等六七個係列品種的布鞋。

遊客:“比傳統的老工藝布鞋要好,感覺還是很不錯的,不僅我要買一雙,給我女兒老婆各買了一雙。”

武當山特區景區管理局副局長 王富國:“我們這裏國外的人比較多,美國的,日本的,新加坡、俄羅斯,國外遊客來了買黑色那種鞋,如果是我們國內團隊遊客女式的好賣。這是武當山實實在在的千層底鞋,別處買不到。”[FS:PAGE]

2006年9月,一個大訂單把黃明光的生意從本地拉向了外地。

她叫羅玲玲,在廣州一家貿易公司做服飾進出口生意。在網上看到黃明光布鞋的材料和款式後,很感興趣。

廣州客戶 羅玲玲:“這些材料我們一般不會注意它,就是注意到它也不會想到可以用到這方麵。”

這種土產品能受講究洋氣的廣州人歡迎嗎?羅玲玲就訂了一批進行了試銷。

廣州客戶 羅玲玲:“市場的接受非常好,因為現在我們做的這個產品符合了人們的一個需要,就是環保、舒適。”

小試成攻後,羅玲玲就發了個款式訂了價值20萬元的家居布鞋。而黃明光第一次接到這樣大的訂單。

這筆生意,黃明光能賺到了在武當山一個多月才能賺到的錢。他正招工趕製,雙方下一步瞄準了追求個性的年輕人,準備聯合開發時尚布鞋。

黃明光與袁團長簽定了長期供貨合作協議,通過景區和網絡的銷售,黃明光靠賣布鞋一年能收入300多萬元。
這篇關於小小功夫鞋 一年賣出百萬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7日,歸檔到目錄創業故事
相關的標簽: 青年創業網 小小功夫鞋 一年賣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