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2歲獲得人生第一個100萬

Jan07

目前公司即天下互聯中國網絡情報中心(原365Agent)的一個主要產品就是提供以“情報”為核心的服務。

記者:感覺你們的產品與搜索引擎貼近,它們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關係?

張向寧:我們一直強調中國網絡情報中心提供的服務不是搜索。通常講,信息有兩大方麵,一是信息本身,另一個是信息使用者——人。目前搜索引擎隻處理信息空間,並不處理人的空間,所以我們提供的服務超出了目前搜索所能提供服務的範疇。[Page]

記者:技術含量如何呢?近期還會推出新品嗎?

張向寧:針對信息空間的搜索引擎的技術含量是蠻高的,因而並非很多公司都能做搜索引擎。而針對人的行為方麵,就更加困難。我們並不想說自己的技術比搜索引擎更高級、更複雜,至少,其技術含量是與目前搜索引擎的技術含量一樣高,而且它們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領域。搜索引擎研究的是信息空間,我們研究的則是人的行為空間。

近期內,將為大中企業推出企業情報門戶係統,即CIPS(Corporate Intelligence PortalSystem),是要為企業建立個性化情報需求的“企業的情報門戶”。它是區別於大眾門戶網站及行業門戶網站的智能互聯網門戶網站。企業情報門戶係統,從企業的競爭情報、知識管理,上升到企業的Portal地位,是對CIS、KM、Portal的有效整合。

企業隻有建立個性化的情報門戶係統,才能在經濟一體化的世界裏,擁有情報權和話語權,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社會,擁有公平競爭的權利。

“投資商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忙!從這個角度講,如果一個投資商願意在你身上花時間,就已經說明他對你感興趣了”記者:2004年2月,你率領的VeryE公司經曆一年多的談判,終於獲得日本三井住友保險公司的上千萬美元的巨額投資。據說,此番融資非常艱辛,能介紹一下融資的過程嗎?

張向寧:融資的整個過程確實很痛苦。雙方接觸了將近一年多的時間,經過多次相互的談判。雖然痛苦,但我們完全理解而且竭力配合。

因為我曾有過兩次融資的經驗,對投資商非常了解。投資商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忙!從這個角度講,如果一個投資商願意在你身上花時間,就已經說明他對你感興趣了。

此次融資談判經曆了約一年左右的時間,投資方對VeryE的經營、技術、人才、商業計劃、未來潛力等各個方麵進行了細致的調查和認定,最後決定給予投資。

這筆資金的獲得,一方麵說明VeryE的商業模式,受到了投資方的肯定;同時,公司的業績、管理團隊也都獲得了認可。

記者:為何最終選擇了日本VC?

張向寧:我們的融資原則是,VC隻要是國際化的、職業的,都是我們歡迎的對象。至於為何最終選擇了日本VC,那是因為雙方談得比較默契、投機。

其實,對於融資,在2000年底VeryE成立之初就開始了。從那時起,我接觸了很多VC,但漸漸發現,VC們在經曆過2000年互聯網泡沫以後,個個都變得小心翼翼,支持階段也紛紛向後移,投資更多後期的項目,早期的項目雖然也有,但非常少。而我們作為一個相對早期的項目,自然無法獲得他們的青睞,關鍵是他們怕風險。其實這些VC對中國互聯網行業並不十分了解,隻是在跟著資本市場轉。而美國VC則是比較典型的代表。

近幾年,美國VC受到很大打擊,總體表現不是很活躍,相比而言,日本VC更活躍,包括軟銀、軟庫、集富等。

記者:通常,能夠獲得VC的支持,管理團隊起著決定性作用。聽說VeryE團隊中還有一位美國人?

張向寧:VeryE公司的三位創始人中,除了我,還有付光勇和美國人TimothyWendt。

我於1995年22歲時與兄張向東合作創立中國萬網,並曾長期擔任CEO。該公司自創辦以來,保持了快速發展和優秀業績,是上一輪互聯網大潮洗刷後剩下的為數不多的成功者之一。

而付光勇於1997年加入中軟公司,並開發了中國第一個基於互聯網的圍棋博弈係統,後致力於全文檢索、數據挖掘、人工智能和代理技術等方麵的研究。TimothyWendt則曾長期供職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遠程信息研究所(CITI),具有20多年IT和電信業豐富經驗,是互聯網和IT方麵的資深專家和高級經理人。[Page]

“真正的創業精神就是要不斷創新,不滿足於以前的成績,你覺得有更偉大的事情要做,而且你願意承擔風險”記者:你第一次在新經濟領域的創業是中國萬網,有什麽經驗可總結嗎?

張向寧:我22歲即1995年底,與哥哥張向東籌建創聯公司,即後來萬網的前身,成為中國最大的域名注冊和網站平台服務提供商。

在這之後,我提出了“中國萬網計劃”,為中國數萬家企業提供互聯網網站服務,“中國萬網”也由此得名。

2000年1月,由我發出倡議,聯合新浪、搜狐等37家機構共同組建了“中國企業上網服務聯盟”,並宣布將2000年確立為中國的“企業上網年”。

我一直擔任該公司董事長兼CEO職務,帶領公司從十幾個人的小公司發展成擁有數百名高級職員、資產規模上千萬美元的產業骨幹公司。

在這期間,我帶領中國萬網完成了兩輪融資,主要投資人包括國際數據集團(IDG)和美國NewbridgeCapital等。

記者:既然萬網做得很好,為何還要二次創業?

張向寧:這樣的疑問並非你一人有。

其實,原因很簡單。我看好互聯網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並認為這中間有更重要的事等我去完成,並且我有機會、也有能力去完成。

當然,我也意識到可能會失敗。但反過來,麵對這樣好的機會,如果我不去爭取,對我則是無法接受的遺憾。

記者:如何理解真正的創業精神?

張向寧:相對來說,有些創業是被迫的,或逼上梁山,或以前的公司發生問題,再去創業,雖然也同屬於創業的範圍,但,某種意義上,他們體現的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業精神。真正的創業精神就是要不斷創新,不滿足於以前的成績,你覺得有更偉大的事情要做,而且你願意承擔風險。

創業其實是一種投資。也許你並沒有拿出太多的錢,但你卻承擔了所有的風險、所有的機會成本,包括財富、時間,甚至生命。而往往這個投資的失敗機會又是很大的,所以,這樣一種創業精神是難能可貴的。恰恰是這種創業精神,在中國現在是特別值得鼓勵的。

我喜歡創業的味道,關鍵在於,創業的過程和結果讓我異常興奮,過程也許很艱辛,但卻是我夢寐以求的。

記者:提倡創業精神就一定要自己創業嗎?

張向寧:不一定。創業有多種形式,一是自己當老板,自己投資;另外可以合夥,從西方的經驗來看,合夥企業能帶來更多的資源;第三種創業,就是加入一家快速成長的小公司,你在那裏會獲得工資以外的其他權益,比如期權甚至股份。

對年輕人來講,創業精神是特別需要的;但有創業精神,並不見得非要自己創業,特別是現在的新經濟領域的公司,競爭日趨激烈,任何一個創業型的公司都需要有創業精神,而事實上,很多人沒有。

記者:如果自己創業,應注意哪些方麵?

張向寧:如果自己要創業,必須首先意識到,這是一件需要投入巨大感情和精力的事情,而且極有可能失敗,要做好準備,這是健康的創業心態。

其次,要有恒心、要堅持,不能輕言放棄,因為很多事情都是一種積累,不能在沒達到成熟時就輕易放棄。

我的每一次創業都非常不容易,經曆了非常多的挫折,而且很多時候成功和失敗之間就差一點點,如果不堅持就已經失敗了,如果堅持也許就成功了。

至於具體的創業方向,關鍵是你要敏感地體會到社會整體的新機會在什麽地方,要順著社會的發展方向,在中間起到關鍵或輔助作用,這樣,就會像順水行舟一樣,就會借著社會的勢,很快地發展起來。[Page]

而且一定要認識到,時勢造英雄。任何一個時代,新的事物的出現都會製造相應的英雄或骨幹。

你看現在起來的這些公司,他們恰恰適應了當時的社會發展的形勢。從這個角度看,無論是年輕的創業者,還是傳統產業的公司,都應該積極地尋求社會新的增長點。

記者:如何看待創業者與職業經理人的差別?

張向寧:創業者的素質是最優秀的,對社會是非常奇缺的資源,創業者能把一個公司從無到有地確立起來,在這方麵有特殊的能力,不可替代;而職業經理人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替代的,不是唯一的。

很多的創業者最後成為了職業經理人(CEO)。他們認為,目前的事業已經是其顛峰了,即使再創業,也不會比現在更輝煌,於是他就一直做CEO,他們中間有很多人也是最成功的職業經理人。

當然,是否所有的創業者都具備職業經理人的素質呢?也不一定。由於創業者沒有經營過大公司的經驗,而一個成長性企業又不能等待,等創業者成熟,所以,這時往往要找一個職業經理人。

記者:天下互聯設立了一個2000萬元的專項資助基金,創業者關心的是,什麽樣的公司會受到青睞?

張向寧:現在風險投資界,有一種說法是不投早期,早期的項目風險很大。

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設立了一個2000萬元的資助基金,試圖幫助創業者度過最困難的時期。

一是有很好的商業模式:但仍處於未成熟階段,沒有很強的現金流;二是有較大的用戶群,但還沒有能夠形成很好的贏利模式;三是與天下互聯產品線有很好的契合點,這樣的項目我們會優先考慮。

“中國要在新經濟領域中處於優勢地位,技術創新是一條必然之路,這點,現在看得越來越清晰”記者:新經濟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創新,包括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特別是技術創新。你將二次創業的公司定義為一家創新型公司,但很多人包括國外VC總是這樣說,中國沒有創新的技術,對此,你怎麽看?

張向寧:2000年二次創業時,“是否要創新”確實成了一個最嚴峻的問題。當時,外部大環境很不好。幾乎所有的外資投資商都鐵定認為,在中國無法產生創新技術,或說,新經濟出現在中國是不可思議的。他們說,這麽多年來,沒見過中國哪家公司有創新的技術,中國能夠跟隨全球的技術形勢已經很不錯了;況且,中國在很多產業方麵,與全球相比還很落後,有很大的距離。這種情況下,中國搞什麽創新技術呢?

另一方麵,公司內部也有所動搖,“這時候強調創新是否有前途?”特別是一些骨幹的離開,使大家對創新的發展方向產生了疑問。於是,公司麵臨兩種選擇,創新之路到底還要不要繼續走?這是一條前途未知的路,而且是條非常坎坷的路;要不要轉向其他的方向。

實際上,很多同期的公司被迫轉型了,由一家技術創新型的公司,轉型為替別人做開發、代理或是OEM。而我們沒改初衷,就在這樣的艱難背景下堅持下來。因為,我們有信心,要做新經濟領域第一家創新型企業。

中國要在新經濟領域中處於優勢地位,技術創新是一條必然之路,這點,現在看得越來越清晰。在這個意義上說,中國要對自己進行重新的角色定位,不但要創新,還要引領新經濟。

記者:最近大家一直對聯想貿工技模式進行反思,更有報道稱,中國科技創新乏力、中關村沒有高科技公司等。對此,你怎麽看?

張向寧:中關村企業,給人的印象多半是倒買倒賣,好不容易出現了一個創新型公司,做到一定水平時,內部就開始打架分裂。比如,公司的技術骨幹,或中層的技術人員,由於他掌握了公司的一些技術核心,重新另立門戶,又發展出一家小公司。中關村企業不停地重複著這一過程:稍微大一點的公司——分裂——成長——再分裂,呈現出諸侯紛爭的狀態,如此循環往複。直到現在,仍沒有出現若幹家特別大的公司,與中關村對比,矽穀最大的特色是,不停地有小公司發展成大公司,而且越做越大。[Page]

究竟原因何在?關鍵是投資與投機回報不合理。

一個公司投資200萬,雇傭5人,用兩年時間,開發出一個軟件。但突然間出現了另一家新公司,CEO找到前麵那家公司5個軟件人員之一,跟他說,我給你出20萬,把你的技術給我。於是很快成交。

結果,投機者隻用十分之一的成本,就得到了相近的技術成果。

反過來,投機者的機會也並不多,投機隻能維持一段時間的生存,要想繼續發展仍要進行投資。這樣,投機者慢慢又變成了投資者,又被新來的投機者騙。如此,惡性循環。

這樣以投機為特征的產業環境,是不可能產生任何高科技公司的。

而西方在這方麵很成熟,已經建立起一整套的行為原則。比如法律體係,公司的商業機密等被盜用或被濫用行為出現時,給投資者相應的保護。中國的當務之急,就是要盡快建立這樣的知識產權保護體係。

記者:新經濟時代,利潤將主要來自哪裏?

張向寧:中國的GDP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但中國的企業到底有沒有利潤?有多少?如果沒有利潤(或很少),那就意味著,雖然GDP增長,對全球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但中國人卻沒有變得越來越富。隻是,經濟規模越來越大,在國際社會中,越來越重要。但有時,經濟規模越大,所賠的越多,虧損也越多。

超額利潤將來自三個方麵:壟斷性、政策性、知識產權帶來的利潤。

價值越來越來自科技的進步,如果被授予了知識產權、商標、專利等,則意味著變成了稀缺資源,相當於提供了獲得超額利潤的許可證。

但目前,中國很多的大公司,都不具有自己的知識產權積累,結果是,要麽OEM、要麽貼牌。雖然他們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甚至是產業的巨頭,但這些公司在賺取了渠道、銷售這樣一些利潤以外,他們缺乏獲得長期超額利潤的核心競爭力。表現在,他們是否有創新,包括創新的模式和創新的技術,而且能把這些模式和技術變成其自身的知識產權。

比如某IT公司,一直在談貿工技路線。確實首先解決了生存問題,但是,接下來的問題是,是否能長久地生存並且生存得很好、很輝煌呢?其實,並非如此。

如果企業還都是這樣的狀況,那麽,未來二十至三十年,中國將出現危機。

對中國企業家來說,創新是一種曆史責任和曆史的必然,總會有中國的公司開始以技術創新為龍頭、為核心價值,如果說以前還沒有的話,那麽就讓我們來做第一家。

“知識產權經濟”來了

移動通信業到底值多少錢?每分鍾通話到底應該收多少費用?一部手機的“合理”費用到底應該是多少?

沒有人能夠為一種新行業、新產品、新服務真正確定價值,但是,這些價值都來源於一個最重要的共同來源,那就是以專利、商標、版權等為代表的“知識產權”。實際上,市場的競爭會使所有產品和服務的價格趨近成本,而使廠商的利潤趨向為零,而隻有三種例外的情況:1、由於知識產權的保護,使這種資源成為稀缺資源或者壟斷;2、產業特點造成的自然性壟斷,或者曆史造成難以扭轉的壟斷;3、政策性的壁壘。

隻有保持創新能力才能創造真正的價值。如果現在我擁有一個能使你立即和夢中情人約會的月光寶盒,你說我到底應該換你多少個土豆呢?

中國有豐富的廉價勞動力,和由此帶來的區域比較優勢,以及要求緩解就業壓力的目的和原因。但是,如果中國人不學會怎麽去創造一個又一個新的無可比擬的月光寶盒的話,隻怕隻能是生產出越來越多的土豆,並因此獲得一個“衡量用多少個土豆去換別人新功能的月光寶盒才合算”的名分和機會了。[Page]

如果說我們勞動力成本低會成為我們一直的優勢,那不和我們富民強國的國策自相矛盾嗎?如果我們國家強大了,人民富有了,那我們不就變得沒有優勢了?且不論我們如何實現這個富民強國的願望,一旦實現了,我們不就麻煩大了,因為我們喪失了國際比較優勢了!

我們擁有如此豐厚的本土市場,如此活躍的消費群體,正是我們應該埋下心來,聚集能量,去製造我們自己的價值機器的氣候。每每聽到業內人士喊“技術可以往後放”(往往是嚐過了什麽是生存,而還沒有嚐過什麽是輝煌的企業家),投資人評價“中國會有什麽技術”時,有良知的中國人應該認為這是一種恥辱。

中國在這方麵意識上的落後,造就了一代碌碌無為的企業家和現在的產業形勢。但這也許就是新一代中國企業和企業家們真正崛起的內因和曆史機遇。

來源:中國創業網

這篇關於他22歲獲得人生第一個100萬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7日,歸檔到目錄創業故事
相關的標簽: 青年創業網 他22歲獲得人生第一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