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餅坊:八年之後論成敗

Jan06

創業者:孫善祿(右),1972年出生,畢業於天津職業大學冶金專業;吳偉,1974年出生,畢業於醫學專業,二人係高中同學

吳偉是個聰明人,我們的很多產品都是吳偉自己琢磨出來的!采訪中,孫善祿說得最多的就是這句話。

在孫善祿和吳偉他們三個人注冊“津餅坊”之前,曾做過詳細的市場調查,煎餅雖小,但收益不錯,靠賣煎餅買樓買車的人多得是,雖然當時一些外地煎餅品牌開始進入天津市場,但他們覺得還是天津的煎餅地道,幾個都是土生土長的天津人,認為自己更了解天津人的口味。他們決心打造一個津式快餐品牌,注冊了“津餅坊”,“津餅坊”煎餅餜子成了天津第一個煎餅餜子的注冊品牌。

他們所學專業與食品製作、銷售等都不“沾邊”,一人是醫學專業畢業的,另外兩人最初學的是冶金專業。幾個人自恃煎餅從小吃到大,對各家的味道都能說出個子醜寅卯來,可真要自己親自做卻完全不是那麽回事兒,當時他們麵臨的最現實問題是——怎樣才能把煎餅攤成型,攤圓了。

吳偉在灶台前手忙腳亂,滿頭大汗,但多次試驗均告失敗,他們隻好到處向人請教,去煎餅攤偷偷觀察別人怎麽做,然後買一份回去仔細研究人家所用的原料。一個熟人知道後捂著肚子哈哈大笑,告訴他們綠豆麵要磨得足夠細,還傳授給他們一個“簡單”的辦法:你們至少得用三十斤麵,才能練到攤圓。

吳偉不愧是個聰明人,在攤到十斤麵的時候,就已經像模像樣了,“就像用圓規比過一樣”,孫善祿說。

煎餅裏裹的熏肉也是他們自己研發的,開始的時候在一家有名的熏肉店采購成品。有一天,孫善祿去進貨,老板告訴他自己不想幹了,還說:工藝和配方給你們吧。孫善祿的第一感覺是驚喜萬分,但馬上又意識到人家不會白給,回來後幾個人商量了一下,結果第二天對方的要價遠遠超出了他們的心理價位,而他們當時資金又比較緊,於是決定自己研發。當然,這個任務又落在了吳偉身上。

幾次試驗之後,口味和采購的成品雖然相差無幾,但賣相不好、不容易量化,耗費也大。後來一位師傅提出了改進意見,原料由前膀變為通脊,用通脊後雖然成本高,但賣相好,容易量化,消耗也大大減少。

做實體店的時候,因為沒有經驗,所以在店麵裝修和硬件采購方麵吃了不少虧,他們花1700元從山東買了一台電動石磨,當時想用石磨做賣點,沒想到不實用,幾天之後就把它打包塞貨架下了。

有一件事,孫善祿他們至今想起來仍然忍俊不禁。那天,他們用一種煙霧劑滅蟲,打完後緊閉大門去大街上溜達,不一會,幾輛消防車呼嘯而過,孫善祿他們也跑過去看熱鬧,沒想到消防車停在了他們店門前,跳下幾名消防隊員,拿著消防斧就要破門而入,他們趕緊上去阻止。原來是煙氣竄到了樓上居民家,人家以為著火了,就打了火警電話。事後,幾個人提著禮物挨家挨戶地賠禮道歉。

在走過創業之初的青澀與慌張之後,他們在廣東路開的第一家店慢慢走上了正軌,扭虧為盈,到目前為止,他們共經營著三家實體店和一個中央廚房。

想種瓜 卻得了豆

有些事情是他們始料未及的,比如他們出的30.4.8特色油條。

他們生產油條是在創業一年後的事情,當時一位師傅帶來一個配方,但沒有實踐過。短短一個星期,吳偉就克服了這個難題,更新了配方,並使得這項技術程序化,命名為30.4.8特色油條,即油條長30厘米,寬4厘米,厚8厘米。之後吳偉又攻克了一個技術難關,在向外配送時可24小時保溫,而且可以保持原有的酥脆口感。

沒想到特色油條一上市就大受歡迎,因為那種酥脆的感覺是在別家吃不到的,一些快餐店也開始跑來采購。本來生產油條是作為煎餅的配料,但沒想到輔助產品變成了主要產品,現在日銷量在1500根左右。他們生產的油條引起了較大的反響,2007年食用油價格不穩定,他們的油條價格每一次調整,河西、南開有些地區的油條價格都有反應。他們自己也很受震動,整體經營思路和方向也隨之拓寬了。

想種瓜,卻得了豆。

其實從一開始,他們就很注重產品的改良與搭配。如何將天津的煎餅餜子打造成一種新快餐的形式,同時又在原有的口味和品種上有所改良突破,這著實讓他們幾個費盡了心思,最後他們確立了煎餅、春餅、拌麵、蓋飯、小菜、粥等六大係列幾十種快餐產品,並在傳統基礎上豐富煎餅的種類:將牛肉、熏肉、火雞胸、培根等西餐常用的葷食與天津煎餅配套,開發出了“津餅坊”獨特的口味。

2008年,孫善祿他們在空港物流加工區建立了“津餅坊”中央廚房,初步實現了產品的標準化和統一配送,為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個無欲則剛 一個有容乃大

幾年來,有的合作夥伴離開,又有新的合作者進來,無論是離開的,還是新加入的,他們之間都保持了良好的私人交情和合作關係。2009年春節,孫善祿和吳偉利用難得的閑暇坐下來聊天,吳偉說,咱們兩個人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無欲則剛,有容乃大,前半句說我,後半句說你。孫善祿覺得吳偉概括得很準確,吳偉物欲觀念比較淡薄,更享受創業的過程,無論艱辛還是快樂都覺得那是人生寶貴的經曆,孫善祿則能夠包容,在他看來,一些細枝末節的事情完全不必在意。

當然他們也有分歧,產品定位、價格會有一些碰撞,有了爭執時總能很快協調,充分論證,最後統一思想和行動。

經過幾年的打拚,“津餅坊”有了一些成績,但他們覺得自己還在打基礎,正是做功課的時候,走得太快了會落下很多功課,遲早會成為發展的隱患。而且在創業之前,他們就約定,用八年的時間做這個事情,八年之後論成敗。

原來以為自己幹業務的,覺得自己已經很有經驗了,但真正做起來才知道很難。但我們一直在成長,也非常努力,他們說。

點評

創業的過程有時並不一定是比拚能力,更多的時候是在比拚精力和耐力,“津餅坊”的創始人創業之初並不具備生產研發的能力,但他們在創業中能夠最大限度地投入精力和耐力,對於傳統工藝進行改良,逐步形成自己的產品風格,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由於一般創業者缺乏創業經驗,在第一次選擇創業項目的時候往往傾向於傳統行業,但當企業遇到經營問題的時候,通常隻關注產品問題,而忽視自身對於項目的投入程度。創業者全身心地投入企業運作才是成功的關鍵。

這篇關於津餅坊:八年之後論成敗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6日,歸檔到目錄創業故事
相關的標簽:津式快餐 天津名優小吃 天津飲食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