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義烏人(一)

Jan06

一群未出校門的創業者,承載了義烏人未來的希望

位於義烏市江濱西路上的大清真寺,是來義烏經商的穆斯林們做禮拜的地方。據義烏當地人講,如今來這裏做禮拜的穆斯林比原來少了很多,原來每逢禮拜日,附近的路上停滿了車。

阿拉伯世界是義烏小商品出口的一個重要市場,穆斯林的減少無疑也會讓交易額降低。歐洲和美國兩大市場,因為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機,市場潛力已經很難讓人再有過高的期望。雖然來自義烏外經貿局的數據顯示,2008年義烏的出口有13.94%的增長,但是這個數字比起2007年24.87%增長還是遜色了不少。而在很多義烏企業家的眼裏,真正的經濟危機衝擊波還沒有到來,他們以更為謹慎的態度看待2009年的市場。

在經濟危機的衝擊下,義烏這個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的抗打擊能力有多大?這種以低價格和大規模為主要競爭力的模式,還有多大的生命力?麵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義烏的小商品批發模式,需要做出改變嗎?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的記者深入義烏進行采訪。在義烏工商學院的校園裏,我們遇到了一批未出校園的創業者們,這些年輕人以他們的激情、勤奮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借助互聯網和義烏小商品市場,為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打出一小片天空。在他們身上,我們似乎看到了20多年前那一代義烏人創業時的精神:堅韌、勤勞、務實、精明。

在這些草根創業的年輕人那裏,我們看到了那種深深植根於義烏人精神深處的創業基因,也看到了未來的希望。而那些與這個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一起成長的義烏的企業家們也在努力爬坡,他們讚助奧運會,他們在全世界搭建銷售網絡,他們關注新一代消費者的行為習慣,為新的品牌夢想積累經驗和能量。

義烏人依然在為生意而忙碌,為新的市場機會而打拚,為未來默默努力。有了這種精神,經濟危機的衝擊也許並不那麽可怕。

校長和他的學生們

下午5點左右,義烏工商學院的創業園開始熱鬧起來。這座看上去有點陳舊的白色教學樓裏到處是步履匆忙的物流快遞人員、拎著黑色塑料袋的學生,他們進進出出,將一個個大小不一的紙箱搬到停在學院旁邊的貨車上。整棟樓裏,撕膠帶、訂箱子的聲音不絕於耳。

“每天都是這時候發貨。”一位學生邊打包邊說。每間大教室都非常淩亂,而且格局都差不多,總是擺放著幾排電腦,沿著牆則是一排排貨架,上麵堆滿了花花綠綠的小商品。進門處的黑板上,寫著中通、圓通、宅急送等快遞公司的價格。

創業園是義烏工商學院的大學生創業孵化園,這裏匯集了互聯網銷售、倉儲、物流快遞等電子商務的整條價值鏈,一切都是真金白銀地演練,現在有120多名學生在這裏“孵化”創業夢想。他們大多數來自浙江的貧困地區,曾經為生活和前途發愁,現在卻依托義烏國際小商品市場,在互聯網上找到了新的方向。

創業園在2007年底成立。在全校8000多名學生裏,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進來的,隻有開實體店鋪每月銷售收入超過8000元,或者淘寶的4鑽賣家,才有資格申請。創業學院首批30名學員都是在校創業的佼佼者,他們將學習財務、倉儲管理、合同法等學校專門為其定製的課程,這些都和他們未來管理企業息息相關。

和中國別的大學相比,義烏工商學院充滿了濃厚的經商氣息。盡管創業學院隻有30名學生,但是整個學校開網店、做外貿、經營實體的學生卻超過了1800人。60%的學生能夠自理生活費,近20%的學生能自己交學費。電子商務是義烏工商學院的一大創業特色,超過1200名學生在網上進行互聯網銷售,其中獲得“鑽石”等級以上的學生就有400多名,邊學習邊開店,每月賺四五千元的學生比比皆是。

這和大學生就業的嚴峻現實形成了鮮明對比。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09年《經濟藍皮書》預計,2008年底將有100多萬高校畢業生不能就業,而2009年有將近611萬大學生麵臨就業。但是在義烏工商學院,最近3年畢業生的自主創業率達到了11%。

“我們的學生是生存型創業。”義烏工商學院副院長賈少華這樣介紹自己的學生。他認為技術精英加風險投資的模式對這裏的學生們來說太不現實,義烏工商學院這種高職類大專院校的學生,創業的初衷更多地是解決就業和生存問題,這和當年靠著“雞毛換糖”發家的老一代義烏人的創業沒什麽兩樣。隻不過,和當年的創業的義烏人不同,互聯網給了身處義烏的草根年輕人新的機會。

創業教父

賈少華出現在創業園時,不少學生朝他笑一笑,又匆匆跑開去忙生意,而賈少華卻能如數家珍地道出每個學生的背景,老家是哪裏的,叫什麽名字,現在淘寶上已經是幾鑽賣家。

很少有大學校長和學生們這麽平等地相處。在心底裏,學生們都尊敬他,也把他當朋友看。若不是賈少華鼓勵學生們創業,很多學生或許現在仍然生活在貧困中。

創立了10年的義烏工商學院目前有工商管理、計算機工程、現代文秘等8個係25個專業,在校學生8000多人,是一所公立全日製高職類大專院校。“沒有電子商務專業!”賈少華有些揶揄地說。而這所學校,卻有著全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創業學生群。

在高考錄取時,義烏工商學院是最後一批錄取的學校。“收分低,又是大專,很多人進來時心不甘情不願。”賈少華這樣分析學生們入校時的心情。學生大部分是外地人,因為義烏本地的有錢人都把孩子送出國念書去了。

令賈少華焦慮的是,學生們如何在學知識的同時,重塑對人生的信心。作為教育工作者,他的成功案例是自己女兒——清華大學畢業後,他的女兒去了加州伯克利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他擔心進入義烏工商學院的孩子們念書沒有動力,去網吧打遊戲或者談戀愛,於是製定了嚴格的校規,上課必須點名,早晚必須上自習課,學生不得外出租房住。但是這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在大學生就業難的大背景下,這些大專學生們的學習熱情並不高,“自習教室和圖書館經常都空空蕩蕩。”

因為是高職類院校,義烏工商學院也倡導教學與實踐並重,鼓勵學生勤工助學。地處義烏,國際商貿城每個月都有博覽會,很多學生去幫著發傳單做兼職,漸漸地積累了一些初步的人脈。互聯網給了學生們在打工和勤工助學之外的新的機會。2007年以後,一些學生嚐試著在網上開店,他們從義烏國際商貿城進貨,放到淘寶上銷售。到了2008年,在淘寶開店已經在學校裏流行開來,最早一批做淘寶的幾個學生的生意越做越大,後來搬出了學校,在校外租房住,這在當時是要被開除的。

賈少華知道後,約了一個名為楊甫剛(封麵人物右一)的大三學生到自己辦公室,後者在淘寶上已經是皇冠賣家。和楊甫剛聊過後,賈少華很欣賞這個年輕人的創業精神,當即送了一本自己寫的書給他。也就是這個時候,賈少華注意到學校裏湧現出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創業的學生,這令他感到欣慰。“孩子們成天忙著進貨、管理、做生意,比去網吧和談戀愛好多了!”

為了鼓勵學生們創業,賈少華在學校裏成立了創業學院,在全國高校裏率先打破了專業界限,跨專業招收創業已經有一定基礎的學生,製定特色課程,輔導他們成為能提供就業崗位的創業者。除此之外,義烏工商學院還出台了《學生勤工助學實施辦法》、《關於鼓勵與引導學生創業的若幹規定》等製度,創業學生可以通過網上交作業、個別輔導、單獨考試等形式修完課程,而且創業實踐可以抵學分。這些舉措,激發了學生的創業激情,在學校裏形成了極具活力的創業文化。“老板、經理不是教出來的,而是練出來的!”賈少華說。

在創業園,“搬出去”成了成功的代名詞。那些在網上創業的學生往往從創業園起步,生意做大後,就搬出校外租房住,為學弟學妹們騰出地方。賈少華對每一個“搬出去”的學生都記得很清楚,也為之欣喜。他不再擔心他們不務正業,“創業了,就會有責任感。”

盡管在高等教育圈子裏極具爭議,但是賈少華贏得了學生和家長的尊重。他認為最重要的並不是學生們創業,而是重新鼓舞了他們的生活信心。“這些孩子進學校時都不自信,認為自己在人才市場上沒有競爭力,但是出學校的時候,很多人都鼓足了信念,有了人生的方向,這才是最令人高興的事情。”

也許對於老師來說,最欣慰的事情,就是看著自己的學生能夠很成功,很自信,能夠昂首走出校門,走向更令人憧憬的人生。不過賈少華卻總是說是學生讓他感動,在這些學生身上,他不僅看到自己從來沒有用過的電子商務如何創造了那麽多新的機會,更看到這些創業的年輕人的激情、勤奮和責任感。“世界的變化太大了,不向這些年輕人學習,不理解他們,還要用老的觀念去限製他們,那才是真正的誤人子弟!”作為大學校長,賈少華經常這樣來檢討現行的教育體製。

這篇關於新義烏人(一)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6日,歸檔到目錄創業故事
相關的標簽:義烏 創業 淘寶 小商品 義烏學院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