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卡連柯艱苦辦學的故事

Jan04

馬卡連柯的名字與“高爾基工學團”、“捷爾任斯基公社”緊密相連。他在這兩所特殊學校15年的教育實踐中,造就了3000多名名副其實的技工、紅軍幹部、學者和專家,其中不少人後來成了國家勳章獲得者、先進工作者和衛國戰爭英雄。他形成了自己具有特色的教育思想體係,得到了社會的公認和好評。然而,人們不會忘記馬卡連柯創辦工學團所受的艱難。
那時,蘇聯十月後不久,蘇維埃政權剛剛成立。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國外帝國主義武裝幹涉的結果,國內許多兒童失去父母,流浪街頭,有些甚至成了罪犯,人數已逾二百萬。為了解決這一嚴峻的社會問題,蘇聯政府成立了以捷爾任斯基為領導的“兒童生活改善委員會”,並在各地創設了工學團。在此背景下,馬卡連柯受命創辦“波爾塔瓦幼年違法者工學團”,不久更名為“高爾基工學團”。
創辦工學團之初,馬卡連柯麵臨著重重困難。由於國家經濟在戰後處於暫時困難時期,師生在生活上處於無法想象的貧困之中——挨餓受凍。師生吃的是小米粥,穿得差不多同樣的破爛,教師們差不多不領工資,連修靴子的錢都沒有,靴底破了很長時間,都沒有打掌,總有一塊包腳布要鑽出來。工學團的校舍,都是破舊的房屋,缺乏任何設備;,教師隻有4名,除馬卡連柯自己外,還有一名年老的總務主任和兩名女教師。而麵對的卻是曾持槍搶劫和盜竊的失足者——他們都是身強力壯、行動敏捷的青少年。這些人對教師傲慢無禮,粗暴野蠻,蠻橫地拒絕和破壞工學團一切自我服務的規則。馬卡連柯本不主張體罰,可是最初競被學員逼到絕望和瘋狂的地步,還動手狠打了紮陀羅夫。後來,他冷靜下來思考,覺得這種做法實在不妥,隻能是當時無能為力情況下的一種解脫。
在困境中,馬卡連柯每天工作15—16小時,有時甚至到了要隔一夜才睡一次的地步。他通過對現實狀況的分析、研究,逐步形成了堅定的信念:失足青少年是完全可以教育好的。應當采取既嚴格要求,又滿懷尊重和信任的態度,通過組織他們從事生產勞動,把他們引導到正常的廣闊的生活大道上去。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他帶頭與學員同甘共苦,率領他們到附近森林中去砍伐樹木,共同完成勞動任務。以此為突破口,他對學員提出了服從紀律、熱愛勞動、建立和健全生活製度的要求。接著,馬卡連柯抓住時機,利用逃亡地主的大莊園這一有利條件,組織學員自己動手,耕種土地。最初三年中,新學員一批批進來,工學團經營生產範圍也逐步擴大。他們先後組織了鐵工廠,木工場、製鞋場、麵包房,還辦起了養豬場和放牧場。學員們的生活日益富裕起來,精神麵貌也逐漸起了變化。勞動改造了他們好吃懶做,唯利是圖的劣習。
馬卡連柯重視集體教育。對工學團裏接二連三發生的偷竊事件,他組織“人民法庭”,教育偷竊集團的首犯布隆;根據當地群眾的需要,組織學員自覺承擔保衛國家森林的任務。在工學團裏,除了嚴格實行半天生產勞動、半天上課學文化,還定期舉辦詩歌朗誦會、政治學習會。這樣,學員們逐步提高了認識和覺悟,增強了集體榮譽感、責任感。工學團不隻在物質生活上得到了改善,而且有了“新集體的萌芽。”

(責任編輯:admin) 這篇關於馬卡連柯艱苦辦學的故事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4日,歸檔到目錄名人故事
相關的標簽:故事 辦學 艱苦 工學 馬卡連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