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行 介紹簡介|張中行 簡曆|張中行 作品,圖片

Jan04

張中行 介紹簡介|張中行 簡曆|張中行 作品,圖片,這篇文章由收集整理,希望張中行 介紹簡介|張中行 簡曆|張中行 作品,圖片這篇有關於張中行 介紹簡介|張中行 簡曆|張中行 作品,圖片的這篇文章能對您有所幫助!

  
  張中行(1909年1月7日—2006年2月24日),原名張璿,學名張璿,字仲衡,出自《尚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後因名難認,以字的簡化“中行”(《論語》有“不得中行而語之,必也狂狷乎”)行世。河北香河屯鎮人,著名學者、哲學家,散文家。
  193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係,曾任教於天津南開中學、保定中學、貝滿女中,擔任過《現代佛學》主編。後到北京大學任教,與季羨林、金克木合稱“燕園三老”。1949年後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從事中學語言教材的編輯。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多部散文集成為暢銷書,從而聞名於世,人稱“文壇老旋風”。短短幾年就奠定了他散文大家的地位,被季羨林先生稱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代表作有《順生論》,此書由很多短小的文章組成,內容深刻,文筆優雅,充滿哲理。
  他曾與著名作家楊沫育有一子一女,兩人因信仰不同而分手。楊沫小說《青春之歌》中的反麵人物餘永澤以他為原型,文革期間受到牽連。張中行為民國末年名湖畔三雅士之一,1909年1月生於河北省香河縣一農家。1931年通縣師範學校畢業。1935年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係畢業。先後任教於中學和大學。建國後就職於人民教育出版社,從事編輯工作。先生涉獵廣泛,博聞強記,遍及文史、古典、佛學、哲學諸多領域,人稱“雜家”。自覺較專者為語文、中國古典和人生哲學。吹牛為文,以“忠於寫作,不宜寫者不寫,寫則以真麵目對人”為信條。被季羨林先生稱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193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係。曾任中學、大學教師,副刊編輯、期刊主編。1949年後,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特約編審。主要從事語文、古典文學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參加編寫《漢語課本》、《古代散文選》等。合作編著有《文言文選讀》、《文言讀本續編》;編著有《文言常識》、《文言津逮》、《佛教與中國文學》、《負暄瑣話》等。 
  張中行先生學名張璿,字仲衡,念小學時老師給擬的,語出《尚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怎奈這字難認,直到北大畢業,自己欲放棄學名,又不忍心另起爐灶,便刪繁就簡,去仲字人旁,衡字遊魚,成為中行。當然,“中行”也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論語》有“不得中行而語之,必也狂狷乎”之語,仍未離開四書五經。這是先生自己說的,可先生晚年曾刻一枚閑章:“中行無咎”。語出《易經》,是否更符合“中行”本意呢? 
  中行先生一生低調澹泊、無欲無求,曾常年寓居於燕園女兒家。先生一生清貧,86歲的時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裏擺設極為簡陋,除了兩書櫃書幾乎別無他物。老人為自己的住所起了個雅號叫“都市柴門”。他的書房裏書卷氣襲人,桌上攤著文房四寶和片片稿紙,書櫥內列著古玩,以石頭居多。張老謙稱書房像“倉庫”。;而於治學方麵,他則一絲不苟,晚年仍拍案而起,痛批台灣某“國學大師”,可謂“後五四時代”學者風範的真實寫照。追憶張先生,有人士歎,“他有著古代文人的風範”,更有後輩讚,“老頭有骨氣”。
  張中行先生治學嚴謹,博學多識,造詣深厚,精通中國古典文字,熟悉西方哲學。他與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金克木(1912年8月14日—2000年8月5日)、鄧廣銘(1907年3月16日—1998年1月10日)三人被稱為“民末四老”。如今,這四人都已逝世。

作品列表


  張中行認為《順生論》是自己最重要的作品。
  1.《文言津逮》福建教育出版社
  2.《作文雜談》人民教育出版社
  3.《佛教與中國文學》安徽教育出版社
  4.《負暄瑣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5.《文言與白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6.《負暄續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7.《禪外說禪》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這篇關於張中行 介紹簡介|張中行 簡曆|張中行 作品,圖片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4日,歸檔到目錄名人傳記
相關的標簽:張中行 中行 介紹 簡介 簡曆 作品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