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話祭祀

Jan05

這篇有關於清明時節話祭祀的文章,希望它對您有所幫助

  清明時節話祭祀

  文/袁文良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它包含有兩層意思:一是指農曆節氣,二是指風俗節日。從前一個意思來講,節日前後我國廣大農村開始春耕春種,《易通掛驗》中說:春分加十五日為清明,萬物至此皆潔齊,為農事重要之時刻。農諺“清明前後種瓜點豆”就說明了這一點;從後一個意思來說,清明節之時人們要照例進行掃墓和祭祀活動。

  清明節進行掃墓祭祀活動在我國由來已久,這是因為清明節與寒食節連在一起的緣故。

  寒食節在清明之日的前一兩天,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尋出路去了。隻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也稱介之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麵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就是不來。晉文公隻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隻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命禦林軍上綿山搜索,但三番五次的搜索也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個有名的大孝子,一見起火肯定會背著老母出山的。然而,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仍未見介子推出來。晉文公率人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猛然間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裏好象有什麽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麵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複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命人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隻吃寒食。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隻見那棵老柳樹死樹複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複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複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由於寒食節當時隻限於晉國,年代又很久遠,所以後來人們並不熟悉這個節日,但祭祀掃墓之風卻由此發端,長期流傳了下來。現在有的地方在清明節折柳枝插在門上,據說就有紀念介之推死於柳樹下之意。由此可見,清明節與寒食節在祭祀風俗上是很難分開了。

  過去,人們在清明節進行祭祀活動,大多是紀念自己的祖先。解放後,我國人民移風易俗,全國各地紛紛於清明節到來之際,有組織地開展為革命先烈掃墓活動,使人們受到一次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通聯:(450052)鄭州市淮河路53號院鄭州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 袁文良

  電話:13598831881 E-mail:[email protected]

這篇關於清明時節話祭祀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5日,歸檔到目錄人文常識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