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日用品類曆史典故的由來

Jan05

  ◆鎖與鑰匙的由來

原始人過著穴居的生活時,為了安全,有時要推動巨石來擋住洞口,它所防備的也並不是小偷而是野獸。私有製出現後,小偷出現了,於是鎖也就誕生了。

遠在三千多年前,中國就有了鎖。不過,最早的鎖沒有機關,隻是做成老虎等凶惡動物的形狀,想借以把小偷嚇走,隻能說是一種象征性的鎖。

據說魯班是第一個給鎖裝上機關的人。從出土文物及文字記載所反映的情況看,古代的鎖是靠兩片板狀彈簧的彈力工作。直到現在,這種彈簧仍在應用。

在國外,古希臘人雖曾發現了一種極為可靠的鎖,但因鑰匙較大,要扛在肩上,很難在一般家庭中普及。古代印度人則製成了另一種鳥形的“迷鎖”,鑰匙孔藏在可以抖動的翅膀裏。現代鎖的興起首先是由18世紀英國人發明了“焊釣鎖”。我們目前廣泛使用的彈子鎖,是美國人小尼魯斯•耶魯於1860年發明的。

而鑰匙的發明比鎖要晚些古代的埃及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鑰匙的。他們的鎖是把一條木製門栓插人一個槽中,槽溝#有一個木製栓。門栓插入槽溝後,木製栓便會插入門栓的孔。這樣一來,門栓便很牢固,必須用鑰匙才能打開。

由於埃及人的鎖隻能用在有門栓的那一麵,不利於靈活地開與關,於是,希臘人在此基礎上,又研究出一種可以從另一麵打開的鎖。希臘人所製的鑰匙,是一根彎曲的木棒,形狀和大小很像農夫用的小鐮刀。但是也有一些鑰匙長達3尺,必須扛在肩上才能搬動,相當沉重。

羅馬人可以說是古代最精巧的鎖匠,他們對製造鑰匙的標準相當有研究,已經懂得把鑰匙末端的釘子切割成各種不同的形狀。

◆傘的由來

傘是我國首創,據傳是魯班的妻子雲氏發明的。《孔子家語》中說:“孔子之郯,遭程子於途,傾蓋而語。”這裏的“蓋”就是指“傘”。《史記•五帝紀》記有與傘同類的雨具,可見傘在我國已有四千多年曆史了。最早稱傘為“華蓋”,唐朝李延壽寫的《南史》和《北史》才正式為傘定名。古時的傘,是達官顯貴的裝飾品和士大夫權勢的象征物,帝王將相出巡時,長柄扇、“萬民傘”左簇右擁,乘坐的車輿上張著傘,表示“蔭庇百姓”。官位、職務不同,“羅傘”的大小、顏色都嚴格區分,這一慣例一直傳到明朝。紙傘是漢朝以後出現的,唐朝時傳入日本,16世紀才傳入歐洲。意大利藝術大師達•芬奇受傘的啟發,設計了第一個降落傘。18世紀發明的傘齒輪,也是仿照傘的截麵形狀設計的。

1957年,北京師範大學老焱若教授從人體肘關節能曲能伸受到啟發,想到若能根據這個原理,製造一種像人的肘關節一樣伸曲靈活的折疊傘,人們攜帶起來就方便多了,於是,他對現行傘進行改進,設計出了圖紙,並親手製定出加工工藝及模具設計,最後與北京一家機械加工廠——中孚工廠達成協儀,由該廠承製並銷售。折疊傘因其攜帶方便而深受廣大群眾歡迎,沒過多久,便在全國各地流行開來。

◆剃須刀的由來

吉列剃須刀是現在著名的品牌實際上剃須刀就是由美國的吉列發明的。

1895年的一天,吉列走進了一家理發店。談起現在大家隻要一提起刮胡須就害怕,他自己前一次刮胡須,也被刮出了血。

“要是有一種安全剃須刀就好了。”理發師聳聳肩說。

吉列以從商者特有的敏感意識到,全世界有2/5的人用剃須刀,如果發明一種新式的安全剃須刀,肯定有銷路。他決心自己幹。

回到家後,吉利便一頭鑽進了試驗室。

吉列磨好刀片後,先在自己臉上試,而後在兄弟、朋友的臉上試,大家的臉上都留下了布滿刀口的光禿禿的下巴。

然而,一年多過去了,吉利仍沒有製作出一把理想的剃須刀。

正當吉列猶豫不決時,遇到了著名發明家尼卡鬆。尼卡鬆給了吉列熱情的鼓勵:“你的設想很好,將來成功之後可以申請專利,開一家專門經營安全剃須刀的公司。搞發明嘛,哪有一蹴而就的?”

在尼卡鬆幫助下,吉列又經過一段時間的研製,終於製成了一種“T”字形的剃須刀。這種剃須刀的刀刃很薄,很鋒利,但在刮胡須時,它能隨著接觸麵變換角度,因而不會傷人。

1901年,吉列為自己發明的安全剃須刀申請了專利,同時開了世界上第一家經營這種剃須刀的公司。

◆硯的由來

中國最早的硯台是什麽時候產生的?它和我們現在使用的硯台有何區別呢?

考古學家曾在陝西省臨潼縣薑寨一處原始社會的遺址中,發現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繪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硯,硯有蓋,硯麵微凹,凹處並有一根石質磨杵,硯旁留存數塊黑色顏料。很顯然,這是先民們借助磨杵研磨顏料的早期硯的形製。由於這處遺址歸屬於母係氏族時期的仰韶文化,故這方硯台的實際壽齡已超過了五千個春秋。

硯這種附帶磨杵或研石的形製從什麽時候才開始發生改變,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於現在的硯呢?目前所知,要直到兩漢時期。漢代由於發明了人工製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故不須再借助磨杵或研石來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來,磨杵或研石經過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長跋涉,才逐漸消隱,盡管今天已不為所用,但其為傳播文化立下的功績仍不可沒。

◆毛筆的由來

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

西周以前雖然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現了春秋時期的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筆。其後,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筆,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甘肅省天水市放馬灘出土的秦筆,及長沙馬王堆、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甘肅省武威市、敦煌市懸泉置和馬圈灣、內蒙古自治區古居延地區的漢筆、武威的西晉筆等都是上古時代遺存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枕頭的由來

原始時代,人們用石頭或草捆等將頭部墊高去睡覺,大概是“因丘陵掘穴而處”時比較原始的枕頭。到戰國時,枕頭就已經相當講究。1957年,在河南信陽長台關一個戰國楚墓裏,出土了一張保存完好的漆木床,床上就有竹枕。我國前人對枕頭頗有研究。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用一個小圓木作枕頭,睡覺時,隻要稍動一下,頭從枕上滑落,便立即驚醒,醒之後發奮繼續讀書,他把這個枕頭取名為“警枕”。為了強身健體,在睡眠時達到治病的目的,古人還在枕內放藥以治病,叫做“藥枕”。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苦蕎皮、黑豆皮、綠豆皮、決明子……作枕頭,至老明目。”民間有多種多樣的枕頭,大都以“清火”、“去熱”為目的。現代,枕頭越來越廣泛地用於醫療保健,如“磁療枕”對治療神經衰弱、失眠、頭痛及耳鳴有一定的療效。美國和香港流行一種“頸椎枕”,睡這種枕頭能使頸、肩和顱底的肌肉完全放鬆,消除一天的疲勞。目前,日本還研製出一種“健身枕”,像振蕩器那樣不斷釋放能量,可促進人體血液循環、新陳代謝,又可以催眠,更好地發揮它作為睡眠工具的作用。

◆肥皂的由來

據說在五千多年前,古代埃及一個給國王做飯的廚師,不慎把一盆油打翻在炭灰裏,當他趕忙扔掉後回來洗手時,發現手洗得特別幹淨,他覺得很驚奇抓來一些叫其他廚師試用,效果也一樣。國王知道後便叫人仿製,這就是肥皂的雛形。到了公元70年,羅馬帝國學者普林尼,第一次用羊油和草木灰製取塊狀肥皂獲得成功。後來傳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下令建廠,用煮化的羊脂、燒堿等原料生產肥皂。

直到法國化學家盧布蘭首先用電解食鹽的方法製取燒堿後,才使肥皂成本大大降低,從此,肥皂才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

◆拉鏈的由來

拉鏈又稱拉鎖。它是近代方便人們生活的十大發明之一。

1893年,美國芝加哥的一位叫賈德森的工程師,把一個個很小的顆粒狀元件作為連接件,分別交錯地鑲嵌在兩條布帶子的邊緣上,然後通過一個滑動件達到齧合或分開的目的。這就是現在拉鏈的雛形,當時稱為“滑動係牢物”,又名“可移動的扣子”。

遺憾的是,這種“可移動的扣子”很不好用。滑動件常常咬住帶邊,安在服裝、靴子等製品上,穿著走動經常會自動爆開,產品雖冠以“扣必妥”商標,使用者卻日漸減少。風行一時的“可移動的扣子”後來被一個聰明的美國人加以修改,他將顆粒狀元件的頂端加大,並使之有一定的弧度,這樣元件就不容易自動爆開而令人笑話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及能工巧匠的獨特設計,如今的拉鏈也變得多種多樣,美觀耐用。

◆筷子的由來

中國人使用筷子,大約在三千多年以前。其實,在使用筷子之前,我們的祖先同樣也經曆了一個用手抓飯吃的過程。但熱粥湯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於是不得不隨地折取一些草莖木棍來幫助。

筷子,可謂是中國的國粹。它既輕巧又靈活,在世界各國的餐具中獨樹一幟,被西方人譽為“東方的文明”。我國使用筷子的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記•微子世家》中有“紂始有象箸”的記載,紂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國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曆史了。先秦時期稱筷子為“挾”,秦漢時期叫“箸”。古人十分講究忌諱,因“箸”與“住”字諧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語,所以就反其意而稱之為“筷”。這就是筷子名稱的由來。

◆牛仔褲的由來

如今牛仔褲已在世界各國廣為流行。然而追溯起來,牛仔褲是19世紀才出現的。

1850年,美國西部出現了淘金熱。19世紀50年代末,有個普魯士裔美國人名叫利維•斯特勞斯的淘金者來到舊金山。他原先是個布商,隨身帶著幾匹可做帳篷、車篷的帆布。他看到淘金工穿著的棉布褲極易磨破,便用所帶厚實的帆布裁做低腰、直腿統、臀圍緊小的褲子出售,大受淘金工的歡迎,自此轉而成為牛仔們的特色服裝。利維進而把褲料改為靛藍斜紋粗布,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於1871年申請專利,正式成立“利維•斯特勞斯公司”,後發展成為國際性公司,產品遍及世界各地。

◆牙刷的由來

大約在1770年,威廉•阿迪斯因煽動騷亂被關押在英國監獄裏。一天早晨他洗過臉後,用一小塊布擦牙,根據傳說,這種洗牙的方法是由亞裏士多德建議,並由亞曆山大大帝最先使用的。可是勤於思考的阿迪斯覺得這個方法不管用,便想出一個新主意:先在一塊骨頭上鑽了一些小孔,然後向監獄看守要了硬豬鬃切斷綁成小簇,一頭塗上膠,嵌到骨頭上的小孔中去。這樣,人類曆史上的第一把牙刷就誕生了。

◆眼鏡的由來

眼鏡已不是什麽稀罕之物,然而迄今尚未有人考證出眼鏡究竟是何人發明、又是何人首先配戴的。

最早的透鏡是在伊拉克的尼尼書遺址發現的。它是用水晶石製作的,直徑1.5英寸,焦距4.5英寸。由此可以知道古巴比倫人和吉亞洲人已經發現某些透明寶石具有放大作用。但是,可以肯定他們和古希伯來人以及古埃及人都不知道使用眼鏡。

眼鏡可能是在13世紀末期在中國和歐洲同時出現的。馬可•波羅大約在1260年記載:“中國的老年人看小字時戴著眼鏡。”14世紀曾有記載說中國的一個紳士用一匹馬換了一副眼鏡。

中國古老的眼鏡鏡片很大,呈橢圓形,通常用水晶石、石英、黃玉或紫晶製成,鏡片鑲嵌在烏龜殼做的鏡框裏。有的眼鏡帶有銅質的眼鏡腳,卡在鬢角上,有的用細繩子係在耳朵上,也有的把眼鏡固定在帽子上。由於眼鏡框是用象征神聖的動物——烏龜的殼做的,鏡片是寶石做的,所以眼鏡被視作貴重物品。最初人們配戴眼鏡是為了表示吉祥或者表示身份高貴,而不是為了改善視力。

眼鏡在13世紀由兩位意大利醫生傳入歐洲,直到14世紀中葉才被廣泛使用。當初歐洲人也把眼鏡看做區分人們身份高低的裝飾品.

歐洲早期的眼鏡是由各種寶石做的單一的放大鏡,使用時拿在手裏,就像現在人們讀書時用的放大鏡。16世紀初,供近視眼鏡用的凹透鏡才問世。

最初,眼鏡是架在鼻子上的,造成了使用者呼吸困難。後來發明了眼鏡架,或用皮條把眼鏡係在頭上,這才解決了呼吸困難問題。到1784年美國的本傑明•富蘭克林發明出雙光眼鏡,眼鏡才算完善起來。

◆床的由來

床最早源於我國的商代。

原始社會,人們生活簡陋,睡覺隻是鋪墊植物枝或獸皮等,掌握了編織技術後就鋪墊席子。席子出現以後,床就隨之出現。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像床形的字“淋”,說明商代已有床。但從實物來看,最早的床是在信陽長台關一座大型楚墓中發現的,上刻繪著精致的花紋,周圍有欄杆,下有6個矮足,高僅19厘米。

春秋以來,床往往兼作其他家具。人們寫字、讀書、飲食都在床上放置案幾。晉代著名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中所畫的床,高度已和今天的床差不多。另外還出現一種四足的高床。但床仍未成為睡臥的專用家具。

唐代出現桌椅後,人們生活飲食等都是坐椅就桌,不再在床上活動。床由一種多功能的家具,退而成為專供睡臥的用品。

19世紀20年代出現了彈簧床。19世紀後期,金屬床開始出現。

◆香水的由來

香水的英文“Perfume”源自拉丁文中的“Parfumare”,即經過煙熏的意思。公元前2000年,是西亞的亞述人最先掌握了用草藥製造香脂的原始技術;在中東和遠東,尤其是古老的埃及和中國,人們也早已學會運用香料的芬芳來實現對美的追求。公元前1500年,香水的使用已日趨普遍,埃及豔後克婁巴特拉奧(Cleopatra)就經常使用15種不同氣味的香水和香油來洗澡,甚至還用香水來浸泡她的船帆。古羅馬人喜歡把香水塗在任何地方,馬的身上,甚至造牆的砂漿中。古埃及時期,在公共場所中不塗香水是違法的。古希臘婦女在宗教儀式上也要撒潑香水。其後,隨著羅馬帝國沒落,香水的發展也分成了兩個不同的領域。一方麵,德國教士發明了蒸餾技術;另一方麵,香水王國——法國從東方進口的獨特香料中,發掘其中的芳香特質。於是,歐洲香水工藝開始進入了繁盛時期。15世紀至19世紀末,意大利人廣泛使用了香水。16世紀還出現了濃烈的動物脂香味,隨後很快流行到法國、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

◆麻將的由來

傳說,麻將一百零八張牌隱喻梁山一百單八將,是元末明初一個崇拜水滸英雄的人發明的。麻將被胡適稱為“國戲”,今又普及成健康娛樂活動。

麻將牌又稱麻雀牌、竹城之戰、方城之戰。現代麻將牌產生於明末清初,起初在我國江、浙一代流行,19世紀20年代初被作為“巨額商品”向外輸出,流入西方和日本。麻將牌是由明代的一種娛樂品——馬吊牌名稱變化而來的,麻將牌最早的文字記載寫為馬將牌,可見麻將牌名稱的來源與馬吊牌的名稱有聯係。《清稗類鈔》中記載:“麻雀牌是馬吊牌一音之轉。”麻、馬二字同音,江浙一帶的鄉音稱鳥為刁,刁讀去音就是吊。於是,馬吊就讀了麻將,麻將牌由此得名。

在明末清初馬吊牌盛行的同時,由馬吊牌又派生出一種叫“紙牌”(也叫默和牌)的戲娛用具。紙牌也是供四人打,由紙製成的牌長二寸許,寬不到一寸。紙牌開始共有60張鬥紙牌時,四人各先取十張,以後再依次取牌、打牌。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將牌了。這種牌戲在玩的過程中始終默不作聲,所以又叫默和牌。

後來人們發現在玩麻將時常常把牌拿完了,也沒有人做成牌,感到掃興。為彌補這個缺憾,於是又增加了聽用。最初的聽用隻增加兩張,逐漸發展增加為更多的張,直到發展為有繪圖的麻將牌。

但由於紙牌的數量一多,在取、舍、組合牌時十分不便,人們從骨牌中受到啟發,漸漸改成骨製,把牌立在桌上,打起來就方便了。正宗的麻將牌從此開始。

◆撲克牌的由來

撲克牌是什麽時候出現的?是誰發明的?這兩個問題在國外曾引起爭議。意大利人說:世界上第一個發明撲克牌的,是威尼斯人。古代威尼斯商人出外經商,發明了用撲克牌來計算日期和消遣娛樂。法國人說:撲克牌是在1392年時,一個學者專門為有精神病的法國皇帝卻爾斯六世娛樂而設計的。比利時人說:早在1379年時,撲克牌就在比利時出現了。可英國博物館裏至今保存著一個瑞士僧侶的文件,裏麵記載撲克牌在1377年,就已經流傳到瑞士了。

國外還有人認為,撲克牌應是中國人發明的。因為在我國宋代時,民間就流行一種“葉子戲”的紙牌(叫“葉子牌”,有兩個手指大小。長8公分,闊2.5公分的“葉子牌”,用絲綢及紙裱成,圖案是用木刻版印成的)。他們認為這種紙牌是在明朝或宋、元時期,由商人、傳教士傳到國外去的,西方受此啟發,才改製成現在流行的撲克牌。

撲克牌的設計十分奇妙,它是根據曆法而設計的。一副撲克牌為什麽是52張(大、小王除外)呢?原來這是因為一年中有52個星期。撲克牌為什麽有紅桃、方塊、草花、黑桃四種花色之分?它象征著一年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因此,我們也不難想到,每種花色為什麽都有13張牌,這表示一個季節裏有13個星期。

如果我們把54張牌的點數全部加起來,就可以進一步證明撲克牌與曆法的關係。如果把“J”當十一點,“Q”當十二點,“K”當十三點,大、小王各當作半點,把54張牌的點數加起來,恰巧是全年365的總天數。

大、小王牌的設計也有其道理,大王(正司令)代表著太陽,小王代表著月亮。一副牌為什麽有紅(紅桃、方塊)、黑(草花、黑桃)之分呢?現在也可懂得其中道理了:紅表示白天,黑表示夜晚。

◆旗袍的由來

旗袍原是我國滿洲旗人婦女的服裝,並隨清朝建立引入中原。起初式樣寬大、平直、衣長至足。在繡花紅緞的旗袍上,領、襟、袖口的邊緣都鑲有寬邊。20世紀20年代末期,式樣有了改變,衣長縮短到膝下。到了20世紀30年代,旗袍盛行,成為女子最時髦的服裝。式樣也各異,領有高有低,袖子也時長時短,衣長有下擺至曳地的,也有短過膝的。20世紀40年代的旗袍大都不要袖子,衣長縮短,領子減低,穿起來輕便合體。

改革開放後,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方式和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旗袍又回到人們的生活之中。現在的旗袍,式樣色料愈加豐富多彩。有的也與裙子、馬甲等其他服裝樣式組配或融合,更富有現代氣息。

◆高跟鞋的由來

關於高跟鞋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源於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當時,路易十四苦於自己身材矮小,不能在臣民麵前充分顯示他高貴的氣度,就吩咐手下人為他定製了一雙高跟鞋。此後法國貴族男女們紛紛仿效,並很快傳遍全國乃至歐洲大陸。

還有一種傳說是,15世紀時威尼斯有個商人,外出時害怕漂亮的妻子行為不端,就給妻子定做了一雙後跟很高的鞋,以防止妻子外出。可妻子看到這雙奇特鞋後,覺得十分好玩,就讓傭人陪著她走街串巷,出盡了風頭。人們覺得她的鞋很美,爭相仿效。於是高跟鞋很快就流行開了。

◆耳環的由來

關於耳環的由來,民間有個傳說。說是古代有一位俊俏的姑娘患了眼病,不久雙目失明。一天,有位名醫路遇,見美貌的姑娘受著失明之苦,不禁動了惻隱之心,於是在她兩側耳垂上各刺入一根銀針。說也怪,這神奇的銀針竟使姑娘重見了光明。為銘記名醫之恩,姑娘專請銀匠打製了一對耳環戴在耳上。此後姑娘越發眉清目秀,令人羨慕。此事傳開後,女人們紛紛仿效一直流傳至今。原來穿耳明目正是我國古代醫學的一種“耳針療法”。現代醫學已證明:刺激耳垂正中的穴位,對保護視力防治各種眼疾,尤其是近視眼有良好的療效。

◆胭脂的由來

胭脂在我國婦女中的使用,很早就已經普及了。胭脂是由商紂王時代的北京人發明的,又稱“月燕脂”、“燕支”。據《二儀錄》記載:“燕支起自紂,以紅蘭花汁凝脂,以為桃花妝,燕國所出,故曰'燕胭’。”胭脂的發明至今已有三千年的曆史了。如今,它作為一種化妝品,不僅深受國人喜愛,而且暢行於全世界。

六、常用語類

◆“東西”的由來

“東西”一詞是我們通常對一切物體的總稱。因為古代通常把東西南北中與金木水火土相配,稱為“五行”。有一次宋朝朱熹去會他的朋友盛溫和,正巧盛提籃上街買東西了,於是朱熹便問他:“難道不買南北﹖”盛溫和答道:“東方屬木,西方屬金,凡屬金類、木類的我這個籃子就裝得;南方屬火,北方屬水,火類、水類我這個籃子就裝不得。所以隻能買東西,不能買南北。”

原來,東方屬木,代表一切植物,如花草、樹木等;西方屬金,代表一切金屬礦物,如金銀銅鐵等;南北中則是屬水、火、土。水、火、土是人們司空見慣的化學現象或物質,容易被古人忽視。而屬木的植物和屬金的金屬礦物普遍受到人們重視,可以用來代表一切有用的物質。所以人們便把代表“木”和“金”的兩個方麵聯在一起,“東西”一詞由此而來。

◆“磨洋工”的由來

人們習慣於將消極怠工、隻出工不出力的現象稱為“磨洋工”。其實,最初“磨洋工”並不是指磨蹭、怠工的意思,而是指建築工程的一道工序。中國舊式的房屋建築,官宦人家一向講究“磨磚對縫”。磨工,就是指對磚牆的表麵進行打磨,使之平整、光滑,相當於現在的勾縫和打磨石類的裝修。

1917年至1921年,美國用清政府的“庚子賠款”在北京建造協和醫院和協和醫學院。工程耗資500萬美元,占地222公頃,而且建築質量要求甚高,外觀上采取中國傳統的磨磚對縫、琉璃瓦頂。由於這項工程是由外國人出資、設計,中國工人就稱它為“洋工”。協和醫院共有主樓14座,又是高層建築,“磨工”工序十分浩繁。所以,參加建築工程的許多工人就把這一工序稱為“磨洋工”。至於後來的意思,也許是出於對西方帝國主義者侵略中國的罪惡行徑的一種不滿的發泄,最終改變了原來的意思。曆史上這種訛傳的例子還有很多。

◆“混帳”的由來

“混帳”與蒙古包有關。從前,我國北方的蒙古族過著群居的遊牧生活。為了維持生計,他們經常帶著帳篷式的蒙古包,趕著牛羊和馬群,到處遊蕩;碰上有水草的地方便支起蒙古包,定居下來。

白天,男人們去放牧,留下老人或婦女看守帳篷。這時,在家的一些年輕小夥子為了找年輕姑娘談情說愛,就亂竄帳篷,混進姑娘帳篷裏去。如果帳蓬裏沒有其他人,他們就盡情地又說又笑,眉來眼去。如果碰上老頭也在那兒,年輕小夥就會笑嘻嘻地說一聲:“啊!對不起,我走錯帳篷了!”急忙紅著臉退了出來。碰上嚴厲的老頭,待小夥子剛跨進帳篷時,老頭就會憤怒地罵一句:“你又混帳了!”“混帳東西,又來了!”“滾開!”年輕小夥子自討沒趣,急忙退出帳篷。

後來,“混帳!”、“混帳東西!”這句話就漸漸地變成了一句令人氣憤至極的罵人的話了。如果看到誰做了不道德、不合情理的事,或馬虎、鬼混、不負責任的人,我們就會罵上一句“混帳!”

◆“眼中釘”的由來

“眼中釘”人們常用其來形容極為仇視的人。提起這個詞的來曆,還有一段有趣的曆史故事。

傳說,北宋真宗年間,宰相丁謂和太監狼狽為奸,把持朝政。當時老宰相寇準尚在朝中,丁謂深知寇準為官公正,剛正不阿,生怕自己所做的壞事被他拿住把柄,引發後患,就千方百計地在皇上麵前說他的壞話,後來寇準被排擠出了京城。

丁謂所為,被老百姓看得清清楚楚,不久,出現了一首民謠。歌中唱道:“欲得天下寧,須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歌中的“丁”,指的就是丁謂。於是,“眼中丁”的說法逐漸流傳開來。到後來,“丁”又演變成“釘”。

◆“OK”的由來

“OK”是舶來語。“OK”的意思盡人皆知,但這個詞是怎麽來的,則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早在1565年,在英國人的遺囑中就出現了這個詞。有人說,它起源於美國內戰時期,講德語的美國人說“OK”表示“Oberoomma”(最高統帥),當時美國有過這一軍銜。有人說,某個德國新聞記者在文章末尾寫上“OK”,意思是“Ohnekovretur”(沒有錯誤)。還有人說可能起源於一個名叫奧托•凱撒(Ottokaiser)的商人,他在檢驗產品後,在合格產品上都貼上寫有自己姓名縮寫字母的標簽。美國辭典的說法是:1840年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馬丁•範布倫在競選時,用“OK”作為競選口號。原來他出生於紐約的老金德胡克(Oldkinderhoek),用這個地名的頭兩個字母作為競選口號,意思是“競選成功”。語言學家則認為,這是由“Allcorrect”(完全正確)一詞的奇怪拚法(Ollkorrect)而來。

但是通常認為,“OK”來自美國的一位記者。1839年3月23日《波士頓晨郵報》一位記者在文章付印前寫上了“OK”。研究古希臘語言的學者認為,這位記者曾受過古典的希臘教育,千百年前,希臘教師在批閱優秀學生的文章時,往往在末尾寫上“Oiakala”或“OK”,意思是一切都好,與英語中“OK”表示的意思(對,好,可以,行)差不多。

◆“解手”的由來

“解手”是人們對上廁所的一種文明說法。

曆代戰爭之後,都會發生大規模的移民,那時候的移民是強製性的,因此,有些人留戀家鄉,不肯離開故土,便想方設法逃避,但最終還是逃不過。在遷移的路上,負責護送移民的官吏擔心遷移者中途跑掉,就用一根長繩拴住他們每個人的一隻手,這樣連成一串後,遷移者便不易逃掉。

但是,人多事也多。有人要大小便時,就央求護送的官吏把繩子解開。一開始,央求的話語比較羅嗦:“長官,我要小便,請解開繩子”,由於央求的次數多了,慢慢的,人們央求的話語也就簡單了,隻說我要“解手”,負責護送移民的官吏便知其意了,而後給他把手解開,讓其小便。

這就是人們把上廁所稱為“解手”的由來。

◆“五花八門”的由來

“五花八門”比喻事物種類繁多,變化莫測,令人眼花繚亂。其實在古時候,“五花八門”各有所指。

“五花八門”原指“五花陣”與“八門陣”,都是古代兵法中的陣法名稱,後來一般比喻各行各業暗語。“五花”為:金菊花——賣茶的女人;木棉花——街上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酒樓上的歌女;火辣花——玩雜耍的;土牛花——某些挑夫。

“八門”為:一門巾——算命占卦;二門皮——賣草藥的;三門彩——變戲法的;四門卦——江湖賣藝的;五門平——說書評彈者;六門圍——街頭賣唱的;七門調——搭篷紮紙的;八門聊——高台唱戲的。

後來人們用“五花八門”泛指各行各業的繁雜和眾多,隨著時代發展,詞義重心發生變化,即由行業之稱擴展到其他各種事物。

◆“臨時抱佛腳”的由來

臨時抱佛腳是一句俗語,意思是平時沒有準備,臨時慌忙應付或倉惶求救。

這句俗語是東漢時由外族人傳入中國的。

古時候,在雲南的南麵有一個外民族建立的小國家,這個小國家的民眾都是信仰釋迦牟尼的佛教徒。

有一次,一個被判了死刑的罪犯在深夜掙斷了鎖鏈和木枷越獄逃跑了。第二天清晨,官府發現後即派兵丁差役四處追捕。那個罪犯逃了一天一夜後已精疲力竭,眼看追兵已近,他自知難以逃脫,便一頭撞進了一座古廟。這座廟宇裏供著一座釋迦牟尼的坐像,佛像高大無比。罪犯一見佛像,心裏悔恨不已,抱著佛像的腳,號啕大哭起來,並不斷用磕頭表示懺悔。這個罪犯一邊磕頭,一邊嘴裏不停地說:“佛祖慈悲為懷,我自知有罪,請求剃度為僧,從今往後,再也不敢為非作歹!”不一會兒,他的頭也磕破了,弄得渾身上下都是鮮血。

正在這時,追兵趕到。兵丁差役見此情景,竟被罪犯的虔誠信佛、真心悔過的態度感動了,便派人去稟告官府,請求給予寬恕。官府聽後,不敢作主,馬上稟告了國王。國王篤信佛祖,赦免了罪犯的死罪,讓他入寺剃發當了和尚。

後來,當這個國家的一些和尚到中國傳播佛教時,將這個故事和所產生的慣用語“臨時抱佛腳”帶入中國,成了我們的俗語。

◆“放風箏”的由來

據史載:風箏在我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曆史,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人用木、竹做風箏,相傳其代表人物是木匠魯班,以“削木為鷂,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韓非子•外儲說左匕》上也有記載:“墨子為木鳶三手而成,蜚(飛)一日而敗。”《墨子》則記載了“公輸子削木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些文字記載,都看不出用繩子牽引,加之當時還沒有發明紙,因此可以想見,“木鳶”是用木料製作的,用現代語說是靠滑翔的鳥形飛行器,到了漢朝,才出現了用竹製框架、以紙糊之、以繩牽之、放之空中的“紙鳶”。到五代時,李鄴在風箏上拴上竹笛,微風吹動,嗡嗡有聲,很像“箏”聲,因而得名“風箏”。

◆“拔河”的由來

拔河始於距今二千四百年前春秋時期的楚國。楚國地處大江南北,水道縱橫,除陸軍外,還有一支強大的水軍舟師,並曾發明一種稱之為“鉤拒”的兵器,專門用於水上作戰。當敵人敗退時,軍士以鉤拒將敵船鉤住,使勁往後拉,使之逃脫不了。後來鉤拒從軍中流傳至民間,演變為拔河比賽。

到了唐代,拔河活動已廣泛展開。“大麻全長四五十丈,兩頭分係小索數百條”,可見古代參加拔河的人數比現在的多得多。大繩正中插一根大旗,旗的兩邊劃兩條豎線,稱為河界線。比賽時,以河界線為勝負標誌,所以改稱“鉤拒之戲”為“拔河”。一聲令下,河界兩邊選手緊挽繩索,“使相牽引”,圍觀者“震鼓叫噪,為之鼓勁”。

◆“借光”的由來

“借光”這個詞,現在已經成了人們普遍使用的禮貌用語。人們把凡是請求別人提供某種幫助和從別人那裏分享某種榮譽稱作“借光”。

“借光”這個詞由來已久。據《戰國策•秦策》記載,戰國時秦國將軍甘茂曾對齊國使者蘇代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條江邊住著不少人家,每晚,姑娘們都湊到一起做針線活兒。其中有一位姑娘家境貧寒,買不起燈燭,其餘的姑娘嫌棄她,說她愛占小便宜,拒絕她來。這位姑娘說:我雖然買不起燈燭,但是我每晚都比別人先來,把屋子打掃幹淨,把坐席鋪設整齊,讓大家一來就能舒適地做活,這對你們多少也有些方便。你們的燈反正是要點的,借給我一點光又有什麽損失呢?姑娘們覺得她的話有道理,便把她留下了。

◆“青春”的由來

“青春”一詞原指季節中的春季。它始於漢代,為文史學家劉向首先使用。據劉向《楚辭•大招》載:“青春受謝,白日昭隻。”即春季降臨,萬物複蘇,呈現勃勃生機。此後相當時期內,文人墨客用“青春”一詞都是這個意思。如杜甫的詩:“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後來,文人們賦予“青春”一詞以新意,泛指人的青年時期。如王維在《洛陽女兒行》一詩中:“狂夫富貴在青春,意氣驕奢劇季倫。”於是,“青春”一詞逐漸失去春季的詞義,成為青年的代稱。

◆“文學”的由來

西漢時期,學校的負責人不是叫校長或教官,而是稱“文學”,即負責人稱為張文學、李文學等。

漢武帝為選拔人才,特設“賢良文學”科目,由各郡每年舉薦人才上京考試,被舉考者便叫“賢良文學”。“賢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之人;“文學”則指精通儒家經典的人。

魏晉後期,“文學”一詞成為語言藝術的專用名詞。史書上記載的曹丕“好文學”,以著述為務,即是現今所指的文學含義。

◆“吹牛皮”的由來

“吹牛”、“吹牛皮”,是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口頭禪。

在交通不太發達的時候,相傳在黃河上遊一帶,水急浪惡,難以行舟,為此當地的人們常用牛、羊皮製成筏子渡河,它是由幾個形狀像袋子的牛皮口袋連結而成,使用時用嘴將皮筏吹起來,於是那時就有了“吹牛皮”一語。不用足夠的力氣,光談空話,皮筏是吹不起來的。人們常對光說著空話的人說:你有本事就到河邊吹牛皮看。其後,人們就把那些既無知識,又無工作能力,愛說空話大話,誇大其詞的叫做“吹牛皮”了。

◆“三腳貓”的由來

“三腳貓”是形容那些在技藝上略知皮毛而不甚精通的人。“三腳貓”一詞,語出於元末明初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集》:“張明善作北樂府《水仙子》譏時雲……說英雄,誰英雄;五眼雞,岐山鳴鳳;兩頭蛇,南陽臥龍;三腳貓,渭水非熊(非熊即飛熊)。”文中的“三腳貓”是一種動物。後來,明人郎瑛在《七修類稿》記載:“嘉靖間,南京神樂觀有三腳貓一頭,極善捕鼠,而走不成步。”捕鼠是貓的專職,“三腳貓”的本職技能很不錯,卻“走不成步”,難怪郎瑛接著解釋道:“俗以事不盡善者,謂之三腳貓。”就這樣,“三腳貓”一詞成了做事技藝不精的意思了,並一直沿用到今。

◆“拍馬屁”的由來

“拍馬屁”一詞自然是從產馬區流傳起來的。內蒙古、寧夏、青海、新疆等地,草原遼闊,盛產馬匹,而且經常出現寶馬良駒。一般百姓人家都會擁有幾匹馬,以解決行路、運輸等問題,牧民們常以養得駿馬為榮。有時人們牽著馬相遇時,常要拍拍對方馬的屁股,摸摸馬膘如何,並附帶隨口誇上幾聲“好馬”,以博得馬主人的歡心。起初,人們實事求是,好馬說好,可是相沿很久以後,有的人竟不管別人的馬好與壞、強和弱,都一味地隻說奉承話,把劣馬也說成是好馬了。於是“拍馬屁”一詞便用來諷刺那些不顧客觀實際、專門諂媚討好別人的行為了。

◆“無厘頭”的由來

“無厘頭”原來是廣州的方言俚語,含有“無緣無故、莫名其妙”的意思。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它是在日常生活平淡無奇的細節、語言和動作中,獵取觀眾意料之外的、令人忍俊不禁的笑料。所以,也有人幹脆就把它叫做“反智戲謔”。它是受美國影視影響,並由香港電視台帶動起來的。

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由於港台影視的大量引進,使我國大陸地區也很受“無厘頭”文化的影響。

◆“穿小鞋”一詞的由來

現在,一般把上級對下級或人與人之間進行打擊報複,稱之為“穿小鞋”,這是為什麽呢?

在封建時代,我國漢族婦女一直沿襲著纏足陋習,腳纏得越小就認為越美,而美其名曰“三寸金蓮”。過去婚姻大事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雙方根本互不相見,所以,隻能依照腳的大小,而衡量女人的俊醜。因此,在媒婆說媒時,必先請男方看女方的鞋樣兒,以示女方腳的大小,一但男方同意了親事,就留下此鞋樣兒了,按此樣尺寸作一雙繡鞋連同訂婚禮物一起送到女方家,成親那天,新娘必須穿上這雙繡鞋,以防腳大而受騙。

如果當初故意把尺寸弄小,自然就穿著不舒服,甚至穿不上,從而女方出醜。後來,人們把這一風俗引伸到社會生活中,用來專指那些在背後使壞點子整人,或利用某種職權尋機置人於困境的人為“給人穿小鞋”。

◆“走後門”的由來

不正當的手段來謀求達到某種個人目的,叫“走後門”。

此典故據說出自北宋年間。相傳宋哲宗死後,徽宗繼位,以蔡京為相。蔡京拚命貶謫和排斥舊吏,並規定其子女不得出仕和入京,甚至連其詩文也不準流傳,因此引起了人們強烈的不滿。一次朝廷設宴,藝人們在宴間演出了這樣一幕:一個大官據案中坐,傳判各事。有個和尚要求離京出遊,因其戒牒是哲宗年間的,即被令還俗;一個道士遺失度牒要求補發, 因是哲宗年間出家的,立即被剝下道袍複為百姓。這時,一個屬官上前低聲說:“今國庫發下的俸錢一千貫,皆為舊時錢文,如何處置﹖”這個大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說:“那就走後門,從後門搬進來吧”這便是“走後門”的由來。

◆“破天荒”的由來

科舉製度是逐級選拔,凡是考進士的人,都由地方選送本地區成績最好的人入京赴試。唐朝年間,荊南地區派人參加京城會試(中央一級的科舉考試),四五十年竟沒有一個考中舉人。於是,人們稱荊南地區為“天荒”,把那裏遣送的考生稱做“天荒解”。

天荒,本指渾沌未開的原始狀態,比如盤古開天地。這裏的天荒是指荒而落後的地區。把荊南地區稱做“天荒”,是譏笑那裏幾十年沒能有一個人上榜提名。

唐宣宗大中四年,荊南應試的考生中終於有個叫劉銳的考中了,總算破了“天荒”。當時,魏國公崔弦鎮守荊南一代,得知劉銳考中進士,便寫信表示祝賀,並贈他70萬“破天荒”錢。劉銳不肯接受崔弦所贈之錢,在給崔弦的回信中,他寫道:“五十年來,自是人廢;一千裏外,豈曰天荒。”

舊時文人常用“破天荒”來表示突然得誌揚名。現在用來指從未有過或第一次出現的新鮮事。

◆黑名單的由來

黑名單一詞來源於世界著名的英國的牛津和劍橋等大學。在中世紀這些學校規定對於犯有不端行為的學生,將其姓名、行為列案記錄在黑皮書上,誰的名字上了黑皮書,即使不是終生臭名昭著,也會使人在相當時間內名譽掃地。學生們對學校的這一規定十分害怕,常常小心謹慎,嚴防越軌行為的發生。

這個方法被當時一位英國商人借用以懲戒那些時常賒欠不還、不守合同、不講信用的顧客.

英國商人把這類顧客的名字開列在黑皮書上,後來又將一些破產者和即將破產的人的名字也排在黑皮單上。事情傳開後,在社會上引起了轟動,先是商人們爭相仿效,繼而,各行各業都興起了黑皮書,不少工廠老板把參加工會的人的名字列在“不予雇傭”欄下。於是,黑名單便在工廠主和商店老板之間秘密地傳來傳去。

1950年9月,美國國會通過《麥卡倫法案》,同年12月,總統杜魯門發布命令,宣布美國處於“全國緊急狀態”,正式實行《麥卡倫法案》,他們編製了形形色色的黑名單,按名逮捕和迫害大批進步人士。黑名單的做法由此而固定下來了。

◆“露馬腳”的由來

宋代以後,婦女逐漸形成纏小腳的陋俗。“三寸金蓮”——腳纏得越小越美。

據傳,明太祖朱元璋自小家境貧寒,年輕時與一位也是平民出身的馬姑娘結了婚。這位馬姑娘長著一雙未經纏過的“大足”,這在當時是一大忌諱。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仍念馬氏輔佐有功,將她封為明朝的第一位皇後。但是“龍恩”雖重,而深居後宮的馬氏卻為腳大而深感不安,在人前從來不敢將腳伸出裙外。一天,馬氏忽然遊興大發,乘坐大轎走上街頭 。

有些大膽者悄悄瞧上兩眼,正巧一陣大風將轎簾掀起一角,馬氏擱在踏板上的兩隻大腳赫然入目。於是,一傳十,十傳百,頓時轟動了整個京城。從此,“馬腳”一詞也隨之流傳於後世。

◆“敲竹杠”的由來

用別人的弱點或尋找借口向別人敲詐錢財的行為叫“敲竹杠”。

“敲竹杠”這個詞的來源是這樣的:清朝末年,帝國主義商船紛紛向中國輸入鴉片,毒害中國人的健康,牟取暴利。愛國官吏林則徐向清政府提出禁煙,並在廣州海麵派出官船巡邏,查禁鴉片。

有一次,官船截住一艘走私船。一個官員抽著旱煙上了商船,監督手下人搜查,他無意之中在船篙上磕煙袋鍋,這個動作可嚇壞了走私商人。原來他們正是打通船篙,隱藏鴉片的。這會兒,走私商人以為官員發現了秘密。他強作笑臉,趁別人不注意把錢塞進官員的手中。這個貪官心領神會,放走了走私船。以後,“敲竹杠”的說法就傳開了。

“敲竹杠”的來源,還有一種說法:四川山區,有錢人進山燒香時乘坐著一種用竹杆做的滑杆,滑杆由人抬著。走到半山腰抬滑杆的人就敲著滑杠,要求加工錢,否則就不抬人,乘坐滑杆的隻好加錢。

還有一說:清朝末年,市場上小額的買賣,以銅錢作為單位,店家接錢後便丟在用竹杠做的錢筒裏,晚上結賬時再倒出來,謂之“盤錢”,又稱之為“盤點”。當時上海城裏有家店鋪,老板很不老實,陌生顧客進門,往往隨意提價。每當夥計在接待顧客時,店主就敲竹杠一下,示意提價。


作者: 來源: 這篇關於常見日用品類曆史典故的由來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5日,歸檔到目錄人文常識
相關的標簽:常見 日用 品類 曆史 典故 由來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