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分鍾學中國簡史

Jan05

  上古先秦

約有170多萬年前,中國境內已有人類蹤跡。約70—20萬年前,“北京猿人”使用天然火。人類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種自然力的能力。約18000年前,已具有明顯黃種人的體態特征的北京山頂洞人不僅會人工取火,而且製造出了縫製工藝史上的第一枚骨針。距今六七千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古老的彩陶和黑陶文化,長江流域的人們已經會用大型木構件建築房屋。

大約4000多年前,部落戰爭中黃帝取得了最後勝利,被後世尊為的“人文初祖”。後來又出現了幾位傑出的人物:堯、舜、禹。約公元前22世紀,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個奴隸製王朝夏朝。相傳在夏朝就開始有了按月亮的運行周期製訂的曆法,所以人們都把中國古老的有節氣變化和農事安排的傳統曆法叫夏曆或農曆。

約公元前17世紀初,東方的商部落打敗了暴虐無道夏統治者桀,建立商朝。商朝有發達的青銅器製造業,出現了已相當成熟的文字——刻在龜甲獸骨上字甲骨文。

約公元前11世紀,在黃土高原上“周”部落推翻了好酒淫樂統治者商紂王。周朝分封了大大小小71個諸侯小國。

約2500年前,中國出了位偉大的思想家——老子(道家學派的創始人)。生活於公元前551——前479年的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最早在興辦私學,為中國古代文化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場激烈的思想交鋒,戰國爭雄激烈之時,也是百家爭鳴鼎盛之際。

春秋末期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孫武。傳世有著名的“兵學聖典”《孫子兵法》十三篇,被廣泛應用於政治、外交、商戰、體育等領域。  

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都和周王一樣自稱為王,展開了“兼天下”、“一宇內”的戰爭。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盛行“鍾鼓之樂”。近年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大型編鍾在地下埋藏了2400餘年,現在仍能以準確的音調、優美的音色演奏古今樂曲。

春秋戰國後期的民間醫生扁鵲,精通各種醫術,又總結前人方法,創造了望、聞、問、切的四診法,幾千年來一直為中國傳統醫學所采用。

秦在公元前770年才被封為西部的一個諸侯國,疆域較小國力不盛,被中原諸侯鄙視。但實行了商鞅變法後,很快成為強國。公元前238年,雄才大略的秦王贏政,開始親理朝政,經過短短的17年,滅其他六國,於公元前221年建立了秦朝 。秦皇統一幣製和度量衡、文字書寫。把抵禦北部遊牧民族各段長城連成一體,再向東西延伸,全長達1萬多華裏,號稱萬裏長城。

  漢唐盛世

公元前206年,劉邦建立漢王朝,減輕人民負擔、休養生息,推行一係列寬鬆的政策,使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中國文化由嚴明進取型轉變為開放寬容型,為統一民族的形成和持續的民族大融合奠定重要條件。漢文帝、漢景帝繼續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中國出現了政治升平、經濟繁榮的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漢武帝以其雄才大略,開拓西部疆域,建立起豐功偉業,使西漢進入鼎盛時期。為了鞏固大一統的政權,提出“獨尊儒術”,以孔子學說為核心內容的儒家思想開始占統治地位,並逐漸形成儒教。 曆史上把“秦皇漢武”並稱,正是因為他們才先後完成了中國統一、穩固發展的偉業。漢帝國的強大,使中原人通稱 “漢人”、“漢族”。

養蠶抽絲、紡紗織綢,是5000多年前中國人的重大發明。到了漢代,絲綢業已十分發達。紛至遝來的商隊,把各種絲和絲織品運到了古羅馬帝國,絲綢之路開始形成。

佛教經絲綢之路由印度傳到中國,對後世的中國文化產生深遠影響。東漢時中國道教在民間興起。

中國古代最早的紙實際上是一種絲織品,有一種帛(極薄的絲綢)在古代作為“紙”用。到了西漢早期,出現了用植物纖維製成的紙,如 絮紙、麻紙。公元105年,東漢的蔡倫改進造紙術,發明平整光滑,又薄又軟,成本低廉,便於書寫 “蔡侯紙”。

瓷器的製造工藝比陶複雜。從商周起才有原始青瓷。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到了東漢晚期,中國已能大批生產胎堅質細、色澤翠豔的青瓷。

三國時期有幾位彪炳史冊的著名人物,如: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曹操有雄才大略,關羽是忠義的英雄。他們受到後世中國人的尊崇。

三國時代的大數學家劉徽,最早提出了圓周率的計算方法 “割圓術”。他從圓內接正多邊形入手,求得圓周率的近似值為3.14159。南朝的數學家祖衝之,得到小數點後七位數的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比歐州 數學家計算出同精度的圓周率早了1000多年。

晉朝時的煉丹家葛洪,在冶煉各種礦物的過程中,了解到一些礦物的性質,總結出不少化學知識,他寫的 《抱樸子》堪稱一部原始化學的重要著作。

東晉傑出的書法家王羲之等人在蘭亭飲酒賦詩,共得佳作四十餘篇,編為一集,王羲之親為作序並書寫,稱為《蘭亭序》,是中國書法的絕代佳作。

北朝酈道元以是漢朝桑欽的一部河道學專著《水經》為綱要,詳加注釋,形成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巨著——《水經注》。

經過四、五百年戰亂,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重新統一中國,他勵精圖治,治國有方。十幾年後,各地府庫皆已盈滿,無處再容納糧食布帛。因此隋朝的典章製度後來都在唐朝得到繼承,有的長期為後世沿用。隋朝創立了科舉製。隋朝時,中國經濟的重心已開始南移,大量的糧食財富從南方運往全國,為此,公元605年,隋煬帝下令開鑿貫通南北的大運河。

隋朝工匠李春營造的趙州橋單孔大拱跨度為37.37米,完全用石塊砌成,是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石拱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唐太宗最善於兼聽納諫。他鼓勵臣下直言切諫,且常能屈己納諫。 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是中國古代曆史上最為繁盛的時期,號稱“開元盛世”。當時的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有百萬人口,各國的使節、商人、留學生數以萬計。四方珍奇積聚,極盛極富。  

唐代開始,東南沿海許多商人紛紛揚帆出海。他們每年九、十月間,乘著東北季風南下東南亞各國經商,待來年三、四月間再隨著東南季風“回唐山”。這些在東南亞“住蕃”和移民的“唐人”,成為最早的華僑 。

唐後,許多國家都把盛唐的中國人及華僑稱為“唐人”,他們聚居的地方就成了唐人街。

唐朝多才子,更多有不屈不撓舍生取義之士。玄奘隻身徒步往天竺(印度)取經,過沙漠、翻雪山,越叢山峻嶺,闖林莽沼澤,九死一生,曆時19年,行程5萬華裏。鑒真和尚乘船五渡東海挫敗,幾度死裏逃生,曆經12年磨難,雖雙目失明,信念仍不減當年,六渡滄海終於成功,終老日本,成為一代宗師。   

唐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嫁西藏,帶去許多工匠、技藝、典籍、物種,對西藏的開發起到積極作用。

唐朝時期,日本先後派了十多批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人數多時達五六百人。這些日本譴唐使回國以後,積極傳播中國的社會製度和文化,促進了中日的友好關係和文化交流。

唐朝工匠用各種礦物燒製出青、綠、黃三種豔麗的彩色陶器,所以叫唐三彩。唐三彩作品多為人物或動物俑,個個造型生動,栩栩如生,為藝術珍品。   

唐代的繪畫風格十分注重線條的變化,不論是凡人常物,還是雲中的飛天神仙、反彈琵琶的歌女舞妓,都給人以“天風飛揚,滿壁風動”、“毛根出肉,力健有餘”的美感。

唐代天文學家中最有成就的是僧一行(原名張遂),他通過觀測,證實了太陽的運行速度是不均勻的,時快時慢。僧一行還大規模實測了子午線的長度,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

宋遼金元明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為了鞏固統治,總結吸取上個一千年中國統治秩序弱點和易從內部變亂的教訓,采納宰相趙普的建議,加強中央集權,“杯酒釋兵權”,推行一係列集權控製政策,使中國文化逐漸由開放寬容型轉變為內斂保守型,奠定了今後中國“內強外虛”的命運。

北宋時期官員包拯,為官清廉,剛正不阿,人們把他當作清官的典型,尊稱他為“包公”、“包青天”或“包龍圖”。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相當發達,火藥、造紙、印刷術和指南針一起被稱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

北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對天文、曆法、音樂、醫藥、數學等很是精通。他在所著的《夢溪筆談》一書中,記載了自己豐富的研究成果。此外,他還記錄了當時勞動人民的許多發明創造,比較有名的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等。

印刷術的發明和推廣被譽為世界文明之母。北宋時期,畢升在雕版印刷的基礎上發明了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大約200年後,這一技術傳到其他國家,對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起到推動作用。   

火藥的發明與中國古代的煉丹術有密切關係。因為火藥具有很強的殺傷力,唐朝末年,被廣泛應用到軍事上。宋元時期,火藥技術有了更大的改進。後來火藥的製造方法傳到阿拉伯,又從阿拉伯傳到歐洲各國。

在很早的時候,中國就發明了指南針。北宋時期,人們創造了適用於航海的指南針,把航海事業推向了新的時代。這一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在世界上也最為先進。  

北宋時期大量開采金、銀、銅、鐵等礦藏,銅錢是當時的本位貨幣,鑄造量非常大,在今天東到日本、西至歐洲、非洲的廣大地區都有北宋銅錢出土。

宋朝時期,市場上流通貨幣以銅錢、鐵錢、金銀等金屬貨幣為主。為了攜帶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紙幣的使用為商業繁榮提供了便利條件。

兩宋時期的製瓷業非常發達。宋瓷品種繁多,花紋秀麗,並大量出口海外,江西的景德鎮已成為中國著名的瓷都。

宋代的針炙學和法醫學成就突出,中國第一部係統的法醫學著作《洗冤集錄》,比西方同類專著早了300多年。

司馬光是北宋著名曆史學家,他用了19年的時間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著名編年體通史,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1300多年的曆史。  

宋朝末年,宋江領導的一批民眾在山東省梁山一帶起義。後來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就是以此為背景創作的。

宋朝時期,中國境內還有一些其他民族建立的政權,如契丹族建立的遼,女真族建立的金,黨項族建立的西夏等。蒙古族是中國北方一個古老民族。成吉思汗的孫子元世祖忽必烈1271年建立了元朝。元朝在成立過程中及成立以後,發動了大規模的擴地戰爭,向西一直打到歐洲的多瑙河流域,對世界曆史發展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中國曆史上,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的都要大。元朝實行行省製度,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元朝的首都大都,是聞名世界的商業中心,大都就是現在的北京。

元朝中後期,棉花已在全國範圍內廣泛種植,棉紡織業發達。棉布成為江南人的主要衣料。元朝的黃道婆,推廣了黎族人民先進的棉紡技術,對棉紡織業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元朝時期,中外交往頻繁,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寫下《馬可波羅遊記》一書,生動描述了大都、杭州等城市的繁榮景象,激發了歐洲人對中國的向往。

元朝時期有大批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遷入中國,他們同漢、蒙、維吾爾等族長期雜居相處,互相融合,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

元朝同許多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係。福建省的泉州是元朝最大的港口,在當時和埃及的亞曆山大港並列為世界第一大港。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率領農民起義建立了明朝,後來,明成祖把都城遷到北京。

1405到1433的近30年間,鄭和率領的船隊先後7次下西洋,到達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1417年,菲律賓國王帶領300多人訪問中國。

明朝時期,日本海盜商人經常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騷擾。他們勾結明朝土豪奸商,到處搶掠財物,殺害百姓,給中國沿海造成極大的禍害。這些強盜被叫做“倭寇”。明朝大將戚繼光組織軍隊,給倭寇以痛擊。1565年,戚繼光聯合俞大猷,把橫行百餘年之久的倭寇全部消滅。

明朝規定用科舉製度選拔官吏。政府規定科舉考試隻許在四書五經範圍內命題,應考的人不能有個人見解,文體要呆板地分成八個部分,叫做“八股文”。

明成祖選派解縉等3000人編輯成《永樂大典》,共110095冊,輯入各類圖書七八千種。該書先後抄錄正副兩部。正本後來被燒毀,副本在1860年英法聯軍和1900年的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兩次被焚毀劫掠,目前存世的僅有300餘冊

明朝卓越的醫學家李時珍,曆經20多年,寫出了一部具有總結性的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成為世界醫學的重要文獻。

明朝時期,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他在傳教的同時,也積極傳播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明神宗給他以很大的支持。利馬竇為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墓在北京西城。  

徐光啟是明代著名科學家,他向利瑪竇學習天文、數學、測量、武器製造等各種知識。他編寫的《農政全書》,是中國古代的一部農業百科全書。他還和利瑪竇合作翻譯了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裏德的《幾何原本》。  

明朝末年,科學家宋應星編著了《天工開物》一書,對明代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總結,這部書被譯成好幾國文字,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根據他一生遊曆考察的成果,寫出了《徐霞客遊記》一書。書中最早揭示了中國西南地區石灰岩地貌的各種特征,徐霞客也因之成為世界上科學考察石灰岩地貌的先驅。

 統一中華民族的確立和外強侵略下的民族危機

早期居住在中國北部鬆花江南北及黑龍江一帶的滿族(前身女真族)於1616年建立後金,1636年改國號為“清”。1644年,駐守山海關的明朝將領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擊敗推翻明朝統治的李自成農民軍。

1684年,清朝廷在台灣設置隸屬於福建省的台灣府。清朝乾隆皇帝組織大批學者編寫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部叢書——《四庫全書》。 1724年,清朝廷確立了西藏達賴和班禪經過中央政府冊封的製度。清朝廷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

1839年6月,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將繳獲的英、美走私商110多萬公斤鴉片在廣東虎門海灘當眾全部銷毀,史稱虎門銷煙,表明了中華民族禁煙的決心和抵抗外侵的堅強意誌。

為了強行向中國傾銷毒品鴉片,1840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1842年中國戰敗,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中國自此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林則徐堅決禁煙,積極抗英,並主張學習外國的長處,用於抵抗外國侵略,被稱為清朝廷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龔自珍是晚清著名思想家和詩人,他支持林則徐嚴禁鴉片,主張用武力抵抗外國侵略。他在詩文中猛烈抨擊封建製度的弊端,疾呼社會的改革必須“不拘一格”地重用人材,對當時和以後的愛國誌士產生了很大的思想影響。   

魏源是晚清著名思想家、史學家。鴉片戰爭期間,他提出了“師夷長技以製夷”。魏源編寫的《海國圖誌》100卷,是中國近代第一部較詳盡地介紹西方的著作,,出版之後,風行海內外。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兩國為了進一步擴大侵略特權而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爆發於1856年10月。中國戰敗後,被迫於1858年先後與英、法、美、俄簽訂《天津條約》,與沙俄簽訂《璦琿條約》,1860年又與英、法、俄簽訂《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

圓明園位於北京西郊,是舉世聞名的宏偉華麗的皇家園林,它綜合了中西建築的精萃,園中收藏有無數珍寶、典籍、藝術精品等。1860年10月,英法侵略軍攻占北京,闖入園內,大肆搶劫破壞,最後為消滅罪證竟放火將其燒毀。

侵占中國領土最多是俄國,它強迫中國簽訂了一係列不平等條約,1858年《璦琿條約》中,割占中國東北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地區60多萬平方公裏的領土。1860年《北京條約》,割占中國烏蘇裏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約40萬平方公萬平方公裏的領土。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占中國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44萬多平方公裏的領土。1881年簽訂的《中俄伊犁條約》,以及以後的五個勘界議定書,俄國割占了中國西北部7萬多平方公裏的土地。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廣西發動反清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1853年定都天京(南京),洪秀全自稱天王。太平天國頒布的《天朝田畝製度》,內容主要是將土地平均分配給農民耕種,提出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廷內部政見不一,出現了頑固派和洋務派。頑固派盲目排外,仇視一切外洋事物;洋務派提出“師夷長技以自強”,主張學習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來維護清朝統治。洋務派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為代表。

19世紀60年代90年代,清朝廷中的洋務派為“自強”和“求富”,學習、引進西方生產技術,史稱洋務運動,創辦軍事工業,創辦民用工業,建立新式軍備和近代海軍,創辦新式學堂,選派留學生,培養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等。

清末大臣合肥人李鴻章是洋務派首領,掌握軍政、外交大權,創辦了江南製造船廠。

清末大臣湖南人曾國藩,創建了湘軍,創辦了安慶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等新型軍火工業,是地方勢力中最大的實力派。 曾國藩崇尚忠孝仁義道德,對子女教育有方,給子女、家人寫的書信,編成《曾國藩家書》,在中國廣泛流傳,對後世影響很大。

清末大臣張之洞,開辦了著名的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湖北織布局等,並籌辦蘆漢(北京蘆溝橋——武漢漢口)鐵路。 1898年張之洞發表《勸學篇》,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重要思想,影響很大。

清末大臣左宗棠,創辦了福州船政局等新式軍事工業和福建海軍,還創辦了中國最早的海軍學校——福州船政學堂。 1876年,左宗棠率軍隊進入新疆,擊敗俄、英支持的阿古柏政權,收複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境,保衛了祖國領土。

19世紀七、八十年代,清朝廷建立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

1894年,由於日本向朝鮮發動侵略,並對中國海陸軍進行挑釁,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日軍攻占旅順後,對手無寸鐵的當地居民實行野蠻屠殺,全城死難者達18000多人,稱為“旅順大屠殺”。現旅順有“萬忠墓”。

1895年,日本強迫清廷訂立的《馬關條約》,此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主要內容是:中國割讓台灣、澎湖列島、遼東半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

俄國出於進一步侵略中國的目的,聯合德國、法國一起幹涉割讓遼東半島。中國被迫向日本增加賠款白銀3000萬兩以“贖回”遼東半島。隨後三國以此為機,強迫清朝廷給予許多侵略特權。   

《馬關條約》簽訂後,全國人民無比憤慨,堅決反對割讓台灣。台灣人民紛紛組織義軍抗日,著名首領徐驤和劉永福所率清軍在台南奮戰四個多月,斃傷日軍3萬多人;柯鐵所率民眾武裝在台中堅持鬥爭達四年之久。

1898年,德國強迫“租借”膠州灣,以山東半島為其勢力範圍。俄國強迫“租借”旅順和大連,將長城以北和新疆據為其勢力範圍。法國強迫“租借”廣州灣,把廣東、廣西及雲南據為其勢力範圍。1898年,英國強迫“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區及附近島嶼(統稱新界),並將長江流域10個省據為其勢力範圍。日本又強據福建為其勢力範圍。 1887年,在英國支持下葡萄牙強迫清廷訂立的《中葡北京條約》,準許葡萄牙永駐和管理澳門以及屬澳之地等。 

1895年5月,康有為發動正在北京參加考試的1300多名舉人上書光緒帝,反對簽定《馬關條約》,提出遷都抗日,請求變法,史稱“公車上書”(古時中國朝廷用車馬接送到京城考試的讀書人)。

1898(戊戌年)中國發生了一次政治改革運動。清朝光緒帝接受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提出的變法主張,頒發了一係列變法詔書,推行新政,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進行改革。但戊戌變法隻進行了103天,就在慈禧太後的鎮壓下失敗。慈禧太後是清末同治、光緒兩朝的實際統治者。自1861年發動政變實行“垂簾聽政”後,統治中國將近半個世紀。

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大學,1898年開辦於北京,是戊戌變法的“新政”措施之一。1900年因八國聯軍侵占北京被迫停辦。辛亥革命後改為北京大學。

義和團是貧苦農民、城市貧民等在華北、東北等地自發組織的反帝武裝,1900年發展到北京、天津地區。義和團英勇抵抗八國聯軍的侵略,迫使侵略軍多次退卻,最後在八國聯軍和清軍的聯合鎮壓下失敗。

八國聯軍指英、美、德、法、俄、日、意、奧八個帝國主義國家侵華的聯合軍隊。1900年為鎮壓義和團的反帝愛國鬥爭,擴大侵略,八國聯軍大舉進攻中國,攻陷天津、北京,到處燒殺搶掠,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1900年(庚子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強迫清廷於次年訂立《辛醜條約》,主要內容為:中國賠償白銀四億五千多萬兩,以海關等稅收作保;清廷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廷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紮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這個條約進一步加強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統治,並表明清廷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1900年7月,趁八國聯軍進攻天津之時,俄國出動17萬人軍隊,分六路侵入東北三省。16日,俄國侵略軍突然包圍位於黑龍江東岸的海蘭泡,把6000多中國人或用刀槍屠殺或驅入黑龍江活活淹死。第二天又強占江東六十四屯,用同樣的手段殘酷屠殺當地居民。

1903年,年僅19歲的中國留日學生鄒容在上海寫成《革命軍》一書,號召中國四億同胞起來推翻清朝廷,建立一個獨立、民主、自由的“中華共和國”。這本書暢銷100多萬冊,轟動了知識界和海外華僑。

留學日本的陳天華寫出《猛回頭》、《警世鍾》兩本書,用通俗的文字、唱詞的形式,沉痛指出中國麵臨亡國的危險,呼籲中國人要警醒,共同擔負起救國的責任。這兩本書在當時宣傳革命影響很大。

現代中國的建立

興中會是1894年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組織愛國華僑建立的革命團體,第二年在香港設立總會,提出了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共和製度的綱領。 1905年8月,興中會和華興會、光複會聯合,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一致推舉孫中山為總理。

1911年辛亥革推翻了以清王朝的封建帝製。已長期飽受外強淩辱的中國人,統一的現代意義的“中華民族”意識形成。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又領導了維護民主共和體製的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

1912年3月,袁世凱竊取了中華民國大總統職位,建立起依靠帝國主義的北洋封建軍閥統治集團。1915年12月,袁世凱宣布把中華民國改為“中華帝國”,自己當皇帝,激起全國上下的強烈反對。蔡鍔會同李烈鈞等人在雲南組織護國軍,出兵討伐袁世凱,各地紛紛響應。這就是著名的護國運動。1916年3月被迫宣布取消帝製。

1916年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在帝國主義支持下分化為皖(靠日本支持和扶植,掌握北係政府實權)、奉(依靠日本支持和扶植)、直(由英、美兩國扶植)三個派係。

中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和傑出的飛行家馮如,在旅美華僑的幫助下於1909年在美國試製飛機成功。1910年製成當時世界最先進的飛機,並在國際飛行比賽中獲第一名。他拒絕美國的高薪聘請,攜帶兩架自製飛機回國,投身於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任廣東革命政府飛機隊長。

嚴複1895年翻譯了《天演論》,宣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觀點,在思想界產生很大影響。

蔡元培,清朝進士,著名教育家,後積極參加辛亥革命。1912年1月,任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1916年任北京大學校長。他的辦學方針是“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1913年,英國印度殖民政府的外交大臣麥克馬洪,背著中國非法炮製的一條中印東段邊界線——麥克馬洪線,將中國西藏東南部9萬平方公裏的領土(約等於浙江省的麵積)劃歸英屬印度。中國政府一直拒絕承認。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在北平爆發,抗議帝國主義的侵略,要求嚴懲政府中的親日派賣國賊。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1924年,孫中山領導改組國民黨,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實現國共第一次合作,建立起反對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統一戰線。1924年初,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孫中山以總理身份任大會主席,標誌著國共兩黨合作的正式開始。

1924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黃埔創辦了黃埔陸軍軍官學校。

1926年廣東國民政府決定從廣州北伐,北伐的主要對象是受帝國主義支持的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派軍閥,他們占據了東北、華北、華東和華中地區。北伐的最終目標是統一全中國。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關東軍炸毀中國東北沈陽北郊的一段鐵路,反稱是中國軍隊破壞,並以此為借口,占領了沈陽城,這就是著名的“九•一八事變”。此後不久,東北三省100多萬平方公裏土地全部淪於日軍之手,東北3000萬同胞受盡欺淩,流離失所。

1932年1月28日深夜,日本軍隊突然進攻上海,駐守上海的十九路軍在著名將領蔡廷鍇、蔣光鼐的指揮下,奮起抗戰。愛國將士多次打退日軍進攻,迫使日軍三次更換主帥。此戰得到中國各界人士和海外僑胞廣泛而有力的支援。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江西南昌發動武裝起義。1935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經過兩萬五千裏的長征,曆時一年有餘,環繞大半個中國到達甘肅。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西安扣押了蔣介石,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中國各個政治派別以民族利益為重,和平解決了西安事變,使中國走上停止內戰進行全民族共同抗戰的道路。

1937年7月7日,日本向北平西南的蘆溝橋發起進攻,全麵發動侵華戰爭。中國軍隊奮起抵抗,抗日戰爭全麵爆發。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威脅南京,中國軍隊奮起抗擊,同日軍在上海及其周圍地區進行了三個月的激戰,史稱“鬆滬抗戰”。

1937年12月,日本軍隊在攻陷南京後的6周時間內,屠殺中國軍民達30餘萬,連老弱病殘甚至嬰兒也不放過,2萬多名婦女遭受淩辱,南京市有三分之一的建築在烈火中化為灰燼。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在中國實施細菌戰,時間長達12年,地區遍布中國20多個省,造成至少27萬人死亡。這是世界上造成傷亡人數最多,損害程度最大的細菌戰。

1937年12月,南京淪陷後,國民政府遷往陪都重慶。

1938年春,愛國將領李宗仁指揮軍隊和日軍在山東台兒莊展開激戰,消滅日軍1萬多人,取得了抗戰以來的重大勝利,粉碎了日本企圖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   

1940年,八路軍在彭德懷的指揮下,先後組織了100多個團在華北2000多公裏的戰線上向日軍發動大規模的反攻,史稱“百團大戰”。它是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本軍隊中規模最大的戰役。

1940年,日軍以重兵進攻湖北棗陽和宜昌地區,以威脅重慶。在這次戰役中,宜昌等地失守。著名抗日將領張自忠為國捐軀,英勇犧牲。

1941年12月,日本突襲美國珍珠港海軍基地,太平洋戰爭爆發。

中國的抗日戰爭得到了世界各國進步人士的有力支持,加拿大著名外科醫生白求恩、印度醫生柯棣華等,前來中國參戰。美國記者史沫特萊、埃德加•斯諾等,及時向世界報導中國人民英勇抗戰的事跡。

1942年1月,美國、英國、中國等26個國家簽訂反對德、意、日侵略的“聯合國家共同宣言”,組成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統一戰線。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為了把中國變成太平洋戰爭的後方基地,對抗日根據地展開反複的“大掃蕩”,實行野蠻的燒光、殺光和搶光的“三光政策”,企圖徹底消滅抗日根據地。

1942年初,日軍進攻緬甸。應英國政府請求,中國政府派出遠征軍到緬甸同日軍作戰,4月,遠征軍克複仁安羌,救出被困的7000多名英軍以及被俘英軍、美國傳教士和記者等500多人。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7—1949年,中國又進行3年內戰。1949年10月,新政權建立,共產黨正式登上曆史舞台。


作者: 來源: 這篇關於30分鍾學中國簡史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5日,歸檔到目錄人文常識
相關的標簽:30分鍾 中國 簡史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