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外孫為何會被漢宣帝以大逆不道罪腰斬?

Jan05

  楊惲: 華陰人,太史公司馬遷外孫。父楊敞,漢昭帝時曾任丞相。楊惲在漢宣帝時,任左曹尚書,因上書告霍氏謀反,有功,封平通侯,任中郎將。神爵元年升為光祿勳,位列九卿。雖廉潔無私,卻好告發人短,招致人怨。後為太仆戴長樂檢舉“以主上為戲語,尤近悖逆絕理”,免為庶人。不久,有人告楊惲驕奢不悔過。漢宣帝使廷尉按驗,得《報孫會宗書》,內懷不服,宣帝惡之,以大逆不道罪,處以腰斬。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本文的主角楊惲,但他的外祖父,那位有誌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大史學家司馬遷,卻是盡人皆知。

楊惲和司馬遷這祖孫倆,性格上有一點很像: 思想獨立,意誌自由,生性驕傲。

像這樣的人,無論生在什麽時代,下場一般都不會好。

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司馬遷的結局,關於他人生的最後一段歲月、關於他的死,始終都是一個謎。

有人說,司馬遷沒有兒子,隻有兩個女兒,為怕《史記》這部書(當時叫《太史公書》)給他的後代帶來麻煩,他將自己的複姓“司馬”改成兩個單姓“司”和“馬”,兩個女兒各姓其一,他想用這個舉動劃清和女兒們的界線。在完成《史記》之後,司馬遷飄然遠隱,從此不知去向。

還有人說,司馬遷因李陵事件遭遇宮刑,他之所以還能活下去,完全是因為《史記》,《史記》成了他人生唯一的希望和寄托。《史記》寫完了,他也就沒有了再活下去的理由,於是他找漢武帝攤了牌,兩人談崩了,司馬遷最後被捕,死在獄中。

第三種說法是,司馬遷活到了昭帝繼位後,當時掌握朝政大權的是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司馬遷的失蹤或遁隱應與該霍光有關。司馬遷在《史記》中沒說衛青、霍去病什麽好話,反而大肆讚揚與衛青關係不睦的老將軍李廣,單就這一點,霍光就未必能放過他。

所有這一切,都隻是猜測和傳說,時隔兩千多年,我們已經不可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但史書裏明明白白地記載了楊惲的一生,從楊惲悲慘的人生裏,也許可以窺測到他的外祖父司馬遷的人生結局。

寫楊惲,必須先提一下他爹,也就是司馬遷的女婿楊敞。敞哥是個什麽樣的人?

楊敞是跟霍去病的弟弟霍光混的,霍光當上大將軍時,楊敞是他手下的副師職幹部。阿敞這人很會處理人際關係,他老丈人司馬遷拒絕拍衛、霍兩家的馬屁,他拍。拍得霍光非常得意他,霍光一掌權就提拔他總管全軍的後勤。那段時期,朝中的政治局勢微妙,武帝駕崩昭帝即位,霍光獨攬大權,另一位輔政大臣上官桀對霍光的種種做法不滿意,於是想發動政變搞掉霍光。兩大權臣鬥法,楊敞身為高級幹部,自然也涉及了“站隊”的問題。

怕什麽來什麽,不久,他手下的一個小官來找他,向楊部長舉報上官桀謀反。按理說,這是立功的大好機會,楊敞要將這封舉報信遞上去,霍光一旦贏了,他從部長一下子就能升到副總理。但楊敞想的不是霍光贏了怎樣,而是想,霍光萬一輸了怎麽辦。

他愁啊,於是病了。好友杜延年前來探望,楊敞認為這是個機會,這幾天躺在床上,他光琢磨如何處理這封舉報信了,杜延年一來,他有主意了。他把舉報信給了杜延年,讓老杜去處理,他不碰。估計楊敞還以為自己手段高明哪:“如果霍光贏了,我也算有功之臣,我沒扣下這封舉報信,我遞上去了。如果上官桀贏了,他贏了也挑不出我什麽毛病來,至少我沒把這封信交給霍光,我給杜延年了。”

杜延年拿到舉報信之後立即交給霍光,霍光發動“閃電戰”,將上官桀一黨一舉擒獲。

之後論功行賞,連當初寫舉報信的小幹部都被封了侯,隻有楊敞,“侯”毛都沒撈著一根。但以他的性格,他不會後悔,他可以不贏,但絕對不可以輸掉全部,最重要的,是安全。安全當官,警鍾長鳴啊。

以霍光的老謀深算,楊敞的小把戲當然瞞不過他,但他後來還是重用了楊敞,把他提升為掛名丞相。霍光用楊敞,一是因為他畢竟是自己人。二是因為這人膽子小,關鍵時刻雖然不敢明目張膽地支持自己,但在任何時候,他肯定都不敢反對自己,這就行了。

楊敞當上丞相,第二年,事又找上門來。昭帝死,沒孩子,得另立新君。霍光剛開始立的是武帝的孫子昌邑王劉賀,後來發現這孩子不聽話,想拋開自己另起爐灶,因此下決心廢了他。於是霍光選派大司農田延年找朝中高官挨家挨戶通知,要態度。

到楊敞家那天,是楊敞語氣助詞說得最多的一天,田延年聽見的都是:“啊?噢,唉,哎呀 ”

這麽重大的問題,就楊敞那小膽兒他敢表態麽,他一邊說著語氣助詞一邊擦汗。田延年看他磨嘰成這樣,著急,幹脆先上廁所了。

留下楊敞驚魂未定,絞盡腦汁想主意,不知道死了多少腦細胞。

在此關鍵時刻,他媳婦兒來了。這個女人應該就是司馬遷的女兒,看她說的那幾句話,很有見識,肯定讀過《史記》。他媳婦兒為他剖析了其中的利害關係:“大將軍是鐵了心要廢皇帝的,你這個丞相有職無權,就是個擺設,同意也好,不同意也好,完全左右不了局勢的發展。那大將軍為什麽還要你拿出態度?他就是想看看你是不是和他一條心。這時候你再猶豫不決,大將軍第一個殺的人就是你!”

等田延年從洗手間出來,楊敞精神抖擻、氣宇軒昂、雄壯而矯健地告訴他:“請大司農轉告大將軍,不管未來發生什麽事,我都旗幟鮮明地和大將軍站在一起,大將軍讓我幹什麽我就幹什麽。”

司馬遷的女婿就是這麽個人。司馬遷出事的時候,楊敞還年輕,在仕途上沒見亮,可能真幫不上什麽忙。但看他後來的這種做派,即便他當時能說得上話,他會替老丈人出頭麽?我想肯定不會,他不跟司馬遷的女兒離婚就算不錯了。

楊惲是楊敞的二兒子,如果他學到他爹一成做官的本事,也許他的人生就是另外一個樣子了。但他不學,非但不學,還處處反其道而行之,所以他死了。

楊惲從小就是個驕傲的人。他爹楊敞死前,給兒子們分家。老大楊忠襲了他三千五百戶的爵邑(楊敞做過丞相,漢例,做丞相必封侯,稱之為“君侯”),輪到老二楊惲了,楊敞給了他五百萬的財產,讓他分戶單過。可楊惲根本就看不上五百萬那點小錢,就算楊敞讓他襲爵他也不稀罕,“啃老”靠爹算什麽本事,楊惲要的是自建功業。因此他想都沒想,直接把他爹給他的五百萬讓親戚們分了。

楊惲的繼母(司馬遷的女兒此時應該已經過世,楊敞又娶了個大媳婦兒)挺疼楊惲。她這輩子攢了幾百萬的私房錢,死後就把這筆錢留給了她最喜歡的二小。楊惲是真不在乎錢,對於後媽的財產,仍然一分不要,把錢全捐給了後媽的娘家。

一千萬就這麽散出去了,從這點能看出楊惲什麽來?能看出他異乎尋常的自信。我自己的富貴,我要憑自己的本事掙,掙不來我寧可受窮。

雖說楊惲沒要他爹的錢,但他畢竟是丞相的兒子,不可能一點不借楊敞的光。楊惲初入仕途就成了皇帝的貼身警衛,不久又被調進了皇帝的秘書班子,協助皇帝處理政事。級別雖低,可職位很重要,楊惲這才剛上班啊,起點就這麽高,普通人比得了麽?

一個偶然事件,楊惲的機會來了。

當時全國最高領導人已經換成漢宣帝了。此時霍光已死,霍光的兒子、女婿們接過了光哥的權杖,想接著說了算。但形勢變了,漢宣帝不可能再讓人分他的權,他早就想鏟除霍氏一黨,於是他張開天羅地網,一步步地逼霍氏謀反。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漢宣帝和霍氏遲早得火並,雙方都在糾集人馬,就看誰先動手了。

按從前的隊形來說,楊惲應該是霍氏一黨,因為他爹楊敞是霍光的嫡係。但霍光子女不學無術且又專橫跋扈,對於這樣的一群草包,楊惲也許早就心生不滿了,關鍵時刻,他決定支持皇帝,於是首告霍氏謀反。

理所當然的,漢宣帝大勝。作為平亂第一功臣,楊惲被封為平通侯,職位也從秘書處外放到警衛局,做了分管皇帝內勤警衛的領導(中郎將)。

楊惲有魄力,剛直無私,敢作敢為,下車伊始,他就在警衛局內“點了兩把火”,還燒得挺旺。

皇帝的警衛員漢代叫“郎”,做“郎”聽著風光,其實也不容易。按照明文規定,郎每工作五天休息一天,但不給病假、事假。想休假,行,拿錢買。那些窮郎,一旦感個冒、發個燒,好幾個月的休息日就算泡湯了。相反,對於富家子弟來說,錢根本不是問題。他們可以把一個月的工資全兌換成假期,天天在外麵吃喝嫖賭,根本不用上班。

之所以造成這種局麵,製度缺陷是關鍵。那幾年大漢財政困難,因此國家不給警衛局撥經費,讓他們自籌。上哪籌?一方麵“吃、拿、卡、要”,另一方麵隻能內部挖潛,從警衛身上打主意。

楊惲一上任,就把拿錢買休假這事兒給廢除了。所有郎衛,不論窮富,一律按規定上班休假。單位的經費不用你們操心,我自己向上爭取。楊惲是高幹子弟,朝中管財政撥款的大司農曾是他爹的老部下,是他的叔叔、伯伯們,當侄兒的一張口,解決一點辦公經費還算個事麽?楊惲憑著自己的私人關係,把困擾警衛局多年的經費問題給徹底解決了。

第二把火,楊惲在單位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人事製度改革。楊惲在講話中說:“我們一定要把以實績論英雄的原則堅持到底。要體現 獎優罰劣 的原則。絕不能幹和不幹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今後,就是要把榮譽、把待遇、把職級、把領導崗位給那些腳踏實地幹實事、取得實實在在成績的郎衛和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郎衛。這是堅定不移的,是毫不動搖的。”“以實績論英雄”原則的貫徹,極大激發了廣大郎衛的責任心和工作積極性。

一個單位,攤上個肯幹事又不貪的好領導,那是運氣。楊惲就是這樣的領導,他主事後,把警衛局的各項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

有能力,有背景,還有功勞,這樣的幹部皇帝能不重用麽?不久,楊惲升了,成為主管警衛局內勤的一把手 光祿勳(就是以前的郎中令,武帝後期改名為光祿勳)。

截至目前,楊惲的仕途走得太順了,就在他即將跨入國家領導人這一行列的時候,他的三個致命缺陷讓他走向深淵。

一、 楊惲“嘴黑”,說話異常刻薄。不管對方是同僚、下屬還是上司,得著機會,楊惲總是使勁兒說對方的缺點,刀刀往人心口上捅,讓人受的都是內傷。

二、 楊惲能力強,但心胸狹窄,行事囂張霸道。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三、 楊惲太能說。古人做官,講究“萬言萬當,不如一默”,在官場,沉默是金啊。偏生楊惲是個“話癆”,走哪兒“嘞嘞”到哪兒,說的好多都是“犯忌”的話,他說過就算了,別人可都給他記著哪,你說他有好麽?

果不其然,一件小事就把楊惲繁花似錦的前途徹底葬送。他和皇帝的禦用大司機太仆戴長樂結了仇。

戴長樂是什麽人?他是漢宣帝的發小,一個窮人家孩子。

漢宣帝身世很可憐,小時候沒享過什麽福。他剛一出生,他的爺爺、漢武帝的太子劉據就壞事了。漢宣帝不到一歲開始蹲監獄,父母遇禍慘死,是張湯的大兒子、掖庭令張賀把他撫養成人的。所以他兒時的玩伴不是皇親貴戚,而是長安胡同裏那些到處瘋跑的小野孩兒。戴長樂就是其中的小野孩兒之一,後來漢宣帝苦盡甘來,坐上了龍椅,他不忘舊情,順手把小野孩兒戴長樂也拽進了上流社會。

戴長樂是個暴發戶,不太會做官,得意忘形時也常說些不太靠譜的話。有一回,漢宣帝要去拜祭祖宗。在古代,拜祭宗廟可是最隆重、最莊嚴的儀式之一,因為怕出錯,得事先彩排。彩排時,皇帝不能出席,要找個替身,誰來當這個替身?漢宣帝挑的是戴長樂。戴長樂是真樂呀,回去就跟一幫官場上的朋友吹:“哎呀,俺今天太爽了!你們猜,給我開車的是誰?別想了,打死你們也猜不到,是三朝元老金日的兒子。那可是侯爵啊!堂堂侯爵給我開車,這待遇你們誰有?想不到俺這輩子還能過一回皇帝癮,活得值。”

戴長樂這邊剛吹乎完,那邊就有人把他給舉報了。漢宣帝把舉報信直接交給最高法院,讓法院處理。

挨了這記悶棍,戴長樂不甘心,四處調查是誰舉報的他。查來查去,戴長樂把目標鎖定在了楊惲身上,他懷疑就是楊惲找人在背後害他。於是他要報仇,他開始秘密搜集楊惲的種種“劣跡”,實名舉報。

戴長樂在給宣帝的舉報信中寫道:

一、 楊惲曾經在背後咒陛下死。某年某月某日,楊惲和富平侯張延壽目睹了一場交通事故,楊惲就聯想開了,說,上回“悍馬”他弟“悍牛”撞宮門上了,結果昭帝崩了,這回又撞,難道 聽聽,言下之意不就是盼著陛下您快點死麽?

二、 長安市左區區長韓延壽被逮捕,楊惲寫信替他求情。別人問他: 你求情好使不?他說,難說,這年頭,好人不長命。他還做了個粗俗的比喻,說他自己就是個戴草帽的老鼠,一旦貓來,他進不了洞,整不好就得被貓吃嘍。我懷疑他說的貓指的就是陛下您。

三、 前不久匈奴使者來我們大漢訪問,陛下接見了他,會談中,匈奴使者熱情地歌頌了咱們大漢各項事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他還表示,匈奴單於近期要來朝覲天子,力促恢複正常邦交。這是多好的事兒,可您猜楊惲背後怎麽說?他說,匈奴使者說的都是沒影的話,是在忽悠陛下。匈奴人壓根就沒安好心,隻想占咱們便宜,想不到陛下還當真了。

四、 陛下辦公室外麵的走廊上掛著聖君堯、舜、禹、湯和昏君夏桀、商紂的畫像。每次路過,楊惲都指著桀、紂說,陛下應該多看看這兩個混蛋,反麵教材教訓深刻啊。楊惲對光明的堯、舜、禹、湯視而不見,專挑陰暗的桀、紂來敲打陛下,好像他比陛下您還要高明。他想幹什麽?

五、 當楊惲聽說匈奴單於被部下殺死的消息時,竟然借題發揮說:“這種不成器的君主,不聽大臣的忠言,死了活該。就像秦朝,誅殺忠良,終究會滅亡,假如秦朝重用忠臣,肯定能統治到今天。所以說那時和現在,不過是一丘之貉!”陛下你聽聽這是做臣子的該說的話麽!

六、 這個話是楊惲親口對我說的,他說:“正月以來久旱不雨,這不是什麽好兆頭。這種感應《春秋》有明確論述,即便在前不久,還有過應驗。陛下此時如果去河東郡祭祀後土,怕是不行。”他居然直接攻擊陛下,簡直是大逆不道!

為了搞倒楊惲,戴司機真是沒少費工夫,有人告他一條,他反咬楊惲六條,管他咬沒咬錯,反正得找個人咬。

這些話,大概都有影兒,但離開了具體的語言環境,並經過戴長樂斷章取義、添油加醋之後,具體有多少可信的成分就不好說了。

由此可見,搞政治,慎言是多麽重要。從戴長樂的舉報信可以看出,他從前和楊惲關係可能還不錯,可能還是哥們兒,但哥們兒一旦反目,從前說過的那些私房話就成了匕首投槍,出手即置人死地。

楊惲對此進行了反擊,不過沒什麽力度,一是拒不認賬,二是私下找人串供,沒成,還被抓了個現行。

主審此案的最高法院院長叫於定國,他倒不一定有意坑楊惲,但他肯定沒幫楊惲。按照法律程序,於定國定了楊惲大逆不道罪,量刑方麵則恭請聖裁。

這次,漢宣帝沒槍斃楊惲,我猜原因有三。

一、 楊惲是官宦子弟,還立過擎天保駕的大功,他即便有錯那也屬於內部矛盾,可以調解,不一定非得流血。

二、 從秦代焚書坑儒算起,中國的文字獄事業剛剛起步,就為幾句玩笑話、風涼話處死朝廷重臣,皇帝受到的輿論壓力還是很大的。

三、 楊惲很有才幹,說不定以後還能用得著。

所以,對於這次戴長樂、楊惲互咬事件,漢宣帝各打五十大板:“都撤職,你們倆給我滾得遠遠的,哪涼塊兒哪待著去。”

楊惲,一個非常有發展前途的、排名靠前的高級候補幹部,就這麽被中央開除了。

他有個朋友,叫孫會宗,給他寫了封信,告訴他這時候應該怎麽做:“楊兄,你現在正處於非常時期,凡事得小心點兒。我進言兩個招兒: 一、 你把你媳婦兒和孩子全攆大街上撿破爛兒去,你自己則天天坐家裏哭,要做出窮困潦倒無路可走的樣子。陛下收拾你,那是要看效果的。結果一看,你根本不把陛下的懲罰當回事,活得比以前還滋潤,你讓陛下臉往哪擱? 二、 你每天哭完後,要充滿感情地給陛下寫檢討。記住,陛下永遠不會錯,如果陛下有錯,那麽一定是你弄錯。你隻要認錯態度夠誠懇,讓陛下消了氣,這事兒就完了。”

楊惲不聽,回信把孫會宗給罵了。這封信就是著名的《報孫會宗書》,它和司馬遷的《報任少卿書》一樣流傳千古,文中的核心意思就兩個字“不服”。

“孫兄,謝謝你的好意,可惜我已經不是官了。咱們走的路不同,你再拿官場上那套來要求我,就沒意思了。我現在就是一俗人,沒事的時候學學炒菜、學學釀酒,喝多了我就跳舞,跳夠了我就唱歌。不仰人鼻息,不看人臉色,我活得更自在。原本孫兄出生在西河郡,那裏曾出過不少潔身自好、誌氣高遠的賢人義士。可惜後來你轉到安定郡做官,而那邊的人野蠻而貪鄙。看了你的信,了解了你的想法,我突然很疑惑,難道後天的熏染力量這麽大麽?原來一個人的操守這麽容易就改易了!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你趕上了好時代,好好努力吧,不必多說了!”

楊惲給孫會宗的回信,表麵謙卑客氣,實則暗藏機鋒,拐彎抹角地罵了孫會宗一通,更聲明了自己的拒不妥協、絕不低頭。

他侄子也勸他:“二叔,陛下撤您的職,其實就為磨磨您的性子。您看西河太守不也犯過錯麽?就因為人家認罪態度好,最近又重新啟用了,而且還升了官兒,咱也得學學人家。”

楊惲以前對霍氏失望,現在對漢宣帝一樣失望,他可能是真不想玩了,他回答說:“這樣的朝廷,不值得我為他賣命。我有好幾個朋友,一心為國,最後怎麽樣?全被槍斃了。”

在被開除後的幾年裏,楊惲始終不肯夾起尾巴做狗,他做的是孔雀,天天開屏。皇帝和大臣們越希望他過得不好,他越不讓人家如意。據說,他還開了個講壇,整天給人講他外祖父的《史記》。《史記》是什麽書?是曆代官場揭秘,是“誣蔑”皇帝和高官們的大毒草 做得這麽過分,倔強的楊惲注定無路可走了。

終於,又有人在皇帝麵前告了他一狀,說他拒不悔過,在家聲色犬馬玩得很激動,都玩出日食來了。前不久出現日食這種大災異,和誰都沒關係,就是楊惲一個人玩出來的。連上天都看不下去了,陛下您還不動手麽?

這時的漢宣帝等了幾年,連封檢討書都沒等到,對楊惲徹底死心,下令嚴查。當看到《報孫會宗書》時,他斬釘截鐵地說:“殺。”對楊惲不是斬首,是腰斬,拿大鍘刀給人鍘成兩截後,半個小時可能都死不了,極度的痛苦。

既然摧毀不了你的精神,那就折磨你的肉體吧,你不害怕,至少絕大多數人是害怕的。

“不能為我所用,即是無用。”

對體製消極抵抗而非積極迎合,這就是楊惲的真實死因。

皇權政體,是楊惲們永遠也無法退出的江湖。他們想獨立於體製,他們想保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誌,他們想維護尊嚴,可以,去死吧。

活著,隻能按照我的套路出牌,這是你唯一的出路。


作者: 來源: 這篇關於司馬遷外孫為何會被漢宣帝以大逆不道罪腰斬?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5日,歸檔到目錄人文常識
相關的標簽:司馬遷 外孫 為何 會被 漢宣帝 大逆不道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