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飲食文化習俗

Jan05

這是一篇有關於重陽節飲食文化習俗的文章,希望它能對您有所啟發和幫助

  重陽飲菊花酒

  人生易老天難老,

  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

  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

  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

  寥廓江天萬裏霜。毛澤東《采桑子·重陽》

  菊花,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於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征。

  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五曾在重陽贈菊給鍾蹈,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穀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采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采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重陽節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我國釀製菊花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據《西京雜記》載稱“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晉代陶淵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製頹齡”之說。後來飲菊花酒逐漸成了民間的一種風俗習慣,尤其是在重陽時節,更要飲菊花酒。《荊楚歲時記》載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耳,飲菊花酒,令長壽。”

  到了明清時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種草藥,其效更佳。製作方法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枸杞諸藥。

  由於菊花酒能疏風除熱、養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指出,菊花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瘺癉、治百病”的功效。

  古時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的。九月九日這天,采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準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後一齊用來釀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傳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從醫學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有減肥、輕身、補肝氣、安腸胃、利血之妙。時逢佳節,清秋氣爽,菊花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除登高插茱萸外,親友們三五相邀,同飲菊酒,共賞黃花,確實別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詩人們,賞菊飲酒,吟詩唱酬,給後世留下不少佳句。

  由於菊花酒的緣故,重陽又成了祭祀酒業神的酒神節。如《山東民俗·重陽節》介紹,山東酒坊於重陽節祭缸神,神為杜康。在貴州仁懷縣茅台鎮,每年重陽,開始投料下藥釀酒,傳說是因九九重陽,陽氣旺盛才釀得出好酒。每當烤出初酒時,老板在貼“杜康先師之神位”的地方點香燭,擺供品祈禱釀酒順利(見《中國民俗采英錄》)。在湖南寧遠,每於九月九日“競造酒,日重陽酒”。這些風俗說明,重陽與酒的關係極深。

  農曆九月初九是傳統的重陽節。

  相傳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危害一方百姓。有個名叫恒景的青年,決心為民除魔,於是遍訪高山名士,終於拜了一位仙長為師,苦練降妖本領。這一天仙長對恒景說:你技藝已成,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來作怪,你這就回家去為民除害吧。初九早晨,恒景回到家鄉,照仙長的吩咐將鄉親們領到附近山上,並把仙長贈予的茱萸葉和菊花酒分給眾人。中午時分,瘟魔衝出汝河,被茱萸和菊花的香氣攝住,恒景手執降妖劍幾個回合就殺死了瘟魔。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習俗便年複一年地傳了下來。

  在《易經》中,九是陽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稱重陽。據史料記載,魏晉時期就有了重陽飲酒賞菊的習俗,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明代,更有了官民登高並且食重陽糕的風俗,不過民俗常因地區與時令的不同而具有多元性的意義。重陽節時有出遊登高、插茱萸、放風箏、賞菊、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習俗。

  古代中國以農立國,到了重陽前後,秋收完畢,歡慶豐收,家家戶戶要做些米糕、麵餅、豆子饃之類饋贈親朋好友。在重陽節的前兩天,人們紛紛用麵粉蒸糕,糕上插著彩色的小旗,點綴著石榴子、栗子黃、銀杏、鬆子仁等果實;或者做成獅子蠻王之狀,置於糕上,名為“獅蠻栗糕”,這都是南宋時期臨安(今杭州)的風習。這些栗糕,恰是“我輩合登高時攜帶的佳點。”北方的重陽糕,以發麵花果蒸糕最為著名(又名發糕)。發麵蒸糕是將麵粉發酵後扣入小碗中,每小碗底放上各種花果,如紅棗、果仁、蜜餞、紅絲、綠絲等,上籠蒸熟後將麵糕倒出,正好各種花果均在麵糕上麵,並呈饅頭狀。發麵的重陽糕,鬆甜軟糯,十分味美。

  在我國有些地方至今還留存著這樣的風俗:到了重陽時節,已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送重陽糕,一般是兩個大的,九個小的,取其“二九”相逢之意。北方農村流傳的“中秋剛過了,又為重陽忙,巧巧花花糕,隻為女想娘”的民謠,正是反映了這個風俗民情。

  民間將九月也叫“菊月”或“菊節”。故賞菊是重陽不可少的活動。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我國釀製菊花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據《西京雜記》載:“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以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之,故謂菊花酒。”詩人們對菊花酒情有獨鍾,頗有讚譽。晉代陶淵明有詩曰:“往燕無遺影,來雁有餘聲。酒能祛百病,菊解製頹齡。”《荊楚歲時記》亦載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茸,飲菊花酒,可使人長壽。”

  吃糍耙,是我國西南地區重陽佳節的又一食俗。糍耙分為軟甜、硬鹹兩種。其做法是將洗淨的糯米下到開水鍋裏,一沸即撈,上籠蒸熟,再放臼裏搗爛,揉搓成團即可。食用時,把芝麻炒熟,搗成細末,把糍耙團搓成條,揪成小塊,拌上芝麻、白糖等。其味香甜適口,稱為“軟糍耙”(溫食最佳)。硬糍耙又稱“油糍耙”,做法是糯米蒸熟後不搗爛,放在案上搓成團,擀開後放些食鹽和花椒粉做成“餡芯”,再卷條切片,再入油鍋中炸製,成色金黃美觀,鹹麻香脆,回味無窮。

  吃柿子,也是重陽節一大食俗,在我國民間還有一種傳說。據《奇園奇所奇》中介紹:有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城私訪,這一天正值重陽節。他已經一天未食,感到饑餓口渴,當行至剩柴村時,隻見家家牆倒樹凋,均為兵火所燒,朱元璋暗自悲歎,舉目環視,唯有東北隅有一樹柿子正熟,遂采摘食之,約食了10枚便飽腹,又惆悵久之而去。乙未夏,太祖攻采石(今安徽馬鞍山市采石磯),取太平(今安徽太平縣),道經於此,柿樹猶存,便將以前微服私訪在此食柿的事告於侍臣,並下旨:“封柿為淩霜侯,令天下人在重陽節均食柿子,以示紀念。“

  重陽佳節正值九月,秋菊飄香,螃蟹膏黃美味,肉質細嫩,正是食蟹的大好季節。古人有詩雲:“不到廬山辜負目,不食螃蟹辜負腹。”宋代詩人梅堯臣有詩讚蟹: “樽前已奪螃蟹味,當日蓴羹枉對人。”所以時至今日,陽澄湖的清蒸大閘蟹聞名中外,在港澳台各家大餐館裏,均被列為九月時令佳肴,極享盛譽。難怪著名學者章太炎和其夫人曾卜居吳中,啖蟹之餘,夫人湯國梨女士曾吟詩曰:”不是陽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蘇州。”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啖蟹、品蟹、畫蟹,為後人留下許多軼聞雅事,為人們啖蟹平添幾分韻味。

  古代文人墨客極愛菊花,往往以秋菊比喻清高、亮節之風,如詩人陶淵明有詩雲“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開;客人知我意,重陽一同來。”詩中不僅表露了詩人自命清高的風範,還洋溢了濃厚的生活趣味。在九月秋菊盛開之時,文人騷客都喜歡借花聚會、飲酒、食蟹、賞菊、賦詩的活動,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大自然的向往。

  今天的重陽節又有了新的含義。1989年,我國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取九乃大數,寓意健康長壽,將傳統與現代結合,賦於重陽節敬老愛老的新內容。作為傳統佳節,古往今來,人們也都在這一天,開展敬老祝壽和登高望遠的活動。


作者: 來源: 這篇關於重陽節飲食文化習俗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5日,歸檔到目錄人文常識
相關的標簽:重陽節 飲食文化 習俗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