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之芒種節氣的習俗

Jan05

這是一篇有關於二十四節氣之芒種節氣的習俗的文章,希望它能對您有所啟發和幫助

  芒種習俗

今年6月5日為芒種。芒種,是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75°時為芒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晚穀、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故又稱“芒種”。春爭日,夏爭時,“爭時”即指這個時節的收種農忙。人們常說“三夏”大忙季節,即指忙於夏收、夏種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在八卦中,此時為天風媚卦,卦象中上麵五個陽爻,下麵一個陰爻。說明此時至極的陽氣已經到了盡頭,開始有陰氣出現。芒種三候為:“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也就是說在這一節氣中,螳螂在去年深秋產的卵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生出小螳螂。接著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並且感陰而鳴。與此相反,而能夠學習其它鳥嗚叫的反舌鳥,卻因感應到了陰氣的出現而停止了鳴叫。由此可見,在我國傳統的哲學理論中,認為世間萬物都是久盛必衰,衰久必盛的。在天氣炎熱的時候,卻也正是陰氣初生的時候,這不能不說中國古代樸素哲學的博大精深。

芒種前後我國中部的長江中、下遊地區,雨量增多,氣溫升高,空氣非常潮濕,天氣異常悶熱,各種器具和衣物容易發黴,一般人稱這段時間為黴雨季節。又因為此時正是梅子黃熟之時,所以也稱之為梅雨天或黃梅雨。梅雨季節要持續約一個月左右,梅雨的多少,對禾穀的豐收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梅雨很受老百姓的重視。進入梅雨的日子叫“入梅”,梅雨結束的日子叫“出梅”,具體日期因所處地理位置的不同而略有偏差。如果以太陽黃經80度位置來算,入梅的時間應該是公曆6月12日左右,經過一個月,在7月11日為出梅日。而我國民間一般認為天幹中的“壬”為天河之水,所以將芒種後的第一個“壬”日立為人梅的日子,將夏至後的第一個“庚”日立為出梅的日子。時間大概隻有半個多月。梅雨在詩人的筆下則有不同的吟詠,如“黃梅時節家家雨”“陰情不定是黃梅”。可見這所謂的梅雨季節,套句現代氣象用語為: “晴時多雲偶陣雨”。

由於此時的天氣越來越熱,蚊蟲孳生,容易傳染疾病,所以五月又稱“百毒之月”。古代門楣懸艾草,是為了驅趕蚊蟲。又因為此節氣正逢端午節前後,家家戶戶在門楣懸掛菖蒲辟邪驅毒,所以古稱五月為“蒲月”。而此節氣中的習俗,便大多與端午節慶混為一體。俗諺說:“未呷端五粽,破裘不敢送。”意思是說端午節後,才真正人夏天。

農諺說:“芒種逢雷美亦然,端陽有雨是豐年。”是說芒種與端五日下雨對糧食的豐收很有利。這個時節也是各種夏天的蔬菜、水果正式上市的時候,例如大家最喜歡的西瓜、荔枝、芒果、菠蘿等都是當令水果。尤其是西瓜,更是被大家奉為夏天的極品水果,不僅可以做成各種冰品,又可以清涼退火。

俗語說“芒種蝶仔討無食”,即是說,由於芒種是在農曆五月,而這個時期已經過了花開時期,所以蝴蝶已經沒有花粉可采了。所以《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中寫道:“尚古風俗:凡交芒種節的這日,都要設擺各色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眾花皆卸,花神退位,須要餞行。然閨中更興這件風俗,所以大觀園中之人都早起來了。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迭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線係了。每一顆樹上,每一枝花上,都係了這些物事。滿園裏繡帶飄飄,花枝招展,更兼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讓,燕妒鶯慚,一時也道不盡。”由此看來,芒種日祭餞花神的風俗卻也不無道理。

芒種時節有煮梅的食俗,這一食俗在夏朝便已經有了。正月開花的梅樹在此時已經結出梅子。由於梅子味道酸澀,很難直接入口,所以需要加工後才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煮梅的方法有很多種,簡單的一種是用糖與梅子一同煮或用糖與曬幹的青梅混拌均勻使梅汁浸出,也有用鹽與梅子一同煮或用鹽與曬幹的青梅混拌均勻使梅汁浸出,比較考究的還要在裏麵加人紫蘇。我國北方產的烏梅很有名氣,將其與甘草、山楂、冰糖一同煮,便製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湯。如果在裏麵加入桂花鹵然後冰鎮後再飲,則味道更佳。現在有很多加工的梅幹蜜餞,如話梅、奶梅及甘草梅等,都很受人們的歡迎。四千多年來,梅子一直是人們夏季裏重要的一種果品。
 


作者: 來源: 這篇關於二十四節氣之芒種節氣的習俗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5日,歸檔到目錄人文常識
相關的標簽:二十四節氣 芒種 節氣 習俗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