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最舒服的交往狀態

Jun13

人皆有與人分享的需要

每個人應該都有這種體會:快樂的時候,如果沒有人共享,就會感到一種欠缺。

獨自享用一頓美食,不管這頓美食多麽豐盛,都會覺得有點淒涼和乏味。但是如果身邊還有親朋好友,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同樣,你看到了一種極美的景色,隻有你一個人看到,而且還不能告訴別人,這獨特的經曆不但不能使你滿足,甚至會變成煎熬。

不止一位前輩指出,一個人無論看到怎樣的奇觀,如果沒有機會向別人講述,他就絕對不會感到快樂。

人終究是離不開同類的。無人可分享的快樂絕非真正的快樂,而一個無人分擔的痛苦是最最可怕的痛苦。

所謂分享和分擔,未必要有人在場,但至少要有人知道。
 

永遠沒有人知道,絕對意義上的孤獨,久而久之這種痛苦會成為絕望,而快樂——同樣也會變成一種絕望!

最舒服的交往狀態

所有的交往都有不可跨越的界限。

這種界限不清晰,但又是確定的。一切麻煩和衝突都是因為無意中想突破這個界限。

但是,如果這個界限清晰可辨並並嚴格遵守的話,那交往的魅力就全部喪失了,從此情感退場,理智維持著秩序。

在兩人的交往中,一定有一個適合於雙方契合程度的理想距離,超過這個距離,就會引起排斥。這一點,愛情和友情同樣適用。

也許,兩個人的外在距離要稍稍大於他們的內在距離,才能使他們之間情感上的吸引力達到最佳效果。形式應當稍稍落後於內容。

交往的原則:互相尊重,親疏隨緣

對於人際關係,我總結出了一個最合乎我的性情的原則,就是互相尊重,親疏隨緣。

我相信,一切真正的感情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並非刻意求得。再好的朋友也應該保持適當的距離,太熱鬧的友誼往往是空洞無物的。

使一種交往具有價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價值。

高質量的友誼總是發生在兩個優秀的獨立人格之間,它的實質是雙方對彼此由衷地欣賞和尊敬。

 

因此,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有價值,配得上做一個高質量的朋友,也能擁有一些高質量的朋友。

朋友之間,最重要的是尊重

朋友向你吐露了隱私,要保守秘密,不能向外傳播。可能你的朋友還向別人吐露過這個隱私,但你仍要當作隻有你一人知道一樣,不能讓秘密由你傳播出去。

在朋友最需要你的時候,你一定要出現。但是,這不能成為理由,讓你認為自己擁有隨時在他麵前出現的權利。即使對你最好的朋友,你也沒有這個權利。

當朋友處在大喜大悲之中時,要懂得靜默,不去打擾他,這也是一種尊重和教養。

與人相處,如果你感到格外的輕鬆,在輕鬆中又感到真實的教益,我敢斷定你一定遇到了你的同類,哪怕你們從事著截然不同的職業。

哲學家、詩人、音樂家、畫家都有自己的行話。有時候,不同的行話說著同一個意思。有時候,同一種行話說著不同的意思。

隔行如隔山,但沒有翻越不了的山頭,靈魂之間的鴻溝卻是無法逾越的。

我們對同行說行話,對朋友吐心聲。

人與人之間最深刻的區分不在職業,而在心靈。

朋友是那少數幾件舍不得換掉的舊衣服

有人說過:“朋友如同衣服,會穿舊的,需要時時更新。”

 

我的看法不同:朋友恰好是那少數幾件舍不得換掉的舊衣服。新衣服當然不妨穿一穿,但是,能不能成為朋友,不到穿舊之時是不知道的。

頻繁更換朋友的人,其實沒有真朋友。

友誼是寬容的。正因如此,朋友一旦反目,就往往不可挽回,因為反目就表明他們的分歧一定十分嚴重,到了無法寬容的地步。

隻有好朋友之間才會絕交,之前的交往愈深,現在裂痕就愈難以修複,而維持一種泛泛之交又顯得太不自然。

至於本來隻是泛泛之交的人,交與不交本屬兩可,也就談不上絕交了。

外傾性格的人容易得到很多朋友,但真朋友總是很少的。內傾者孤獨,一旦獲得朋友,往往是真的。

-作者-

周國平,中國當代著名學者、作家、哲學研究者,是中國研究哲學家尼采的著名學者之一。代表作有《人與永恒》《周國平人生哲思錄》《守望的距離》等

這篇關於人與人最舒服的交往狀態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6月13日,歸檔到目錄為人處世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