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想太多,最先拖垮自己

May22

1

總想些有的沒的

最先拖垮你自己

結合昨天發生的幾件小事,我深深覺得,想太多會毀了一個人。

在上班路上,我聽了個音頻節目,主持人說有個姑娘覺得上班特別難熬,以前經常鼓勵她的那位女上司,如今對她不鹹不淡,麵無表情。

她忐忑地從工作業績排查到職場禮儀,把回憶的每一幀放慢,想自己到底什麽地方讓上司失望,擔心自己會不會被上司炒掉,想到失眠焦慮得快要瘋了。

事後得知女上司隻是臉上打了肉毒素,她終於心裏舒了一口氣。

想太多,毀了她的自信和健康。

中午吃飯時,同事們聊到泡腳的話題,有個同事說,天冷時在泡腳水裏放點花椒和辣椒,泡完特別舒服。

然後一個男同事就開始思維發散了,說泡腳時再加點大料蔥蒜,這樣的泡腳水色香味俱全,可以作為湯底來煮麵。

他描摹出栩栩如生充滿細節的畫麵後,把自己惡心得胃口全無。

想太多,毀了他的食欲和心情。

我們通常說想太多的時候,不是指基於客觀的思考,而是主觀上瞎想一些消極負麵、有的沒的。

總在瞎想=浪費時間+拖垮情緒+思慮傷身+患得患失+關係失衡+黑化別人+鑽牛角尖……

這些瞎想,絕大多數都不會真正發生,但我們捕風捉影地想太多,仿佛讓自己把這些不好的事情統統經曆了一遍。

做人如果瞎想太多,會從方方麵麵消耗自己。

2

你的問題就在於

想太多而做太少

我前段時間收到一條私信。

有個大三的男生,看著比自己大一屆的學長學姐們找工作很不容易,他開始慌了,沒過六級,沒有入黨,沒有一技之長,沒有未來方向,不知道自己將來想做什麽,能做什麽。

這個男生覺得“未來可見度低”的這種困惑,我當年比他嚴重得多,瞎想擔心到失眠了一整個學期。

把我“自拔”出來的方式,是去真聽真看真感受。

當時我一不想直接考研,二喜歡所學專業但又不想以此為職業,想立足自身情況,去找合適的就業路。

那時,我對外貿感興趣,除了學英語和考證書之外,就去義烏找實習工作,短短一兩個月,讓我在麵試實操、新人培訓、商務禮儀、外貿事務等方麵都長了見識。

有了這個經驗打底,我好像知道畢業後的第一步該怎麽走了。

你可能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麽,但你現在得做點什麽,找到方向當然很好,沒有找到的話,至少讓你排除一個錯誤選項。

之前在看哈維·艾克的《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這本書時,裏麵有個拿走廊打比方的說法,我覺得很妙。

“如果你真想了解一個行業就去做,不必第一天就萬事俱備,先踏上走廊,很多機會之門打開,在走廊上看著不同的門進進出出的人們和工作,你會發現一個適合自己的切入點。”

想太多,不會讓我們接近真相,隻會讓我們裹足不前,耽誤我們去經曆去感受的進度。

其實當你去麵對,去經曆,去感受,你會發現事情比你瞎想的輕鬆多了。

3

越瞎想生活越難熬

去做有建設性的事

通過一件事,我更佩服我的寫作搭檔“慶哥”。

她懷孕四個月時,去做三維排畸,醫生說寶寶心髒不太好。她跟我說,得知消息後,內心絕望無助極了。

她預約了羊水穿刺,得排幾天的隊,檢查結果要熬一個月才知道。

那段時間我知道她過得特別艱難。我很擔心她,每天想方設法地鼓勵她、安慰她,但事實證明我多慮了。

我總勸她別太累,她說瞎想得越多時,往往就過得越差,她需要做些事情轉移注意力,就去上班、去寫文章。

一個月後她高興地告訴我,檢查結果正常,幸虧當時找事情做,避免想太多。

很多時候,哀莫大過於想太多,讓心好死不死。找點事兒做吧。

晚上想心事想得睡不著,沒事起來背背單詞也好,再不行做做家務也是好的。

白天與其瞎想,不如把碎片化信息整理整合,或去運動,清空腦子裏的閃存。

經常有女讀者問我,怎麽避免玻璃心。

從她們的描述來看,人越閑的慌越愛想太多,而且永遠在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腦洞大開,自我戕害。

跟人打招呼,對方沒反應,你把可能得罪對方的細節從頭到尾確認好幾遍,然而可能他隻是近視眼;

你去同學寢室小坐,臨走前用餘光看到同學在擦你剛坐過的椅子,然而可能你的同學隻是有潔癖。

你如果總是想別人怎麽想,那麽你就把生活活成了一個垃圾桶,別人丟什麽你都得接著。

在我看來,如果把瞎想置換成有建設性的思考和行動,那你就會覺得你和世界都好多了。

我剛從深圳來大連工作時,生活節奏和工作強度降低,我無聊到翻配偶手機的地步;後來開始寫文章,大把剩餘時間被我用來琢磨遣詞造句和文章結構,於是日子有趣多了。

瞎想,是一種很厲害的溶劑,它能溶解你的容顏、健康、事業、愛情和心情。

把時間花在該花的事情上麵,別每天矯情地想七想八,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玻璃心。

畢竟,留給我們努力的時間並不多。

作者:梁爽,理性天蠍女,治拎不清、玻璃心,擰巴症,點燃你挑剔的心。

這篇關於瞎想太多,最先拖垮自己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5月22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