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怕輸,越活得辛苦

Feb21
01

有個讀者妹妹說,她麵臨著一個兩難的抉擇。

 

她目前在一家公司實習已有七個月,原本是準備畢業以後繼續讀書,再去考研究生的,但實習單位的領導對她的表現很滿意,準備等她畢業以後就正式留用。

 

去考研吧,她覺得讀了出來也是工作,跟現在的工作性質與薪資待遇,不會有什麽不同,說不準還不如現在。

 

正式在單位留用吧,她又覺得現在找工作都是被別人選擇,不是自己主動選擇別人,想著讀研出來學曆高點,沒準以後的路還能更寬。

 

她迷茫了,兩邊搖擺著,不知道該如何抉擇。

 

其實,從她言語裏,我聽得出來她對知識的渴求,但我們聊了很久,她也始終下不了決心。

 

聽著她的傾訴,我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個小故事:

 

有人問農夫:“種麥子了嗎?”農夫:“沒,我擔心天不下雨。”

 

那人又問:“那你種棉花沒?”農夫:“沒,我擔心蟲子吃了棉花。”

 

那人再問:“那你種了什麽?”農夫:“什麽也沒種,我要確保安全。”

 

讀者妹妹與農夫有著一種共同的心態:怕輸。

 

目前的選擇就好像是一把灑向未來的賭注,如果考研出來找不到稱心如意的工作,是輸;如果留任以後沒有更好的上升途徑,也是輸。

 

怕輸,所以感覺怎麽做都會給自己的人生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

 

人有趨吉避凶的本能,當我們預感到前方有危機的時候,會本能地往後退一步,將風險控製在可視範圍之內。

 

當我們怕輸的時候,不行動是最安全的選擇,卻也是對人生最無意義的選擇。

 

 

02

越是怕輸,越是會活得辛苦,因為改變命運的機會,往往就是在害怕失敗的恐懼中消失的。

 

我有一個朋友,大學畢業後至少換了六個行業,每個行業都做得不長久。她並不是不勤奮,相反,她每入一個行業都非常認真,但是她太計較得失,如果短時間內的勤奮看不到回報,她就感覺自己入錯了行,要重新選起點。

 

她常感歎自己懷才不遇:畢業十年,她依然奮鬥在基層。其實她對好幾個領域都懂點皮毛,隻是都不精不專。

 

前不久,她嚐試著自己創業,做點五金貿易的小生意。有一次幫一個包包廠開發了一款裝飾扣,客人很喜歡,說有可能會下單。

 

然而,生產初胚的五金模具廠因為廠址搬遷準備將這款模具售出,建議她買下來,她一口拒絕了。因為客人說可能會下單,也就意味著也有可能不下單,她不想承擔這個風險。

 

後來模具被她的對手買過去了,當然訂單也被對手接下了,朋友很是懊惱,感歎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

 

朋友就是典型的怕輸心態,生怕自己付出的努力會白費。

 

如果將人生比作戰場,那麽我們大多數時候都是麵臨著沒有把握的戰爭,如果怕輸,就隻能習慣當生活的逃兵,永遠沒有勝利的機會。

 

沒有人天生就有掌握命運的能力,經曆過足夠多的成功與失敗,才能做到有所為或有所不為。人生路上,該碰的壁,該吃的虧,該冒的險,少經曆一點,生活賦予我們的智慧就會少一點。

 

 

03

得失心太重,不是一件好事。

 

我們在某一種生活模式裏待久了,會拒絕嚐試新的挑戰。因為人生的每一步選擇都會有風險,基於對未知的恐懼,我們會認為夢想的生活固然誘人,但現實的穩定卻更安全。

 

於是,寧願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重複某一種生活,也不敢輕易跳出舒適區。

 

三年前,我認識的一個做鞋子的老師傅說要轉行創業,進入他從未涉足過的家具行業。我有點替他替他惋惜,積累十幾年的製鞋技術,就這樣浪費了嗎?

 

他說:當我覺得生活安穩得沒有什麽上升空間的時候,我就想為自己找出路。看不到的未來的確讓我擔憂,卻還至於讓我害怕,大不了輸了從頭再來,回來做鞋子,手藝也還在。可萬一成功了呢,是不是人生又有另外一種可能?

 

是的,未來既有風險,也會有機遇。守著現世的安穩,就會錯過未來無數的可能。

 

老師傅並沒有倒回來繼續做鞋子。經曆了創業初期的艱難,他慢慢在一個全新的領域摸出了點門道,事業已漸入佳境。

 

美國作家奧裏森曾說:

當我們相信某件事不可能做到的時候,大腦就會為我們找出種種做不到的理由。當我們真正相信某件事確實可以做到時,大腦就會幫我們找出解決的各種方法。

 

有時候,事情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麽難。我們怕輸,就是在給自己設限。隻有拋開雜念,全力以赴,我們才會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裏。

 

羅斯福的演講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話:我們唯一值得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輸不可怕,可怕的是怕輸的心態,它讓我們對未來望而卻步。如果一直瞻前顧後,隻能換來一事無成。

 

作者:二次元貓小姐

這篇關於越怕輸,越活得辛苦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21日,歸檔到目錄人生哲理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