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長大後,時間就變快了?

Feb20

2017所剩不多,是不是覺得這一年過得太快了?光陰虛度,日月蹉跎又一年。英國作家克勞迪婭·哈蒙德卻說:“如果你認為生活中時間過得很快,說明你的生活很充實,不會感到空虛,更可能感到幸福。無聊、焦慮以及不開心都會讓時間變慢。”

覺得時間過得越來越快,還有可能是因為你成熟了、生活穩定了。哈蒙德在《錯覺在或不在,時間都在》一書中說:“隨著年齡增長,感覺時間過得越來越快,因為我們習慣於把一定數量的記憶對應一定長度的時間,成年後突出事件發生的次數更少了,生活越來越穩定,搬家與換工作的頻率越來越低,讓沒有變化的年份合並在了一起……進入中年後,幾個月和幾年時間的快速流逝讓人震驚,時間的標記不停地提醒我們一年又一年的過去。最令人震驚的是,上班的同事中出現了‘90後’,他們不是應該還在上學嗎?”

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心境下,我們對時間長度的感知是不一樣的。普魯斯特說:“我們每天所支配的時間具有彈性,我們所體驗的熱情使它膨脹,我們所引起的熱情使它收縮,而習慣將它填滿。”

我們在回憶過去時,往往想到的是15至25歲時發生的事情,這個現象被稱為“懷舊性記憶上漲”。“我們甚至可能記住更多在20歲左右看過的電影裏的場景和讀過的書中的內容。青春在我們的記憶中如此清晰,是因為在這段時期我們比30多歲或40多歲時有更多新鮮的人生體驗。許多第一次發生在這時:第一次性體驗,第一次戀愛,第一份工作,第一次離開父母旅行。新鮮感對回憶有極強的影響。另外,記憶與身份存在緊密的關聯。很多人在青春期末端開始思考我是誰、我要成為什麽樣的人等問題。”

哈德德還是BBC心理節目的主持人,她說,許多電視節目製作人會利用人們的懷舊心理,製作一些能喚起人們對青少年時代鄉愁的節目,吸引人們觀看。“我們認為鄉愁是一種溫暖、積極的感受,也包含了失落,包含著苦樂參半的因素。起初鄉愁被當作一種精神病,到了20世紀末,人們對鄉愁的認識發生了逆轉,鄉愁變成了溫暖、柔軟的感受。”

想要把時間放慢,就要想辦法把它填滿。在日常生活中,創造的記憶越多,時間也會感覺過得更慢。平時,例行事務不可避免,要盡可能給生活增添一些多樣性。“如果你能過上一種當前充滿新鮮感與娛樂性的生活,那麽在回顧時這些年月就會顯得很長。如果每個周末都做點不同的事情,你可以在一個月內形成很多新的記憶,這樣每周都過得很快的感覺就會減弱。用不同的活動填充周末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如果周末待在家裏看看報紙,整理房間,看看電視,這很難在腦海中產生什麽新的記憶,過不了多久,這個周末就被淹沒在大量普通周末的海洋中找不到蹤跡。

 

盡管科技的進步提高了人們的工作效率,但很多人仍然覺得每天的時間不夠用。“汽車的發明並沒有減少我們在路上的時間,因為我們會進行更遠的旅行;社交網絡並沒有減少我們與朋友相處的時間,相反我們聯係朋友更多更頻繁。數碼編輯讓剪輯工作變得更快,卻也讓我們更加挑剔,結果編輯一期節目需要的時間是一樣的。”

人處於匆忙狀態下的時間長度會比年齡更使人產生時間流逝越來越快的感覺。

多人都說自己很忙、沒空,這也許並不是因為人們沒有空閑時間,而是因為人們低估了自己擁有的空閑時間的數量。類似的情況是,研究者發現,那些認為自己患有失眠症的人實際睡眠時間比自己認為的稍長,大多數人都很大程度上低估了自己的自由時間。在一項研究中,人們估測自己一周隻有20小時空閑時間,但他們的日記卻表明他們的空閑時間達到了40個小時,一周40小時以為著你甚至可以做第二份工作了。

 

每個人的時間觀念也有差異。心理學家津巴多把人的時間觀念分為六類:消極的過去時間觀、積極的過去時間觀、宿命主義的現在時間觀、享樂主義的現在時間觀、未來時間觀以及超未來時間觀。持有享樂主義現在時間觀的人更善於活在當下,更有可能賭博、更喜歡喝酒,在路上更加冒險。持有未來時間觀的人(為了得到更多錢,願意付出更多等待)在考試中成績更好,也更注意保護牙齒。

消極的過去時間觀聽上去不太好,但津巴多認為持有這種時間觀是好事,隻要不過分緬懷過去失去的事物。過度的未來傾向可能使人成為工作狂,缺乏社會交際和集體意識。比如達爾文,他在29歲結婚前曾經列出一長串結婚的好處與壞處的清單,認為不結婚的好處是可以想去哪兒就去哪兒,能夠跟聰明的男性在俱樂部交談,不用去探望親戚,壞處是老了沒人照顧、沒有子女。

這篇關於為什麽長大後,時間就變快了?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20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