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對你的好,當作理所當然

Feb20
生活中我們會把別人對我們的愛,當做理所方然。

  因為習慣了別人的好,就把這份好視作理所當然,他們不再懂得感激你,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你義務為別人服務,有時候做得不好還要被責怪。

  其實,我們都忘了,誰對誰好本來就不是義務性的存在。

  不要在習慣了得到之後,便忘記了感恩。

  我們最大的錯誤就是把最差的脾氣和最糟糕的一麵都給了最親近和最愛的人,卻把耐心和寬容給了陌生人。

  因為素不相識,因為陌生人沒有責任需要對你好,當我們接受了陌生人的善意,接受了覺得本來沒有設定為必須的東西,便極為容易感動。

  而生命中那些習以為常的好,比如父母的用心,比如愛人的陪伴,比如朋友的理解,因為在長期的接受當中,我們習慣了他們不斷輸出的愛,便在潛意識裏將此認定為理所當然。

  在外麵和風細雨,在家裏大發雷霆;在外麵舌吐蓮花,在家裏粗口橫飛。

  楊瀾曾經問過周國平:

  為什麽我們都把好脾氣留給外人,卻把壞脾氣留給最愛的人?

  連這位一向儒雅的哲學家也說:這個錯誤,我也常常犯。

  平常在外麵要裝作彬彬有禮,不這樣做容易吃不了兜著走。而回到家裏,家人成為宣泄的渠道太方便了,不用擔責不必避諱,很少副作用。

  《弟子規》裏說的“兄道友,弟道恭”,放到古代現代都難做。哪一家的兄弟姐妹,沒有在小時候打過架扯過頭發,乃至互相在背後捅過刀子。

  連孔子都說“色難”,意思是對家人和顏悅色是很難做到的。習慣了互相不謙讓,長大了自然也沒有客氣的道理。

  有時在外受氣是暫時的,挑剔所愛之人是因為心底的糾結。

  李安電影《飲食男女》描寫了父親老朱和三個女兒的關係,其中與二女兒的矛盾尤為緊張。

  有一個鏡頭是女兒趴在桌上睡覺,晨跑回來的父親拍醒女兒說:跟你說過多少次,趴在桌上睡對你不好。

  睡眼惺忪的女兒馬上反駁:醫生說跑步對你膝蓋不好,那你還跑?

  兩父女的關係就在這樣的一來二往中慢慢磨蝕。女兒經常給父親臉色看,是因為父親不準她學廚。近乎抬杠地,女兒也經常挑剔父親味覺失調,廚藝退步。

  對最親的人總是給不了好臉色,多半是對方給自己的束縛或壓力太大,或許是自己對對方的希望落空。

  中國的家庭關係經常如此。心底有疙瘩,不容易說出口。日積月累,心結也隻能越打越重。

  周國平說:

  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是種教養。

  史鐵生雙腿癱瘓之後,脾氣變得喜怒無常,經常對母親發脾氣,倔強地對抗。母親即使身患肝病,口吐鮮血,心裏口裏記掛著的還是自己的兒子。

  後來母親死了,史鐵生才突然醒悟:我真是多麽希望我的母親還活著。

  “這倔強隻留給我痛悔,絲毫也沒有驕傲。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

  如果我們淪落到要讓家人難堪來獲得滿足,那麽我們就是一個大寫的弱者了。

  有句話說:你永遠隻能傷害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

  這是個多少有點悲涼的真理。可是這句話又反過來鞭策著我們:別把別人對你的好,當做理所當然。對於這些人,要懂得如何去愛。 這篇關於別把對你的好,當作理所當然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20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