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

Feb20
作者:風墟

  Part.One

  有一位求助者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

  “風墟老師,我很糾結,不知道該如何選擇人生的方向。

  我是要從很現實的角度去考慮,仔細考量自己的能力和資本,精打細算,努力上進的生活,找個條件合適的人,做房奴孩奴,為下一代而努力;

  還是隻和自己愛的人,在一個沒有壓力的小城市,過著平淡的、沒有追求的生活?

  人生的高度,寬度,廣度,該如何抉擇?

  就是拚盡全力提升了階層,後代也不一定能夠跟自己一樣升上去。況且升了又有什麽用?被摧毀是輕而易舉的。

  人生的努力也不能隻是為了下一代吧?那活著的目標是什麽?

  見識的越多,就越是發現,很多事情都不是絕對的。

  孩子不一定要生,丁克也行。婚不一定要結,單身一輩子也沒關係。工作不一定要做,全職主婦也可。也可以沒有積蓄,隻是做個背包客。

  人生究竟該以什麽為準則呢?”

  Part.Two

  年輕的人通常都有兩種很典型的“幼稚思維”:

  對這個世界抱有很多「理所當然」、「先入為主」的看法。

  對世界的認識非常的「狹隘」與「絕對化」,看待問題時,總是非黑即白,非彼即此。而無法看到問題的多樣性與複雜性。

  絕大多數人在剛踏入社會沒多久的時候,可能都會逐漸的產生一種和這位求助者一樣的感覺:“原來很多事情都不是絕對的啊!”

  這種感覺本身其實是一種成長的標誌。

  當我們生活在自己的家中,生活在學校裏的時候,這兩者實質上都是一種相對更為安全,人際結構更為簡單,團體規則更為明確,並且環境中的成員對規則的接受與執行度很高的一種生存環境。

  所以在這種環境之中,我們所接受的價值觀,信念,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等等,相對都比較的單一。

  再加上家長和我們的教育本身有意識的引導,通常都會給我們灌輸一些很簡單的、單純的、善良的價值傾向。

  而對社會中的那些複雜的、醜陋的、多元的部分往往加以批判,或者是隱瞞。

  所以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事實:

  世界本身是複雜的、多元的,但年輕人對這個社會的認識卻是僵化的、單一的、片麵的。

  所以有很多年輕人在踏入社會後,在看到一些他曾經沒有接觸過的事情的時候,通常會感覺自己的三觀被震碎了。

  但本質上,你的三觀被震碎,你對這個世界失望了,你認為這個世界不夠美好,這沒有一絲一毫的是這個世界的錯。

  錯的隻是你的三觀從一開始就太過狹隘,錯的隻是你一開始就沒看到這個世界的全部。

  僅此而已。

  Part.Three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

  “人生究竟該以什麽為準則呢?”這句話背後就有一個理所當然的潛台詞,即——

  人生應該有一個準則。

  “怎樣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這句話的背後也存在著一個先入為主的潛台詞,即——

  有一個「正確」的人生選擇存在。

  但是隨著你的成長,隨著你的深入思考,隨著你對於生活的理解越來越深,你會發現這個問題好像找不到一個明確的答案。

  然後,當你的這種希望落空了之後,你產生了一種「失望」。

  就像你爸爸告訴你帶你去吃的這家的冰淇淋有多麽的美味,但你去了之後卻發現,這家的冰淇淋充滿了各種亂七八糟的味道和原料,於是你非常的失望——原本很高的期望落空後必然會跌入更低的失望。

  但是,對一份冰淇淋失望,你可以選擇丟下它;

  可如果是對你自己的人生失望的話,你無法選擇丟下。

  你也無法遠離,你更沒辦法去重新買一個更好的。

  當然,對你的人生產生了一種失望和迷茫這本身並不是你的錯,這個原因是由那些令你對社會和人生產生過度美好的期待的因素所導致的。

  但是這也不是說,我們在鼓勵你去怨恨社會,去怨恨父母給你畫了一個大餅。

  重要的是,現在我們已經處於了這樣一個事實之下。

  我們的期待已落空,我們的幻想已經被打碎,但是接下來你自己的生活,你要選擇以何種方式繼續?

  我在之前的很多篇文章裏強調過,人隻能為自己負責。

  你可以選擇不斷地怨恨過去,你也可以選擇在失望中消沉下去。

  但這個時候的你必須意識到,也必須承認:現在的你的生活中的不快樂,你的無意義感,你的空虛,這些都不是你的過去所造就的,也不是社會或者別人對你的虧欠。

  作為一個有獨立自主生存「能力」(除了先天殘疾之外,我們基本可以認定,任何一個成年人都具備這種“能力”。你很敏感,很內向,很膽小而無法在社會上立足,這不是說你不具備獨立自主生存的能力,而隻是你自己放棄或者是選擇不使用自己的這種能力)的人,你需要意識到,你現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的,醜陋的,這些都是你自己的責任。

  你的父母逼迫你上了一個你不喜歡的大學,男生都喜歡瘦瘦的女生所以你減肥很辛苦,公司很坑爹很不公平,這些的確都是令你不開心的客觀原因。

  但是,在這些所有的問題之前都有一個『你自己的選擇』,是你自己選擇接受父母的逼迫,是你自己選擇去迎合男生的審美,是你自己選擇了進入這家坑爹的公司。

  你會說,如果不接受父母的意見就會和他們吵架,會令他們傷心;

  不變瘦變美就得不到男生的欣賞;

  離開這家公司的話可能會麵臨失業的風險;

  沒有錯,這首先是說明了,一個人想在社會上「做自己」必然是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的。

  你正是因為不願意付出這些代價,所以才選擇了這種讓自己不開心的生活。

  所以重點在於,這種不開心,是你自己主動選擇的。

  是你自己兩害相權取其輕,自己選擇了這個在你自己看來更輕的代價。

  說到這裏,我知道肯定會有非常多的人會覺得:對啊,但說來說去不還是一直在繞圈子啊?風墟你隻是在不斷的描述這些事實而已,你到底想表達什麽呢?你的結論呢?

  這就是症結所在,這就是問題的症結所在。

  人生沒有準則,選擇沒有對錯,很多問題也根本沒有結論。

  Part.Four

  「人類最大的恐懼就是未知。」

  這是一個永恒的真理。

  尤其是當我們對於自己的人生,對於自己的未來這麽重要的事情都充滿了未知的時候,這種恐慌會更甚。

  所以我們本能的會渴望能夠預知未來,能夠將自己的人生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所以我們發展出了很多理論,很多世界觀,試圖去解釋、影響、和預測自己的命運。

  也所以,很多「意見領袖」,「人生導師」,「智慧長者」能夠獲得很多的擁躉。

  因為人們從這些聲稱掌握著真理,這些告訴你什麽是對的,這些告訴你明確的人生準則,這些為你指明未來方向的大師這裏,能夠獲得一種虛幻的安全感。

  “多讀書,多健身,這些對你是好的。”

  但這個“好”是從什麽角度評判的?

  從對你的身體健康,職業發展的角度來看,的確是好的;

  但如果從自我滿足,享受放鬆的角度來看,讀書和健身其實是浪費時間的事情;

  “什麽?讀書和健身是浪費時間的事情?風墟你的腦子進水了嗎?怎麽會有這麽荒謬的認識?”

  互聯網的存在,大大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但那些為了營銷,為了獲得名聲,為了博得關注,為了俘獲你的認可的商家,寫手,自媒體人等幾乎都在給你灌輸正能量,不斷地給你打雞血要你努力奮鬥。

  是的,你隻有努力了,才能賺到更多的錢去為這些商家消費;

  你隻有奮鬥了,才會自我感動的對這些自媒體人心存感激;

  這些意見領袖的存在,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他們極大的扭曲了你對於這個真實世界的認識,甚至令你都看不到,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種可以不努力,不奮鬥的活法存在。

  我知道你當然有選擇努力奮鬥的權利,但如果是因為,別人給你灌輸了扭曲的價值觀,令你認為不努力就該死,不奮鬥就不應為人,隻有多讀書才能出眾,去健身方可成功,那麽很顯然,你被愚弄了。

  所以我需要提醒你,提醒你看看真正的現實。

  提醒你可以從互聯網給你編製的美夢中清醒過來,你不是活在網站和公眾號裏,沒有那麽多人心險惡,也沒那麽多的歲月靜好。

  你隻需要試著兩三天不用手機,不上網,我想你可能就能夠意識到你離真實的世界究竟有多遠。

  Part.Five

  現在我告訴你,我一直在繞圈子的原因。

  很多問題之所以沒有結論,我還是會一遍又一遍的提起;

  ’很多問題的症結你已經了解,你的心理谘詢師還是會反複的揭露;

  其實根本的目的隻是為了讓你「接受」這些事實。

  「接受」還是「未接受」這就是你和我的唯一區別。

  接受了,就意味著你不會再試圖為這個問題而糾結。

  你接受了你的男朋友是不受你控製的,所以你的內心才能平靜下來,你會盡可能的做好自己,而不會再完全奉獻的去討好,試圖令他永遠愛你;

  你接受人生無所謂對錯,你才不會再糾結這一點,你不再關注對錯,而是做出你自己的選擇,承擔自己的責任;

  你接受現在的自己並不是那麽的優秀,所以你就不再焦慮了,你也不再逼迫自己,而是安於當下;

  接受就意味著平靜。

  你不會因為牆是白色的而焦慮,你不會因為床長一米八而失望,你不會因為地鐵站對麵有一家大公司而抑鬱。

  就是這種接受的平靜。

  一切都本然如是,又有什麽好煩惱和焦慮的呢?

  Part.Six

  有一句從我們上小學的時候起就一直流行的名言:失敗是成功之母。

  這句話太過的流行,以至於我們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一句雞湯,而忽略了這個偉大的真理。

  我做谘詢以來,發現也許是由於我們國家深層文化結構的原因,而導致非常非常多的人非常『害怕失敗』,同時,嚴重『缺乏從失敗中吸取經驗的能力』。

  因為我們整個的大環境太過的唯成功論,而且對失敗者有一種過度的嘲諷與鄙夷,所以這就導致了兩個群體性的現象:

  很多人做事情都會小心翼翼的繞開那些可能導致他失敗的因素。

  多數人普遍承受失敗的能力較差,做事情失敗一兩次就容易放棄。

  經濟學中有這樣一條基本原理:收益與風險成正比。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我們一味的避開那些可能失敗的風險,同時我們也避開了可能成功的機遇。

  關於成功還有一條已經被說爛了的秘訣:堅持。

  所以失敗一兩次就放棄,這本身就已經讓你極大幾率的遠離了成功。

  我們再說人是如何成長起來的。

  人的成長離不開兩點:「主動學習」與「複盤反思」。

  而往往主動學習所獲得的都是停留在理性認識層麵的經驗,而複盤反思才是令你獲得深刻的、內化的、徹底吸收的經驗。

  所以“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一點兒都不雞湯,重點是在於我們需要具備從失敗中複盤與反思的『習慣』與『能力』。

  而一旦我們能夠從我們所體驗的事情通過反思吸取經驗,那麽我們根本不用有絲毫的畏懼,因為失敗本身就是一種成長的途徑。

  這一部分用來談失敗與成功,主要是為了「正三觀」。

  我們對於成功往往都有著過度的渴望,對失敗有著過度的畏懼,這也是導致我們總想做出一個“正確”的選擇的原因——

  因為“錯誤”往往意味著失敗,意味著受懲罰,意味著受到別人的鄙夷等等。

  所以學會用一種平常心來看待成功與失敗,也能夠幫助你不再糾結於錯誤還是正確。

  Part.Seven

  在最後總結而言,我們有三個建議可以給到你。

  1.放棄你的那些「理所當然」、「先入為主」的看法。以一個更加開放式、多元化的心態來看待世界。

  一個人有多少理所當然的看法存在,就意味著這個人有多少的偏執。

  不用“應該”“就要是這樣”去束縛別人,同樣也不用這些信念與看法束縛你自己。

  2.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與選擇。

  人生不是要麽努力奮鬥做房奴孩奴,要麽在小城市沒理想的平淡過活這麽簡單的二選一。

  而且很多時候,你的未來會怎樣,這也並非取決於你自身的打算,而隻在於你的能力與機遇的結合。

  你可以前半生努力奮鬥,後半生平淡享受;

  你可以努力奮鬥,都不買房,不生子,一樣瀟灑;

  你還可以和喜歡的人在小城市努力奮鬥;

  總而言之,你的選擇有很多,不要給自己規劃了一條理所當然的路線就認為自己無法跳出了。

  3.不要替未來的自己做決定。

  有很多人大學還沒有畢業,就開始思考自己以後要和什麽樣的人結婚,在哪個城市買房,選擇何種生活方式,要平淡還是充滿激情。

  這些想法其實都是有些無厘頭的。

  因為現在的你隻能代表現在的你,你不清楚未來你會遇到什麽,不清楚兩三年後會發生什麽樣的變化。

  在你還沒到結婚的年齡的時候想太多關於自己婚姻的問題不過是徒增煩惱,也許你明年就遇到一個令你非常心動的人你們馬上就結婚了,也許你遲遲八九年都遇不到合適的。

  所以未來充滿了很多的變數和不確定性,你不需要、也無法替將來的你做決定。

  你能做的隻是把握好當下,按照當下的你想要的方式去生活。

  現在你想安逸,那就安逸,當你到了不得不努力的時候,自然會去努力;

  現在你想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那就和他在一起,等發現你們身上不合適的地方時再分手也不遲;

  現在你想努力,那就全力去努力,以後覺得累了疲倦了的時候再休息;

  人的眼界和預知的能力往往是有限的,我們無法去掌控和預測未來。

  當你試圖去影響和控製一個原本就不在你把控範圍之內的事情的時候,焦慮就會由此產生。

  所以不如接受未來的不確定性,承認自己對於未來沒有什麽預知和控製,專注的存在於當下。

  最後,附我很喜歡的蘇軾的一首詞為結束。

  定風波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裏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篇關於怎樣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20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