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太當真,我們看到的,僅僅是一種假象

Feb20

  體空非無物,體空性不空。
  
  許多人在聽說一切都歸於空性的時候,往往會覺得不可思議,《心經》裏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難道肉眼所見之物都等同於“什麽都沒有”嗎?實際上,這種疑問正好顯示出人們對佛教所說的“空”的普遍誤解。
  
  其實,我們說“本體空”,並不是指什麽都沒有,而僅僅是在強調和揭示一種不斷發生的變化。所以,有專家認為,慧能《六祖壇經》裏的那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偈子,“本來無一物”是被篡改了的。
  
  後來,敦煌出土的最原始的《六祖壇經》證實了這個判斷。裏麵這個偈子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淨,何處惹塵埃?”那“本來無一物”應該是“佛性常清淨”。因此,佛性應該是“本初清淨”,而非“空無一物”。
  
  舉個例子,我的一個學生告訴我,她住在城中村裏,窗外在建樓房,每天早上工人們最遲六點開始施工,打電鑽、敲鑿牆壁、大聲喧談,直到他們結伴去吃飯為止,有時候還會施工到晚上八點多。身為自由職業者的她,每天就是在這樣無休無止的巨大聲響中寫作,但她總覺得自己住的地方很是寧靜。為什麽呢?理解工人們的辛勞,和他們養家的壓力,所以心裏不生嗔恨,此外,還因為她的心很寧靜。她明白一切聲音都是因緣和合之物,隻要對話的一方走開,交談就會中止;隻要需要用到電鑽的工序完成,電鑽聲都會中止;隻要樓房建好,那些建築噪音就會消失。她知道因緣有它自己的運行節奏,所以她壓根不會生起“讓這噪音停止吧”的念頭,更不會執著它,噪音甚至無法進入她的心靈,她僅僅安住於自己的寫作當中,享受那份思想流淌的快意,當然也就不會感到煩躁。
  
  雖然噪音在她的心中會被融入空性,但是她的耳朵仍然能聽得見噪音,即“體空非無物”,就是說人的心體雖是歸於空性的,但不是說什麽都沒有,而是“體空性不空”。那“體”,由各種因緣聚合而成,其中一種因緣離散的時候,“體”就會改變,所以說並無永恒自性,故名“體空”。而那“性空”卻非沒有之空,這個“性”指的是“空性”。凡夫經過正確的修行最終證悟空性,便與佛菩薩無異,解脫憑的就是悟得這個空性,它是世間萬物同一的屬性,是空寂明朗、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始無終的。我們又說“體空性不空”,這不空的“性”,指的是物體個別的屬性,即別性。例如水的別性是濕,火的別性是熱,喜歡作惡的人別性是惡,喜歡行善的人別性便是善。所以,“性不空”的意思是,人的心體雖然歸於空性,但每一分每一秒顯現出的現象卻具有其個別的屬性。也就是說,雖然,萬物沒有永恒不變的自性,是無我的,是無常的,是瞬息萬變的,但因緣聚合之後,就會表現出各種現象。這便是佛教說的“緣起性空”。
  
  我們看到的外部世界,便是因緣聚合的,當然它也歸於空性,是無常的。舉個例子,漂亮女孩不會永遠漂亮,她總會長出白發、皺紋,總會顯出老態,更別提她身上那些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著的微妙變化,比如細胞的忽生忽滅。而且,她實際上並不像看起來那麽美麗,因為她體內有汙血,皮膚上沾滿細菌,她的軀體也是由白骨支撐的。
  
  這說明,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僅僅是一種假象而已,是由我們偏頗的眼光和充滿偏見的心所虛構出的“真實”。那麽,到底有沒有真實存在的東西?還是有的,不過,它們的有效期僅僅是當下。每個當下,我們通過真心的妙用所感知的一切既是真實存在的,又是短暫的現象。下一個瞬間,情況或許就會變得不太一樣。就算寧願自欺欺人也不肯坦然接受無常這個真理,我們仍然會不斷與無常狹路相逢。
  
  一個年輕的朋友給我講過一個故事:她曾經是個很喜歡做計劃的人,常常希望能將未來的所有變化都保持在可控範圍之內。一年前有一天,她給請病假在家休息的老公準備好午飯才去上班,中午老公打電話告訴她自己要跟家人出去吃飯,然後去醫院複診。兩個小時之後,她又收到一個電話,卻是老公的死亡通知。這件事發生之後,她足足休養了一個月才回家,回到家的時候發現那天的午飯已經發黴了,她不由地唏噓不已:老公才三十歲,兩人本是新婚燕爾,早前計劃好下個月去蜜月旅行並補拍婚紗照,再下個月要小孩,兩年後回老公的家鄉發展,但是,原來,她,乃至所有人,對短短兩個小時之後——甚至下一分鍾——的事情都無法預料,更無法控製。
  
  幸好,無常帶來的並不隻有壞消息,它也保證了每個人的痛苦終究都會消失。上麵說到的那個年輕朋友曾經曆過一段非常艱難的日子,回憶當初的時候她告訴我,那時活像生活在地獄裏一樣,每一天都害怕醒來,每一天都覺得像在業火中焚燒,但渾身卻又如同墮入冰窖般的寒冷。她每天都待在那間冷清的屋子裏,不跟任何人聊天,不跟任何人通電話,每天半夜跪在丈夫的遺像麵前不斷磕頭,她為自己沒能對他再好一點而感到無比悔疚,她甚至想要舍棄自己的生命……但是,一切還是過去了。過去了之後,她發現一切都不過是一場經曆。跟其他經曆不太一樣的是,這次對無常的體悟,改變了她看待世界的態度,也改變了她對待人生的態度。
  
  她最大的改變,就是樹立了對世界正確的認知:雖然諸相歸於空性,但那諸相還是存在的。執著於諸相的存在容易陷入執實的誤區,也就是把虛幻的存在當成事物的真相;不承認諸相的存在則容易陷入頑空的偏見。比如,有人一談空性,就陷入一種頑空,覺得這個世界沒有意義,什麽都沒意義,這就是典型的虛無主義。
  
  諸相雖歸於空性,即一切雖歸於空性,虛幻無常,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但還是存在一種因緣聚合的妙有和緣起。“妙有”是什麽意思呢?它是非有之有,是建立在空之基礎上的有,也就是在“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本體”的前提下的有。真心的妙用所感知的一切,就是妙有。
  
  我們舉個例子,能工巧匠用陶土製成杯子,書畫名家在上麵刻了字,然後經過爐火燒製,這一係列的因緣聚合,使它成為一個有名家題字的杯子。那麽,它是不是永恒不變的?不是。如果我不小心打碎了它,它就不再是杯子了,變成了垃圾;如果被鋪到路上,又會變成鋪路的碎陶片。等到再一次因緣聚合時,它可能還會變成別的什麽東西。
  
  世上萬象,就這樣時時刻刻發生著變化。沒有什麽能夠永恒不變,也沒有一個能夠永恒不變的本體,我們故名之為“空”,但並不是說這個杯子不存在。在被打碎之前,杯子還是存在的,但它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本體,它因多種因素聚合而成了現在的“它”,但終將折舊或壞損再轉化為其他的東西,也即緣起有而自性空,故稱為“緣起性空”。它的本性是空的,是虛幻無常的。
  
  再舉個例子,我老家涼州的那個樓房存在嗎?它當然是存在的,它的身體能為我和家人遮風擋雨,能收納我所有的心愛之物,我的書,我的石頭,我的字畫,等等。但它仍是因緣聚合之物,沒有永恒不變的自性。若幹年前,這兒一片空曠,是一片墳地。我的爺爺曾在離那兒不遠的地方蓋了個小房子拾糞,拾鐵路上的糞。他不敢把糞堆在外麵,怕被人偷,就把糞都揀到自己住的房子裏麵,在堆滿了糞的房中吃、睡。在他的眼裏,這糞比什麽都重要,是萬萬不能丟的。但他不明白,這糞是因緣聚合之物,堆糞的房子也是因緣聚合之物。幾年後,房子就被拆了,墳地也被平了,種上了莊稼;再過十多年,莊稼地成了一個村莊,人們為了爭蓋房子的地,還打得頭破血流。這些人不知道,這個村子也是因緣聚合之物,多年之後,這塊土地會被一個大老板買了去,把村子推平,修成了一座現代化的住宅小區。後來,我買了其中的一套樓,住了進來。於是,空蕩蕩的樓房裏又盛滿了我的東西。但這並不是終點,它還會一直變化,會無休止地變化下去。因為,無論村子、樓或是土地,都沒有永恒不變的本體。由於因緣聚合,它們才有了諸多顯現,我們稱之為“緣起”;但它們又沒有永恒不變的本體,它們在時時刻刻發生著變化,所以又叫“性空”。
  
  ——雪漠《光明大手印:實修頓入》
  

  
  

這篇關於別太當真,我們看到的,僅僅是一種假象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20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