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平靜的心態

Feb20

保持平靜的心態
     在樂嘉的博客裏,讀《名牌雜誌專訪-樂嘉,這個“好色”之徒》,發現他說的這句話還非常有意思,“我現在還會對別人的表揚沾沾自喜,對外界不正確的評論感到不公。如果有一天,我可以波瀾不驚地麵對這所有的一切,那我就真正強大了。現在我還做不到,我離強大,還差很遠。”想不到,在別人眼裏張揚得那麽不可一世的樂嘉,居然也希望能夠達到內心的寧靜,並且以心神的安寧和祥和為主要追求的境界。原來,閑看雲舒雲卷的愜意和浪漫既是一種心靈平靜的回歸,也是大多數人的追尋。   “飛花逐月終有時,花自飄零水自流。”大自然的一切變化都是自然而符合時節的,因此,當我們麵對這一切的時候,也覺得內心坦然而平靜。而“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舒雲卷”。也需要一定的修為,需要內心足夠的沉澱。   關於人生,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追尋,不同的人希望達到不同的境界。   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種境界:第一種“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告誡我們當前形勢惡劣,隻有能爬上高樓,居高臨下,高瞻遠矚,看到遠方,看到天盡頭,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的人,才能排除外界幹擾,不為暫時的煙霧所迷惑,最終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礎。這一境界主要是立誌、是下決心,隻有具備了這個條件才會有第二、第三境界。   第二種“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二境界概括了一種鍥而不舍的堅毅性格和執著態度。描述了如何為此下決心而努力奮鬥。人生之中難免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困難,但是必須還要堅持奮鬥,繼續前進,為了事業一切困難都在所不惜。在這個世界上並沒有什麽平坦的康莊大道,我們不僅要敢於創新,也要善於等待。這是執著的追求,忘我的奮鬥,同時也是一種意誌力的考驗。   第三種“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第三境界是指一個人在經過多次周折,經過多年的磨練之後,就會逐漸成熟起來,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他能明察秋毫,別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領悟並且融會貫通。這時他在事業上就會有創造性的獨特的貢獻。這是水到渠成的功到自然成。當然收獲的也是用血汗澆灌出來的鮮花,用畢生精力鑄造出來的大廈。   由王國維的三境界論,後人歸之為:知、行、得三境界。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劃分法:知之、好之、樂之;豐之愷認為:“物質、精神、靈魂”這是人生三層境界;有人認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也有人說為知、為己、為人;有人認為理想、事業、愛情;還有人形象地比喻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等等,林林總總,琳琅滿目。當然也都各具特色。   我最喜歡的是關於山水的境界之說。睿智而且能直接深入內心。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是一種比較單純的境界,就像孩子初識世界,純潔無瑕,一切都是新鮮的、陌生的,眼睛看見什麽就是什麽。一切都是單一而透明的,沒有任何汙染,沒有任何雜質,是人初來到人世間的一種純真和美好。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一境界呈現出了人生和人的思想的各種複雜性和多變性。這種境界主要是針對中年人說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曆的增多,經曆的磨練也多,人們的思想也變得越來越複雜了,尤其是在物欲橫流的社會,爾虞我詐,互不信任,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孩提時代相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不再輕易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腦去認識這個世界。同時會驚訝地發現這個世界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感到社會並不那麽單純,現實也並不那麽美好,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雜,無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難行,好人無好報,禍害活千年。進入這個階段,人是激憤的、不平的、憂慮的、疑問的、警惕的、複雜多變的。人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麽。此時,人們看到的山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山,水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水了,叫做看山感歎,看水歎息,以致出現了許許多多借古諷今,指桑罵槐,指鹿為馬的故事。有些人,站在這山望著那山更高;看著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幹淨,欲壑難填,永遠也沒有滿足的地步。因此,這一境界也是一個人一生之中比較尷尬的境地,平穩的度過了這一難關,就能達到一種恍然大悟的清醒和釋然。www.lizhidaren.com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針對那些走過大半輩子或經曆太多事件的人而言,為追求而鬥爭,最終大徹大悟的一種灑脫和從容。在經曆了種種事件,看過了形形色色的人或事,有了一種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感覺,思想突然之間茅塞頓開,心靈平靜地回歸自然。也許經曆了太多,人的境界也高了,不再會為無謂的事兒煩心,更不會為無傷大雅或不可能實現的事傷精費神。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麵對蕪雜世俗之事,一笑了之,這個時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他們更明白,更理解,以一顆平常心來看待事物,明白如果跳出是非圈子,以觀棋者、看戲人的角度來看事物,也許事情會簡單許多,正如蘇軾所言“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人們都希望能到達人生的最高境界,即這第三境界,體味那戰勝自我,超越極限後一覽眾山小的勝利感,然而在這自我提煉、自我實現的進程中,許多優秀的品質都是不可或缺的,許多值得發揚和繼承的精神和傳統也是不可丟棄的。   塵世熙熙攘攘,不同的人演繹著不同的人生。人終究是一種社會動物,離開這個社會,你的存在價值也必然會受到社會和周圍環境的拷問。漫漫長途,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心靈的家園,我們生命的家園。   我想,無論美醜和真假,人總歸要為自己的心靈找到一種出口。我們需要一顆平靜的心,一種平淡的心態,無論是在怎麽樣的位置,都淡然處之。這是一種境界,是人們處在這個沸沸揚揚的世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心遠地自偏的超然。   雖然真正的超脫是不受地域限製的,心靈的平靜祥和也是不受外部幹擾的。“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選擇了歸隱,在車馬喧囂中卻能夠細細體味“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超脫的意境,怡然於鄉間田野欣賞日出日落;王維處於廟堂之高,卻能夠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揮筆抒寫“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絕妙畫麵。在鐵馬冰河的邊塞,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恢弘雄壯中,岑參細心地觀察到“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試問,這需要一顆怎樣寵辱不驚的心?   寵辱不驚的定義也簡單明了。是指受寵受辱都不在乎,不因個人得失而動心。它出自晉代潘嶽《在懷縣》裏的詩句:“寵辱易不驚,戀本難為思。”   我們當然不會忘記,“淡泊”是一種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後世一直繼承讚賞這種“心神恬適”的意境,如白居易在《問秋光》一詩中,“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無雜念,凝神安適,不限於眼前得失的那種長遠而寬闊的境界。劉禹錫以陋室明誌,彈素琴,閱金經,怡然自樂;許多作家用文字構築空中樓閣,是追求一種心靈的歸處,在理想與現實的交織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歐陽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的清淨與悠然,諸葛亮的“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   我相信,無論淡泊還是榮辱不驚,都要求一個人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保持平靜的心態。除了自身要經得起榮華富貴的誘惑,又要耐得住寂寞,並將現實與追求處理的有條不紊,那是超乎尋常的境界。而隻有當經曆過一切風雨和磨礪之後,回味往事,驀然回首的刹那,也許,我們才能明了其中深刻的涵義和奧妙。 這篇關於保持平靜的心態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20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