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禪語:本分事,平常心,自在人!

Feb20

 

  生活禪:本分事,平常心,自在人!    1、做本分事    這句話是唐代著名禪師趙州和尚的話,趙州和尚的道場在河北的百靈禪寺,我曾經去住過一晚,氣象非常好,現在正大力推行“生活禪”。趙州和尚有個著名的公案:吃茶去!相傳每個到禪寺的人都來問禪師,如何修禪,每次趙州和尚都是一句話:吃茶去!根器很高的人當時就頓悟了。這是什麽意思呢?茶是寺院裏最最普通尋常的食品,而喝茶是寺院裏邊最最平常最最本分的行為,趙州和尚用“吃茶去”來提醒人們要在本分的事情中去體會禪的道理,禪不離本分。最美妙的東西就是你身邊的事情,那些你現在就能做的,你自己能夠做的---小事情。    很多人胸懷大誌,說我生下來就是要做大事情的,我要成為大人物,建立不世之功業。他們的口頭禪是我著眼於我的“遠大目標”。但是過於重視遠大的目標往往會忽視過程,而過程是由平常一件件的本分小事來組成的。有的時候不過分追求“有所得”,著眼於身邊本分事,著眼於過程,反倒最後能夠有所得。    Seven Habits裏邊有個“影響圈和關切圈”,講的其實也是這個道理。一個人所有事情的都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你關心的,一類是你不關心的。而在所有關心的事情裏邊,又有兩類,一類是你能夠影響的,即那些身邊的本分事,你此時此刻自己就能做的事情;還有一類就是你無法影響的,跟別人相關的事情。    好高騖遠的人隻把注意力放在關切圈裏,認為自己很能幹,不屑去做影響圈內的小事,久而久之,就變成沒有能力去做那些小事了,我們把這個叫做眼高手低。同樣兩個下屬,領導分配同樣的小事情給他們做。一個自視很高,不屑於做,做的時候就耍小聰明,馬馬虎虎,對付著完成任務。另外一個呢,認認真真地去做,做完之後還想老板有沒有別的需求,預料到老板的下一步需求,並同時完成。你說,下次再有機會的時候,老板是給第一個人還是第二個人呢?這就是本分事。人生的基礎就是本分,連本分事都做不好,誰敢讓你做大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本分事還有個特征,就是跟自己有關; 非本分事則是跟別人有關的。怨天尤人,哭爹罵娘,完不成任務找理由找借口,把責任推給別人都是典型的非本分事。有句名言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其實這句話對整體是對的,對個體則是容易有誤解的!匹夫有責就是人人都有責任,人人都有責任其實就是我沒有什麽責任啦,是別人的事情。真正的說法應該是:天下興亡,我的責任。遇到事情,挺身而出,迎接壓力,承擔挑戰,才是本分事。自己的責任自己抗,不要推給別人,把“責”推給了別人,其實就變成了“債”,所謂責無旁貸嘛!這樣的債利息可是大大的。遇到困難別退縮,英語有句話非常好,講的就是本分事:    if you don't want to do something, you have 100 execuses not to do it;    if you want to do something, you have 100 ways to do it.    一個人的發展,既需要才能,也需要機遇。機遇有兩種,一種是客觀條件給予你的機會,另外一種是自己主觀努力得到的機遇。佛教講“緣分”,是認為每個人自己的“緣”是可以由自己創造的,自己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人們習慣於認為佛教是消極的,其實佛教的一個基本道理是“自作自受”,每個人自己的命運是由自己把握的,在這個角度,佛教是非常積極而有人文精神的。禪宗讓每個人“麵對當下”,就是讓人麵對現實,不要回避問題,做好本分事,從本分事做起。記住:佛隻保佑那些肯幫助自己的人,所謂:自助者,天助之!    2、持平常心    禪宗的八祖馬祖禪師,說過一句話:“平常心是道”。事來就應,不思慮,不計較。有人請教禪師如何修行,禪師說:“困來睡覺,餓來吃飯。”人家很奇怪,這麽簡單的事情,是每個人每天都在做的啊,怎麽就是修行了呢,再問。禪師說:每個人是在吃飯,但是不好好吃飯------千般計較;每個人是在睡覺,但是不好好睡覺------百般思慮。    喜歡計較喜歡思慮的人,即使自己得到了something,他經常不去看他得到的絕對值,而會去跟別人比較:為什麽他的獎金比我的多?為什麽我的TITLE是經理,而他是總監? 他經常用的口頭語是"不公平":我覺得這樣對我不公平!    我們知道,成功=努力+機遇,那麽某一時點的成功=某一時點的努力+某一時點的機遇。在任何一個時點,一個人的成功更多取決於那個時點他所獲得的機遇,而不是當時他的努力程度。而某個時點的機遇就是偶然的,給了你就不會給他,給了你99點就沒有100點,這是不可預料的,不是人為科學地設計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任何一個時間和地點,不公平是常態,公平反倒是偶然狀態!但是,用數學公式加和一下,一個人一生的成功=在任何時點的努力+在任何時點的機遇,後者=0。為什麽呢?你不會永遠倒黴,你也不會永遠幸運,如果你因為一時的不公平而放棄了努力,實際上也放棄了幸運到來的機會。用一輩子的時間來統計,一個人所得到的好運氣和壞運氣是差不多的。你不會在100%的時間都不公平,你不會在所有的地方都不公平。所以,最後的成功還是取決於你一直的努力,而不是你某一時點的機遇。所以,放棄“不公平”這個說法吧!回歸到平常心來,少些思慮,少些計較。    過於計較,過於思慮,人們就會被雜念所困,就是失去自我,成為雜念之奴。禪師讓我們用平常心來消除雜念,不要去想得了又如何,失去又如何,反而可能做得更好。得失心不放下,想要不痛苦都不可能。佛法裏邊非常重要的道理就是“空”,《心經》就是講如何悟“空”的,非常精彩。裏邊有句話:“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這就是平常心啊。    平常心指的是什麽呢?佛家講有“八風”:利、衰、稱、譏、譽、毀、苦、樂。也就是順利、衰敗、稱讚、譏諷、名譽、詆毀、困苦、快樂的意思。平常心的標準就是不被這八風所困擾。    這句話說著容易,做起來真是比登天還難,連大文豪蘇東坡都做不到。蘇東坡被流放到鎮江的時候,與佛印禪師交往甚密,兩個人隔著一條江,經常來往。有一天蘇東坡到佛印的廟裏看他,禪師不在,蘇一個人去參觀佛堂。看到威嚴端坐的佛爺,詩性大發,管小和尚要來筆墨,一揮而就:“稽首天中天,豪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台。”寫完之後很得意,讓小和尚務必把詩轉給法印,讓他看看自己是否悟道。佛印回來之後,二話不說,在詩旁邊寫了兩個字:放屁!然後讓小和尚把詩給蘇東坡送回去。蘇東坡看了之後火冒三丈,你個禿驢,不誇我倒也罷了,怎麽能罵我放屁呢!心裏越想越氣,立刻起身過江,去找佛印的麻煩。佛印一見東坡,哈哈一笑:你不是八風吹不動嗎,怎麽被我一屁就吹過江來了嗎?東坡一聽,也是哈哈一笑,方才明白老友的用意,真的是說著容易做著難啊。    八風裏邊最關鍵的其實是“名利”二字,所謂“名韁利鎖”,名利都是束縛人心的韁鎖啊。相比較而言,有時利可以放下,名卻放不下;名中譏諷有時可以接受,但吹捧就受不了了。過得了棒殺關,卻過不了捧殺關。我們說的平常心,就是要在失意的時候不要悲觀,而得意的時候更不要忘形。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凡事講求盡我所能無所怨悔就好。不要太把工作生活中的煩惱榮辱太當回事。我的好朋友,程益中先生,曆盡顛峰榮耀和冤獄挫折,問及感受,他教給我一句話,我經常念叨,也幾乎成了我的口頭禪:事兒不大。是啊,事不大,別那麽在意。這就是平常心。趙州和尚說:“樹搖鳥散,魚動水渾”,一切都很平常,事兒真的不大。    3、成自在人    這是黃蘖希運大師的話。哲學裏講認識了必然,就有了自由自在。自在是佛教追求的理想狀態,最高境界。不是指物質層麵的自在,而是心的自在。《窮爸爸富爸爸》裏邊講“財富自由”概念,講的是物質的自由自在;但僅僅有財富自由,沒有心的自在是不行的,君不見,那麽多那麽多的人,發財致富之後就找不到自己了,迷失了,不快樂了,找不到安身立命之道。這恐怕也是陳曉旭出家的問題所在吧。    黃蘖希運禪師有一句著名的話:“終日吃飯,未曾嚼得一粒米;整日行,未曾踏得一片地。”這裏講的就是不著相、不住相的意思。你吃飯,卻不會被米粒所住 ---不會一粒一粒地去數,去追蹤它的走向和所在;走路也是一樣。---否則該是多麽可怕。我們每天遇到很多很多事情,幾乎日理萬機,我們能否象吃飯一樣,隨立隨掃,不留痕跡,不被世間的相牽著鼻子走呢?自由自在,就是不要成為相的奴隸。    六祖慧能聽五祖講《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頓時領悟成佛了。《六祖壇經》是中國人寫的佛典裏邊唯一一個被稱為“經”的,裏邊講頓悟法門的核心理念就是:“無念,無住,無相。”但真的做到不住相、不起念太難了。有個故事,講一個老和尚帶著小和尚下山,路過一條河的時候看到一個女子過不去了,老和尚就把女子背過了河。小和尚非常奇怪,師傅這不就著女色了嗎。心裏一直在想,實在忍不住了就問師傅。師傅哈哈一笑:我隻不過背了那女子一會,而你卻背了整整一天啊。    我們的心不要“住”下來,不要被相困頓,要能夠及時“釋懷”,放下就是釋,放不下就是住。“事來則應,過而不住。”住的越多,煩惱就多。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煩惱就是因為太住相了,不能釋懷。公司裏邊職位調整,你的同事得到晉升,你沒有得到,於是心生怨恨,為什麽不是我?為什麽是他?久久不能釋懷,就住了,就煩惱了,不自在了。你開著一輛捷達,看到辦公室同事開了寶馬,覺得沒有麵子,就咬咬牙也買了輛奧迪,其實還是貸款買的,每月拚命賺錢還貸。這就著相了,被相所困,成為相(車)的奴隸啦,就不自在了。    學佛也是一樣,千萬不能越學越執著,有些人不學佛的時候很有文化,一學佛反倒沒有文化了,變得過分迷信,執著於佛教名相。根本問題是要能夠進得去,出得來,也不能被佛教名相所困。真正的把佛理掌握住,而不僅僅是佛教儀規和各種神秘現象。所謂“假名施設,隨立隨掃”。 學佛不是對死亡的寄托,而是當下活得自在和超越。    六祖慧能的成名偈子是: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根器高的人頓悟的方式,我倒是覺得慧能師兄神秀的漸悟式的偈子更符合我們這樣的普通人: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我們身在塵世,不可能不受到各種雜念、外物的感染,內心漸漸會蒙上灰塵而我們卻不知道。家裏的垃圾多了,我們知道要去傾倒;內心的垃圾(貪嗔癡)多了,我們也要記得及時去清掃才好。 我有三個具體的建議:放棄怨恨,學會寬容,快樂一點。    1)放棄怨恨。我們常說愛情天長地久,實際上怨恨比愛更長久。怨恨越深,對自己的傷害越大,怨恨是以別人為中心,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一切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學會去忘掉怨恨,忘掉傷害,不要強迫自己做受害者。隻有你自己才能真正傷害你自己,而不是別人。還有一句特別好的英文:It's not what people do that hurts us.    In the most fundamental sense, it's our chosen response to what they do that hurts us.    2)學會寬容。我們要知道人無完人,看人要看基本麵,不要太苛刻,大節不虧即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我們要學會去欣賞別人的優點。人至清則無朋,水至清則無魚。學會多記別人的好,忘掉別人的不好,寬容了別人實際上也是解放了自己,寬恕他們的過失是自己最大的榮耀。世上沒有絕對的正確,也沒有絕對的完美,我們要學會妥協,學會接受別人的意見,學會接受次好的選擇。心量狹小則多煩惱,心量廣大則智慧豐饒。禪就是要在心中留點空間,好做回旋。    3)快樂一點。我們要學會保持一顆童心,做一個內心陽光的人,麵帶笑容,爽朗的笑,大聲嚷嚷。簡單一點,直接一點,快樂一點。還要學會感謝,對幫助自己的人懷有一顆感恩的心。不快樂的源泉因為自己不能釋懷。必須釋放心中的毒素,放下心裏的包袱!每天早晨醒來,告訴自己:Today is a Grrrrrrrrrrreat day! 哈哈!    從當下做起,從自己做起,從本分事做起;通過本分事鍛煉平常心,去除名利韁鎖,不跟別人攀比計較;通過平常心鍛煉無念,無住,無相,經常拂拭心靈,最後成為一個自在人,自由自在,不亦樂乎 這篇關於生活禪語:本分事,平常心,自在人!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20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