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人生哲思錄:把心安頓

Feb20

周國平人生哲思錄:把心安頓好。本文為周國平作品《把心安頓好》精華書摘,摘抄者本人所寫的後記,更令人動容。再次證明:文字有力量。
價值觀

幸福在於生命的單純和精神的豐富,道德在於生命的善良和精神的高貴。

一個人擁有自己明確的、堅定的價值觀,這是一個基本要求。當然,這需要閱曆和思考,並且始終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然而,你終究會發現,價值觀完全不是抽象的東西,當你從自己所追求和珍惜的價值中獲得巨大的幸福感之時,你就知道你是對的,因而不會覺得堅持是難事。

一個人把許多精力給了物質,就沒有什麽閑心來照看自己的生命和心靈了。

物欲是社會刺激出來的,不是生命本身帶來的,其滿足誠然也是一種快樂,但是,與生命的快樂比,它太淺,與精神的快樂比,它太低。

隻有你自己做了父母,品嚐了養育小生命的天倫之樂,你才會知道不做一回父母是多麽大的損失。隻有你走進了書籍的寶庫,品嚐到了與書中優秀靈魂交談的快樂,你才會知道不讀好書是多麽大的損失。世上一切真正的好東西都是如此,你必須親自品嚐,才會知道它們在人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人生最值得追求的東西,一是優秀,二是幸福,而這兩者都離不開智慧。所謂智慧,就是想明白人生的根本道理。唯有這樣,才會懂得如何做人,從而成為人性意義上的真正優秀的人。也唯有這樣,才能分辨人生中各種價值的主次,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麽,從而真正獲得和感受到幸福。

把優秀當做第一目標,把成功當做優秀的副產品,這是最恰當的態度,有助於一個人獲得成功,或者坦然地麵對不成功。

真正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即做一個有靈魂的人,一個精神上優秀的大寫的人。這樣的人即使在世俗的意義上不很成功,他的人生仍是充滿意義的。不過,事實上,人類曆史上一切偉大的成功者恰恰出於這樣的人之中。

一個人內心有了成熟的信念和明確的方向,對於外界的一切就能夠迅速作出恰當的反應,如同有一種本能在起作用。

愛情和事業是人生幸福的兩個關鍵項。愛著,創造著,這就夠了。其餘一切隻是有了更好、沒有亦可的副產品罷了。

平凡生活

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賴於一顆澄明的心,當一顆心在低劣的熱鬧中變得混濁之後,它就沒有能力享受安靜,也沒有能力享受真正的狂歡了。

人世間真實的幸福原是極簡單的。人們輕慢和拒絕神的禮物,偏要到別處去尋找幸福,結果生活越來越複雜,也越來越不幸。

內在的生活

人應該在自己身上擁有快樂的源泉,它本來就存在於每個人身上,就看你是否去開掘和充實它。這就是你的心靈。

心靈的快樂是自足的。如果你的心靈足夠豐富,即使身處最單調的環境,你仍能自得其樂。如果你的心靈足夠高貴,即使遭遇最悲慘的災難,你仍能自強不息。這是一筆任何外力都奪不走的財富,是孟子所說的“人之安宅”,你可以借之安身立命。

世上有一樣東西,比任何別的東西都更忠誠於你,那就是你的經曆。你生命中的日子,你在其中遭遇的人和事,你因這些遭遇產生的悲歡、感受和思考,這一切僅僅屬於你,不可能轉讓給任何人,哪怕是你最親近的人。這是你最珍貴的財富,而隻要你珍惜,也會是你最可靠的財富,無人能夠奪走。相反,如果你不珍惜,就會隨歲月而流失,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了。正因為如此,我一直主張人人養成寫日記的習慣。

相比之下,金錢是最不可靠的財富。金錢毫無忠誠可言,它們沒有個性,永遠是那副模樣,今天在你這裏,明天會在別人那裏,後天又可能回到你這裏。可是,人們熱衷於積聚金錢,卻輕易揮霍掉僅僅屬於自己的經曆,這是怎樣的本末倒置啊。

物質的財寶,丟失了可以掙回,掙不回也沒有什麽,它們是這樣毫無個性,和你本來就沒有必然的關係,隻不過是換了個地方存放罷了。可是,你的生命中的珍寶是僅僅屬於你的,它們隻能存放在你的心靈中和記憶中,如果這裏沒有,別的任何地方也不會有,你一旦把它們丟失,就永遠找不回來了。

在一個人的生活中,精神需求相對於物質需求所占比例越大,他就離神越近。

一個人越是珍視心靈生活,他就越容易發現外部世界的有限,因而能夠以從容的心態麵對。相反,對於沒有內在生活的人來說,外部世界就是一切,難免要生怕錯過了什麽似的急切追趕了。

生活是廣義的,內心經曆、感情、體驗也是生活,讀書也是寫作的生活源泉。

平常心

世上有一些東西,是你自己支配不了的,比如運氣和機會,輿論和毀譽,那就不去管它們,順其自然吧。

世上有一些東西,是你自己可以支配的,比如興趣和誌向,處事和做人,那就在這些方麵好好地努力,至於努力的結果是什麽,也順其自然吧。

人生原來就是有缺憾的,在人生中需要妥協。不肯妥協,和自己過不去,其實是一種癡愚,是對人生的無知。

 

一個人的實力未必表現為在名利山上攀登,真有實力的人還能支配自己的人生走向,適時地退出競賽,省下時間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享受生命的樂趣。

野心倘若肯下降為平常心,同時也就上升成了慧心。

沒有從容的心境,無論建立起多麽輝煌的物質文明,我們過的仍是野蠻的生活。

小愛和大愛

人與人的相遇,是人生的基本境遇。愛情,一對男女原本素不相識,忽然生死相依,成了一家人,這是相遇。親情,一個生命投胎到一個人家,把一對男女認作父母,這是相遇。友情,兩個獨立靈魂之間的共鳴和相知,這是相遇。

人間若有大愛,就隻能首先以小愛的形式存在,隻能從小愛中發端和升華。一個人真正從小愛中領悟了愛的實質,他就已經進入到大愛的境界中了。同樣,凡是鄙棄小愛的人,我敢斷定他和大愛無緣,一切愛的姿態和言論都隻是表演而已。

以大愛之心珍惜人生中一切美好的相遇,珍惜已經得到的愛情、親情和友情,在每一個小愛中實現大愛的境界。

如果有誰把自己的生活當做愛的本質展示給人們看,不用說,那肯定是在作秀,而且做得很不高明。

我所相信的純粹的愛情,第一,純粹中必包含不純粹,第二,它又應該被不純粹的整體性人間情懷所包含。天空和大地理應渾然一體,廣義地說,這天空是一生的靈魂追求,這大地是一生的塵世經曆,而不限於兩個人的情和家。

心有大愛的人,不會因為當下一個無論多麽熱烈的愛情而否認曾經的人間情感對於自己生命的珍貴價值。

一切真愛都是美的、善的,超越了是非和道德的評判。

當親友中某個人去世時,我們往往會後悔,有些一直想對他說的話再也沒有機會說了。事實上,每一個人都在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我們隨時麵臨著太遲的可能性。

因此,你心中不但要有愛和善意,而且要及時地表達,讓那個與之相關的人享受到。

人是應該有所牽掛的,情感的牽掛使我們與人生有了緊密的聯係。那些號稱一無牽掛的人其實最可悲,他們活得輕飄而空虛。

純粹的愛是超越於形式的,它不需要用一種形式來證明,它自己就是自己的證明。

愛情的質量

愛,就是在這一世尋找那個仿佛在前世失散的親人,就是在人世間尋找那個最親的親人。

愛情中最重要的品質是:真誠,信任,包容。

愛一個人的最好的方式是:把他當做獨立的個人尊重他,把他當做最親的親人心疼他。

愛情的質量取決於相愛者的靈魂的質量。真正高質量的愛情隻能發生在兩個富有個性的人之間。

真正的愛情也許會讓人付出撕心裂肺的代價,但一定也能使人得到刻骨銘心的收獲。

愛情是有質量之別的,最好的愛情是兩個本來就仿佛有親緣關係的靈魂一朝相遇,彼此認出,從此不再分離。無論在什麽樣的時代,這樣的愛情都是稀少的。這並不奇怪,因為第一,前提是這兩個靈魂是優秀的,如果不優秀,那算什麽靈魂呢,對彼此的靈魂又會有什麽尋求和辨識呢。第二,這樣兩個靈魂的相遇要靠運氣,錯過的可能比相遇的機會大得多。

所以,這樣的愛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你無法去尋找,遇上了,你就像命中注定一樣不能再放棄。

我主張對愛情的評判持寬鬆的標準。愛情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是最不能一律的。隻要是兩情相悅,不以利益為目的,就都是美好的。

兩性之間

戀愛是短暫的,與每一個女人的肌膚之親是短暫的,然而,女性是永恒的。這永恒的女性化身為青春少女,引我們迷戀可愛的人生,化身為妻子,引我們執著平凡的人生,又化身為母親,引我們包容苦難的人生。在這永恒的女性引導下,人類世代延續,生生不息,不斷唱響生命的凱歌。

我對女性隻有深深的感恩。男女恩怨,一切怨都會消逝,女性給人生、給世界的恩卻將永存。我相信,不但我,一切懂得算總賬的男人,都會是這樣的心情。

在男女之間,凡親密的友誼都難免包含性吸引的因素,但未必是性關係,更多是一種內心感受。交異性朋友與交同性朋友,倘若兩者的內心感受是一樣的,這個人一定出了毛病。

我最厭惡的缺點,在男人身上是懦弱和吝嗇,在女人身上是蠻橫和粗俗。

一個愛情的生命取決於它自身的質量和活力,事實上與婚姻無關。既然如此,就不必刻意追求或者拒絕婚姻的形式了。

在一次長途旅行中,最好是有一位稱心的旅伴,其次好是沒有旅伴,最壞是有一個不稱心的旅伴。

婚姻同樣如此。夫妻恩愛,攜手走人生之旅,當然是幸運的。如果做不到,獨身前行,雖然孤獨,卻也清淨,不算什麽大不幸。最不幸的是兩人明明彼此討厭,偏要朝夕相處,把一個沒有愛情的婚姻維持到底。

在婚姻這部人間樂曲中,小爭吵乃是必有的音符,倘若沒有,我們就要讚歎它是天上的仙曲了,或者就要懷疑它是否已經臨近曲終人散了。

坦然麵對人性

凡真實的人性都不是罪惡,若堪稱罪惡,必是用了社會偏見的眼光。

人皆有弱點,有弱點才是真實的人性。那種自己認為沒有弱點的人,一定是淺薄的人。那種眾人認為沒有弱點的人,多半是虛偽的人。

人生皆有缺憾,有缺憾才是真實的人生。那種看不見人生缺憾的人,或者是幼稚的,或者是麻木的,或者是自欺的。

正是在弱點和缺憾中,在對弱點的寬容和對缺憾的接受中,人幸福地活著。

真實是一切偉人的共同特征,它源自對人性的真切了解,並由此產生一種麵對自己、麵對他人的誠實和坦然。

精神上的偉人必定是坦誠的,他們足夠富有,無須隱瞞自己的欠缺,也足夠自尊,不屑於作秀、演戲、不懂裝懂來貶低自己。

性格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既然是天生的,就談不上好壞,好壞是後天運用的結果。因此,人不應該致力於改變自己的性格,事實上夜做不到,所應該和能夠做到的是順應它,因勢利導,揚長避短,使它產生好的結果。

要做自己性格的主人,不要做自己性格的奴隸。一個人做了自己性格的主人,也就是盡可能地做了自己的命運的主人。

人性現象

厭惡比喜好更能反映一個人的本質。喜好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出自心靈,也可以是緣於感官,可以是出自個性,也可以是緣於時尚。相反,厭惡往往是出自心靈深處和個性特質的一種不由自主的反應。

在社會關係領域,厭惡也比喜好屬於更深的層次。因為共同的喜好,人們結為同伴,因為共同的厭惡,人們才成為同誌。

就此而論,認清你自己最真實的好惡就是認識了你自己,而你在這個世界上倘若有自己真正鍾愛的事和人,就可以算是在實現自我了。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至少在某個時刻,例如在發怒時,都是一個病人。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去看別人,尤其是自己的親人,許多衝突都可化解。

做人生的大表演,哪怕不是表演給俗世和他人看,而是表演給上帝和自己看,仍然是一種表演。這是心中裝著永恒的人容易掉入的陷阱。

道德的根本

同情,即人與人以生命相待,乃是道德的基礎。沒有同情,人就不是人,社會就不是人待的地方。人是怎麽淪為獸的?就是從同情心的麻木和死滅開始的,由此下去可以幹一切壞事。

所以,善良是最基本的道德品質,是區分好人和壞人的最初的也是最後的界限。

人如果沒有同情心,就遠不如禽獸,比禽獸壞無數倍。猛獸的殘暴僅限於本能,絕不會超出生存所需要的程度。人殘酷起來卻沒有邊,完全和生存無關,為了齷齪的利益,為了畸形的欲望,為了變態的心理,什麽壞事都幹得出來。隻有在人類之中,才會產生千奇百怪的酷刑,產生法西斯和恐怖主義。

善良是來自對生命的感動。看一個人是否善良,我有一個識別標準,就是看他是否喜歡孩子。一個對小生命冷漠的人,他在人性上一定是有問題的。相反,如果一個人看見孩子是 地喜歡的,即使他又別的種種毛病,我仍相信這個人還是有希望的。

在一個普遍對生命冷漠的環境中,人是不可能有安全感的,無人能保證似乎偶然的災禍不會落到自己頭上。

可以斷定,一個虐待動物的民族,一定也不會尊重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感一旦麻木,心腸一旦變冷酷,同類豈在話下。

 

善良的人有寬容之心,既容人之短,能原諒,又容人之長,不嫉妒。在我看來,容人之優秀是更難的,對於一個開放社會也是更重要的。

與人為善不隻表現為物質上的施惠,你對他人的誠懇態度,包括懂得感恩,肯於認錯,都證明了你的善良。

高貴者的特點是極其尊重他人,正是在對他人的尊重中,他的自尊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

當你的朋友處在大幸福或大悲痛之中時,你要懂得沉默,不去打擾他,這是你對他的大尊重。

把自己喜歡或需要的東西送人,並且隻是出自愛、同情、感恩,絕無圖報之心,才是真心誠意的饋贈,也才配叫做饋贈。對於施舍和供奉,這個標準同樣適用。在這裏,行為和動機都是重要的。在行為上把自己不喜歡或不需要的東西送人,在動機上行善圖報或沽名釣譽,就無權稱作施舍和供奉,隻能稱作作秀和交易。

如果有上帝,他看到的隻是你如何做人,不會問你做成了什麽事,在他眼中,你在人世間做成的任何事都太渺小了。

信仰的核心

感官是通往這個世界的門戶,同時也是一種遮蔽,會使人看不見那個更高的世界。

在精神尋求的道路上,凡找到的一切,隻要是自然的、真實的,就都是好的。

理想:對精神價值的追求。理想主義:把精神價值置於實用價值之上,作為人生或社會的主要目標、最高目標。

向理想索取實用價值,這是自相矛盾。

理想主義永遠不會遠去,他在每一個珍視精神價值的人的心中,這是它在任何時代存在的唯一方式。

精神稟賦

人和人之間最重要的差別不是職業,而是精神素質。精神素質相近的人,在一起很容易溝通,職業的不同完全不成為障礙;相反,如果精神素質相差懸殊,即使同行也是話不投機半句多。

精神本能有強弱的階梯,最高時宗教。

一個人在精神上足夠成熟,能夠正視和承受人生的苦難,同時心靈依然單純,對世界仍然懷著兒童般的興致,他就是一個智慧的人。

有道德、有信仰的人是自由人,無道德、無信仰的人不是自由人。

藝術和創造

夢與人生有不解之緣。夢是苦難者的安慰,奮鬥者的希望。不必歎息人生如夢,因為夢也是人生的一種真實。

舞蹈是人用神的方式行走,是在規則中詮釋自由。

一個人創造力的高低,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有無健康的生命本能,二是有無崇高的精神追求。

人要做成一點事情,第一靠熱情,第二靠毅力。我在各領域一切有作為的人身上,都發現了這兩種品質。

中國人缺少什麽

中國文化具有實用品格,不重視精神價值。人是精神性的存在,精神本身就具有獨立的、神聖的價值,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不被承認的。

中國文化傳統最缺少兩樣東西:形而上學與個人主義。對於我們來說,皇帝和祖宗就是上帝,個人微不足道。

一個有信仰的民族,必由精神素質優良的個體組成。一個法治健全的社會,必由具備公民覺悟的成員建立和維護。因此,歸根到底,中國的前途將取決於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

哲學的用處

一個人需要哲學的程度,取決於他對精神生活看重的程度。當一個人的靈魂對於人生產生根本性的疑問時,他就會走向哲學。那些不關心精神生活、靈魂中沒有問題的人,當然不需要哲學。

任何一個真正的哲學問題都不可能有所謂標準答案,可貴的是發問和探究的過程本身,使我們對那些根本問題的思考始終處於活潑的狀態。

哲學讓人從當下的具體生活中跳出來,給人一個更高的視角。有沒有這個更高的視角很重要,如果有,大苦難也會縮小,不能把你壓垮,如果沒有,小挫折也會放大,把你絆倒。你盡可以在人世間執著和追求,但是,有了哲學,你就有了退路。

哲學想的是根本問題,它讓你與具體生活拉開一段距離。

有智慧的人,他的心是明白、歡欣、寧靜的,沒有智慧的人,他的心是糊塗、煩惱、躁動的。

一個人隻有小聰明而沒有大智慧,卻做成了大事業,這樣的例子古今中外都不曾有過呢。

哲學對政治的影響是緩慢的,但一旦發生影響,就是根本性的。

如何走進哲學

根據我的經驗,要真正領悟哲學是什麽,最好的辦法就是讀大哲學家的原著,看他們在想是問題和怎樣想這些問題。

當人類從世間的事務中抬起頭來,關心頭頂的星空時,哲學誕生了。

哲學是人類的鄉愁,是對人類永恒故鄉的懷念和追尋。

一切鼓吹狹隘國家利益和民族仇恨的哲學家都是可疑的。哲學家用宇宙的真理衡量人類,又用人類的真理衡量民族和國家,在這樣的人心中,狹隘民族主義怎會有容身之地呢?

從本來的意義上,純粹哲學就是形而上學,是對世界和人生的根本問題的思考。

在今天,哲學仿佛破落了,正在給政治、科學、文學打工。

狂妄的實質是淺薄,實際上沒有什麽貨色了,就隻剩下姿態了。

東西方文化

看任何事物,必須跳出這個事物,站在比較高的位置上,有廣闊的視野,才看得清它的全貌。看民族文化也是如此。

你是一個好人,別人都不知道,或不承認,你的人生仍然是圓滿的。這是孔子思想的精華。

有一些東西,比如自由、民主、人權,也已成為普世價值,不管你怎樣朝它們叫嚷,都無濟於事了。

學術的獨立

在許多人心目中,最佳選擇是做官,其次是成為官的親信,最倒黴的是與行政力搞不好關係。人們紛紛把精力放在拉關係、立項目、弄錢上。

事實上,中國曆來缺乏純粹,不但缺乏純粹哲學,而且缺乏純粹的學術興趣和思想興趣,純粹的精神追求。

世上有多少學術性的質疑是有道理而無價值的啊!

閱讀是精神生活

閱讀是個人的精神生活,一個真正有閱讀愛好和習慣的人,必定是自己選擇適合於他的精神食糧,不會跟著媒體跑。

就最深層的精神生活而言,時代的區別並不重要,無論是兩千年前的先賢,還是近百年來的今賢,都同樣古老,也都同樣年輕。

每一部經典作品都紮根在人類精神生活的至深土壤之中,正因為如此,所以能夠在不同時代的個人的心靈中抽出新芽。

直接向大師學習,這是我的閱讀定位,我自己受益無窮,因此也樂意推薦給別人。中外經典名著是人類的偉大精神財富,最好的東西都在那裏,為什麽不去享用,卻把時間浪費在次好的、較差的東西上?

他也許知道天下許多奇聞八卦,但這些與他的真實生活毫無關係,與他的精神生長毫無關係。

一個不讀書的人是沒有根的,他對人類文化傳統一無所知,本質上市貧乏和空虛的。

舍棄掉世界觀,把心靈的快樂當做目的本身來追求,就真會把所解讀的任何一種偉大哲學稀釋為心靈雞湯了。

被娛樂化的經典已經不是經典了,它引導人們去關注的不是經典裏最有價值的東西,而是去找故事,找噱頭,經典已經被弄得麵目全非了。還不如一無所知呢,這樣的話,總會有一些人直接去讀經典並且真正讀懂它。

非職業的寫作

寫日記是心靈生活的好方式。我的體會是,通過寫日記,第一能把直接的外在經曆轉化成內在財富,從而使心靈豐富;第二能經常從熱鬧的外部生活中抽身回來,與自己相處和對話,從而使心靈寧靜。

意義隻向有心人敞開。你唯有平時就勤於思考宇宙、社會、人生的大道理,又敏於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細小事物,你在寫作上才會有一副從小見大的好眼力。

年過花甲,你們讀我的書,仍不認為我是一個老人,我知足了。

這篇關於周國平人生哲思錄:把心安頓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20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