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來自於投入,而不是來自於神來之筆

Feb20
作者:武誌紅

  靈感如泉湧,汩汩而出。

  作為半職業碼字的人,我深知這種感覺有多迷人。但同時,我也知道,要實現這一點,我必須做大量的努力,不斷地碰觸與我要寫作的主題相關的資料,我必須與這些資料建立充分的關係,靈感才能如泉水一般汩汩而出。

  譬如,很多次,要對一新聞人物進行分析前,我都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盡可能地搜集到足夠多的關鍵資料,深刻而全麵地去碰觸這個人,然後才能積攢足夠多的感覺,然後寫作時,感覺就可噴湧而出,有時就能一氣嗬成地寫完一篇文章。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能力來自於,你與相關事物建立了深度關係,而不是其他,特別不是因為你太牛逼。

  建立深度關係的關鍵是投入,經由時間與精力的累計,你與這一事物的關係日益深厚,你逐漸掌握了它,你與它相遇,而能力,是你的存在與它的存在相遇的副產品。

  偶爾我們會有神來之筆,像是一扇門突然打開,你瞬間與一個事物建立了關係。但你不能仰仗神來之筆。我自己深知,甚至不能追求文字的一氣嗬成,因很多時候感覺做不到如此充沛。

  事實上,能力差的人,常是太期待神來之筆的人。

  讀本科時,認識一哥們,是寫劇本的。他總說,要是我狀態好了,你看看我能寫出什麽樣的作品吧!絕對是驚世之作!而他總是狀態不好,原因很多,如單身難受,或有女友但不夠滿意,身體不舒服,經濟拮據等。他偶爾是會有神來之筆,突然間,他有了很好的狀態,身心感覺都很好,那時的確表現不同,但也稱不上太出眾。

  我一個二十來歲的朋友,總是頻繁換工作,問他為什麽。他說,沒有一個工作讓他滿意。我問他,什麽樣的工作才能讓你感覺到滿意。他說,能讓他全情投入的那種。

  聽上去,這種追求很好,但再問下去,問題就出來了。他說,太多次,一份工作他剛做了一天,就感覺到自己已經把握到這個工作的本質,然後就覺得這份工作沒勁了。

  這種感覺,簡直是太自戀了。也許有些朋友會說,那可能是他的確厲害。他倒確實是聰明的小夥子,但因為他頻繁換工作,導致他沒有和任何一份工作建立過深度關係,結果他沒發展起任何可以稱道的能力,除了貌似聰明。

  他們為何這麽期待神來之筆?

  這樣的故事聽多了之後,我的總結是,他們有一種嬰兒式假定:我與世界是一體的,我如神一般,決定著周圍事物;如果周圍事物不能被我所左右,那一定是因為我不夠完美,譬如,我狀態不夠好。

  具體來說就是,他們覺得,一旦某個事物被自己掌握,那首先是因為我掌握了自己;如果它沒有被掌握,那是因為我沒有掌握好自己。即,我狀態好,就可以讓周圍世界如我所願;我狀態不好,周圍世界就不能如我所願——其實這句是倒推:當外接不如自己所願時,他們會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因他們認定,自己是能輕鬆掌控世界的,而狀態不好,就是能找到的最直接原因。

  聽上去有點車軲轆話,但它的邏輯,就是這麽拗。

  因這一邏輯,所以他們花很大力氣去調整自己狀態,還會花很多時間去等待自己狀態好,而不懂得,關鍵是持續投入,瑣細努力即可累積出成功。

  前麵我說到,能力是建立深度關係的副產品,而建立關係時,比努力更為關鍵的一點是,你不是自戀地將自己意願強加在這一事物之上,而是臣服於這一事物。不是你個人太牛逼所以掌握了這一事物,而是因為你臣服,你放下自戀,放下你的預期和判斷,放空自己,然後你就可以與這一事物的存在相遇了。這份相遇,說誇張點,都意味著,你遇見了上帝。

  所以出問題的關鍵是自戀,而太期待神來之筆的,多有著全能自戀,這是嬰兒早期的核心心理之一。

  嬰兒覺得,我是神,無所不能,所以我一發意願,周圍世界就會按照我的意願運轉。當周圍世界沒按照自己意願運轉時,嬰兒就會覺得,問題在於我,我發意願時狀態不好,譬如身體老打嗝,譬如沒吃飽,所以發不好這個意願。所以嬰兒會在自己身上使勁,通過整自己,想把自己變得完美,然後讓這個世界重新按自己意願運轉。

  其實嬰兒發意願能成功,是因為他有一個養育者在照料他,這是個殘酷的真相。

  有全能自戀心理的成年人,如嬰兒一樣容易陷入等待,而不是持續努力,因他們下意識地認為,努力不重要,重要的是狀態好,所以煩惱、疾病、睡眠等等都可以構成不去行動的理由,也因此導致了拖延乃至懶惰。

  特別是睡眠,有很多難以持續做事的來訪者,他們總是強調說,睡不好就沒法做事,但仔細問他們的睡眠質量,真不算太差。現在才知道,他們心裏是將兩個事物聯係到了一起:事情做不好(外在事情控製不了),是因為沒睡好(我控製不了睡眠這個看似內部的事)。

  能持續努力的人,是有了相對成熟的心理:我未必能立即掌握一個事物,但隻要我持續努力,並且尊重這一事物自身的規律,我會與這一事物建立起很好的關係。

  相反,不能持續努力的人,常是如嬰兒般期待著神來之筆:神啊,請讓我狀態好吧,那樣我就可以如神一般迅速掌握一切。從現實角度翻譯的話,這句話的真相是:媽媽啊,請好好掌握我吧,你的照顧,能讓我享受神一般的感覺。

  對於嬰兒來講,媽媽的照顧的確是根本。一個人能否持續努力,關鍵在於能否處理這個過程中產生的挫敗感,而嬰兒最初能做的,就是持續地發出自己的意願,這時必須有一個嗬護備至的媽媽,才能讓他活在基本被滿足的狀態中,而且挫敗感是可以被處理的,而處理的,不是他,而是媽媽。

  嬰兒的這一心理特點,是由他什麽都做不了而決定的,但大孩子和成年人不同,他們就可以有意識地改變自己,去學習好的方式。

  嬰兒,或巨嬰,都是活在全能感中的人,一旦受挫,他們的自戀就會有崩毀的感覺。一個小挫敗,他們的體驗是“我這個人失敗了,我這個人差勁至極”,而自我基本建立的人,產生的體驗則是“我在這件事上失敗了”,僅此而已,他們的自我還能幸存,甚至根本沒有被動搖,反而可能會因為受挫,激起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好勝心,而繼續一往直前。

  一旦有“我這個人失敗了”的感覺,一個人就會體驗到,自我的崩塌感,伴隨著崩塌感的,是無力感,即你感覺暫時發不出自己的力量了。其實隻是,你暫時地控製不了外部事物而已。

  對這一心理,一個網友描繪說:

  所以我不敢去做想做的事情,因為在想象中一切如行雲流水般流暢,而現實中是一台卡機無數次的老電腦。而每一次卡住對我來說就是要麵對一次內心的完美崩潰。就像中了一槍又一槍的感覺。太期待神來之筆,曾經覺得那些成功的人都是能一直擁有神來之筆的幸運兒。

  沒錯,成功者會相對擁有更多的神來之筆,但絕不是“一直擁有”,而且“神來之筆”之所以會有,是因為大量投入而與事物建立了關係的結果。

  總結一下,要破除對“神來之筆”過於期待而導致不能受挫的心理,需要懂得這樣幾點:

  一、能力是建立了深度關係的結果;

  二、建立深度關係需要持續的投入;

  三、建立深度關係的關鍵,不是將你的自戀強加於事物之上,而是放下你的自戀想象,尊重事物本身的真實規律;

  四、一件外部事物能否被我控製,取決於那一刻我的內部狀態,這是嬰兒式全能自戀心理的殘留;

  五、一受挫,就覺得“我整個人不好”,也是源自全能自戀心理——我和整個是一體的,所以我能控製一切,否則就意味著一切都是我控製不了的;

  六、關鍵不是要神來之筆這種好的感覺,關鍵是如何處理挫敗感。

  最後補充一句:你是人,不是神。 這篇關於能力來自於投入,而不是來自於神來之筆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20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