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追求性價比的人生多麽無趣嗬

Feb19
能給我們帶來幸福和快樂的,往往是那些性價比不高的東西。我希望自己能去消費別人眼中性價比低的東西,過上別人眼中性價比低的人生。
  
  壹
  
  好友群裏不知怎麽突然聊開了記事本。
  
  一個平時很低調的朋友突然興奮起來,開始一條條刷屏跟我們講不同品牌記事本的優劣。
  
  正當我麵對一串串聞所未聞的英文品牌名不知該怎麽接話時,沒事總哭窮的他又發來一張自己的購物截圖——800塊一個的本子。
  
  800塊的本子,從實用角度看,性價比高不高?真的有比8塊,80塊一本的好上十倍,百倍之多嗎?
  
  顯然沒有。
  
  都說“一分價錢一分貨”,但後邊還有兩句,“1毛價錢2分貨,1塊價錢3分貨。”也就是說品質優上一倍,價格往往要翻上10倍。
  
  800塊的本子,無非是封麵和紙張的質感更好一些,設計更精美更人性化一些,也許還更環保一些。但每多一個“一些”,價格往往就要翻倍。
  
  我們不談什麽品牌附加價值,也不說為什麽會這樣,那該是另一篇文章了。隻簡單說說在這種價格體係的現實下,具有相同消費能力的人,為什麽有些舍得去消費一些“奢侈品”,而有些卻不舍得。
  
  貳
  
  以前寫過一篇探討物品價格與價值的文章,出乎意料地受歡迎。發出後在簡書收到了很多留言,最讓我哭笑不得的有兩條:
  
  “買東西時,看到價格我就會估算會用這東西多久,然後計算每次大概多少錢。”
  
  “便宜的不經用,價格高的經用,買性價比高的即可。”
  
  我以前也是這種過度追求“性價比”的實用主義消費思維。所以寫那篇文章時一直在剖析自己,進行反省,也反複強調要看重價值多於價格。可沒想到還是有人理解成了我是在鼓勵追求“性價比”。
  
  又要搬出“毒舌”的王爾德了,他說:一個憤世嫉俗的人知道所有東西的價格,卻不知道任何東西的價值。
  
  王爾德所說的“價值”絕不是“性價比”裏的“性能”。他是在諷刺過於看重價格的行為。而追求性價比所聚焦的不就是價格匹配得上性能,甚至超越性能?
  
  我所說的價值,也是很主觀、很“唯心”,既非簡單的使用價值,耐用性和使用壽命,更不是品牌價值,而是源自內心的喜愛,這件物品對於自己的獨特意義。
  
  就像800塊錢的記事本對於那個嗜本的朋友。因為熱愛,所以去追求極致,追求完美。
  
  簡單普通的水杯就可以滿足使用需求,但一個有著設計感和精美手繪圖案的水杯售價卻往往高出數倍。它們的使用價值包括使用壽命差別不大,但是後者凝結了設計師手繪師的審美和勞動,會讓喜愛的人心情愉悅。
  
  喜歡香奈兒的品牌意義和設計,給自己買上一款在別人看來性價比低的包。擁有它,也許更多擁有的是一種對自己生活態度的展示和認可。
  
  ……
  
  過度追求物質,容易讓我們變成物質的奴隸;但是過度追求性價比,卻也很容易讓我們忘記美,忘記熱愛。時刻不應忘記,物質一定是為人服務的。
  
  叁
  
  寫到這裏,突然想起不久前看到過的一篇文章。
  
  文章的作者用性價比高的護膚品,而比她收入低的姑娘卻用著Sisley乳液,代價是犧牲自己的居住條件,與人合租在500元一個月的陋室;作者畢業幾年後給自己攢下了房子首付,而另一位原本擁有一小筆財富的姑娘,卻在畢業後幾年間將錢財揮霍殆盡後悔莫及。
  
  作者說,“不必被經典的廣告、高級的忽悠而支付過多的溢價價值,商人的洗腦、情懷的綁架不能定義你愛自己的方式。”
  
  誠然,作者批判的兩個姑娘的做法確實不值得提倡,凡事應該量力而行。但是過分注重性價比,又何嚐不是被另一種實用消費主義洗腦?
  
  我們一直在接收著各種外來的價值觀,跟自己腦中固有想法合拍的,就認為真理;跟自己相悖的,就去抵製甚至認為是惡意洗腦。再用自己的價值觀,粗暴地“政治正確地”去定義別人的行為,認為這不值得。這是怎樣一種狹隘啊。
  
  我們接收著不同的價值觀,但是接受什麽到自己的價值體係,到底還是由自己決定的。
  
  文中用來做反麵教材的兩個姑娘畢竟隻是少數比較極端的。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卻是在中間左右搖擺:既會偶爾衝動小小奢侈一把,然後或真或假地喊著要剁手;又會經常舍不得花錢,精打細算地過日子。
  
  其實,往往也正是那些把“消費”當“浪費”有罪惡感的人最容易衝動購物,一時腦熱買下過後嫌貴也不合適的東西;又在浪費的罪惡感驅動下,看到打折就囤下一堆劃算卻用不著的東西。
  
  我特別認可一個心理谘詢師朋友的谘詢理念:認得清自己,付得起代價。
  
  錢是為人服務的。是選擇更昂貴的化妝品,還是更舒適的居住環境;是享受當下,去環遊世界,甚至酒肉人生,還是攢錢付首付,後果畢竟都是由自己承擔的。自己覺得開心,這錢就花的有意義,或者功利點說,花的值。如此,你認為性價比低的東西,也許恰恰正是別人眼中性價比高的東西。
  
  在艱難的生活中,偶爾放棄世俗的性價比,為著一些美好,為一份熱愛去買單,這也是寵愛自己,對抗虛無人生的一種方式。
  
  肆
  
  世界上最著名的短篇小說之一《麥琪的禮物》裏,妻子賣掉自己美麗的頭發,給丈夫買了表鏈;丈夫卻賣掉自己的金表,為妻子換來一套美麗的發梳。
  
  對於一對貧窮的夫妻,難道不該把錢用來做性價比更高的事情嗎?換取麵包,總比換取可有可無的發梳和表鏈實用的多。
  
  但他們卻為了愛選擇為對方購買“奢侈”的物品,感動了彼此,也感動了無數讀到這個故事的人。我覺得結局恰恰因這種巧妙的缺憾而完美。
  
  幾十塊的包,幾萬塊的包,無非都是裝東西。從實用性上來看,奢侈品算得上是公認的性價比比較低的商品。
  
  但是誕生奢侈品品牌最多的幾個國家,也恰恰是文化和藝術最發達的國家,比如法國和意大利。當有人願意去因為藝術,因為熱愛,為美,為性價比低的東西去買單,是一個多麽美好的社會。
  
  因為,人類不隻需要麵包,也需要水仙花。
  
  伍
  
  人生又何嚐不是這樣?在“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洗腦”下,我們最容易選擇“性價比高”的人生。
  
  大概很多人小時候都寫過言不由衷的崇高理想。
  
  長大以後想當什麽?科學家,醫生,老師……很少有人會說理發師,修理工這些體力勞動和手工勞動的職業。
  
  為什麽?這樣的職業和人生性價比實在不高呀,在這個社會的底層,收入低,得不到更多的尊重。我們其實從小就在被“洗腦”去選擇一個性價比更高的人生。
  
  我上高中時一直想學畫畫,想考中文係,都被父母以沒前途否定了;業餘學畫畫,多看課外書吧,又被數落浪費時間和錢,有那個時間不如多做幾套題,爭取多考幾分。
  
  沒前途換句話說就是你所選擇的領域,你將來所從事的職業很難為你帶來更多的財富,更好的社會地位,也就是“性價比”不高。
  
  上大學時,很多人參加興趣社團,上選修課,僅僅是為了修學分。四處打聽哪個老師容易過,愛給高分就報哪個。
  
  畢業後找工作時,也權衡再三,去選擇收入最好,說出去最有麵子的。
  
  甚至談戀愛結婚,我們也要找“經濟適用男/女”。
  
  這樣的人生步步妥當。若恰巧是自己喜歡的那自然是最好。若不是,那就是犧牲了自己僅有的一生,去追求別人眼中的“性價比”。
  
  我希望自己能去消費別人眼中性價比低的東西,過上別人眼中性價比低的人生。因為我將美和愛納入,重新定義了“性能”。所以,這恰恰是對我而言性價比高的人生。
  
  不過說到底,錢是好東西。
  
  作者:由牧 這篇關於隻追求性價比的人生多麽無趣嗬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