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即一切

Feb19

  小徒弟問我,為什麽總喜歡畫荷葉與荷花。我回複他,也許是平生愛荷吧,一片荷葉一根梗,一朵荷花一根梗,更像是內心的一種堅定、一種樸素、和一種內心的欣慰,還有一種對荷花的內心景仰,不去分別那些紮根的地方,活出自己對世界最美好的理解。
  
  一個人麵對這紛擾的世界,是一種對外的凝視,也是一種對內生命價值的思考,對外是一種包容,對內是一種提高,也可以這麽理解,對外是一種生命的豁達,對內是一種生命的從容,所有經過的故事,都值得我們重新去思考,不是思考在哪裏不夠完美,而是思考自己的內心不應該留下陰影。
  
  每個人都不是孤獨的存在,相伴這人海茫茫,身邊還有這生活百態,能夠支撐生活的不是經驗,而是對生命的信念。一份坦率的真誠,不是去掩蓋生活的傷痛,而是不在傷痛中徘徊、流浪、惆悵、分別,生命從哪裏來,又到哪裏去,如其活成一場在寂寥中的生命獨白,不如活出生命的平靜、喜悅、廣闊和分享,如其有時間閑愁,不如用來慈悲。
  
  生命不是在時光中歎息,而是能夠學會理解與適應,從浮躁到平淡的轉換,每個人都是一場曆練,去經過那些坎坷與傷痛,鼓勵自己的生命應該去堅持什麽、信仰什麽,把心態放在一個什麽合適的位置,而不是徘徊在那些剪不斷理還亂的自我糾纏中,生命的向前,本來就是一種困惑中的突破,它需要一種重新開創的活潑力量。
  
  生命注定要經過那些徘徊,也注定去突破那些徘徊,去思考,去領悟,遭遇那些哀愁與感傷,鏈接那些希望與溫暖,在那些生命震撼與風雨裏,尋覓生命應該具備的狀態,化解著主觀對生活造成的壁壘,解讀生命在悲歡流轉中應該釋放的積極與珍惜,眼前的世界究竟和自己什麽關係,理解與對話,運用與善待。
  
  每一個生命存在的個體,所有的喜悅和感傷,也都是生命的畫麵、片段和風景,那些生命的負重向前,不是把生命活成一種悲情的孤獨,而是在生命的過程中,去思考生命應該具有的存在狀態和體驗,內心世界留夠足夠的空曠,萬物靜觀皆自然,去欣賞、去圓融、去感知。
  
  沒有誰遊離於生活之外,生活的自然就是聚散變化,更沒有什麽固定的從容與自在,它是需要人生用一份豁達的心境去看待這風霜轉換、無常與深沉,對生命的感知不是一種癡迷與幽怨,更應該是一種自然與直白,別把生活思考得那麽複雜,生命的本來狀態,就是一種正麵的樸素,能堅強一點,就少掉淚珠子。
  
  生命對每個人來說,需要回到生活本身,接受新的改變,更要學會重新開始,調整自己心態適應的程度,拓展自己對生命的體驗,而不是固守自己的那些執著,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動態的發展,所以需要去體悟和化解內心世界的落寞,規範那些內在的感傷,活出對生命的反思與反省。
  
  一個人的生命思考,在於拓展一種境界,與生活溫暖的鏈接,形成一種積極的力量,讓生命更有意境,或者能夠理解為一種厚重的風格,對生命形成一種光明的影響,生活從來也不排除感傷,每個人的一生,都將會麵對自己的回憶,誠實而客觀。
  
  沒有哪個生命是遺世而獨立,每個人都需要更加清醒地消除自我內心看待世界的障礙,每個人與生活也都是一種共存關係,可以樸素而有趣,但不是一種糾纏不清,理解生命存在的狀況,了解生命應該具備的認知寬闊的力量,如其歎息天涼好個秋,又何嚐不會去學會笑語盈盈。
  
  人生怎麽樣,向前怎麽活,每個人都在曆練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但並不是在堆積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習慣,去活成人生的那種小家子氣。生命的所有故事,都是生活背景的一種鋪陳,決定一個人生命內涵的重點,還在於一個人麵對世界的發心。佛門有個詞叫做“心不隨境轉”,用最好的心態活成自己生命最美好的形式,而不是讓內心流浪於各種矛盾。正是了解了生命的無常,所以才更應該原諒,不是用生命的執著去解釋生活,而是讓生活更應該充滿喜悅、灑脫、充實、從容。
  
  生活的課程中,有一門最辛苦的功課,也就在於自我與大眾的融合,學會認同,學會分享,學會在生命的本身去體驗生命的豁達與意境,讓它成為對自己生命的鼓勵與呈現,深刻思考那些煩惱的來路,不過是拘泥於自我的固執,沉迷其中,並且擴大與渲染。
  
  每一個生命狀態,都注定經曆風雨曆練,學會寬恕,學會忘記,學會容忍那些嘲弄與調侃,善意的理解自己的緊張與忐忑,每個人對生命的領悟,也都是一個反複創新不斷更新的過程,無數的片段,鏈接成生命客觀、活潑的心態,活出一種開闊的心胸,也就活成了一種生命的自在。
  
  生命在於突破自我的困惑,擴大內心的容量與寬闊,成為這世界最好的經過,也是一場從認清小我而後達到廓然無我的生命感知。心若能容,即能與這世間萬物相融,自我與世界,相融相即,正如佛門所說,一即一切。
  
  文|延參法師

這篇關於一即一切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