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會“放下”

Feb19
人生的一切煩惱,歸根到底就是在生活中沒有學會放下,使身心背負著沉重的包袱,因而生活也變得越來越累,越來越辛苦。“智者無為,愚人自縛”,人通常喜歡給自己的心靈套上枷鎖,精神添加壓力。所以說“放下”,不僅是一種解脫的心態,更是一種清醒的智慧。不管境遇如何,請放下昨日的輝煌,放下昔日的苦難,放下所有束縛你的包袱。放下了,你就會有頓悟之後的豁然開朗,重負頓釋的輕鬆,雲開霧散後的陽光燦爛。
  
  人往往擁有的越多,煩惱就越多。因為萬事萬物本來就隨著因緣變化而變化,我們卻試圖牢牢把握讓它不變,結果自然沒有人能做得到。人生的道路上,很多人都有貪得無厭的心態,俗話說得好:“欲壑難填。”自古以來,人們都有著對金錢、美女、權利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它猶如滔滔江水,在人們內心深處澎湃,因小失大的事情,使自己遺憾終身,正因為有這樣喜貪的毛病,反而失去了太多,結果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隻有學會放下,你才能夠騰出手來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對於放下,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其實,放下是一種智慧的選擇。處事時,該放就放,該斷就斷,不要因小失大。放下是一種隨其自然的心態,人生總是在取舍之間,麵對不同的選擇,應該學會放下,學會滿足,這是智者的心態,是成功的階梯。人隻有放下生活中不必要的東西,才能邁出灑脫的一步,活出自我的風采。
  
  憂慮來自內心,一切的煩惱都來源於自身。人生路上會遭遇到許多不幸,挫折,失敗,打擊,痛苦,孤獨等,當你放下這一切時,心靈就會得到解脫,該放不放,必是大患。同時放下不等於放棄,隻有懂得衡量事物間的利弊得失,不過於強求自己,不過於委屈自己。一味地追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但會迷失自我,也會徒增煩惱。可見放下是為了更好地選擇。
  
  我們不快樂的原因,就在於我們不知如何放下。我們常常會因為一些事而煩惱,帶著煩惱去忙碌,必然會因為分心和消極情緒而影響我們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事實上,我們擔憂的問題通常並不會像我們擔憂的那樣發生或帶來不利影響。既然如此,又何必讓這些困擾著自己呢?何不放下,全心地投入到生活與工作中,不為這些因素影響呢?
  
  佛教中所說的“放下”,不是說什麽都不要,而是說究竟要什麽,要多少,這才是最重要的。正如利奧•羅斯頓說過:“你的身軀很龐大,但是你的生命需要的僅僅是一顆心髒。多餘的脂肪會壓迫人的心髒,多餘的財富會拖累人的心靈,多餘的追逐、多餘的幻想隻會增加一個人生命的負擔。”而人生苦短,必須學會放下,才能享受真正的人生快樂。
  
  在人生路途上,我們要放棄沉重的欲望,放下過度的需求,舍棄不必要的執著,還自己一片純淨的天空。修習佛道的人如果不能放下七情六欲,就無法修習到博大精深的境界。隻有懂得放下自我,才能體會到人生的真諦。佛教有一個故事,說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婆羅門兩手各拿了一大朵花前來獻佛,佛陀大聲地對婆羅門說:“放下!”婆羅門聽從指教,將左手拿的那個花朵放下,佛陀又說:“放下!”婆羅門將右手的花朵也放下了,佛陀又說:“放下!”這個婆羅門無奈地回答:“我已經兩手空空,沒有什麽東西可以再放下了,為何還要我放下?”佛陀聽了他的話說:“我的本意並不是讓你放下手中的花朵,而是讓你放下六根、六塵和六識。隻有當你將這些都放下時,才能從生死輪回中解脫出來。”
  
  “當斷不斷,反被其亂。”我們應該保留生命中最純粹、最有價值的部分,放棄累贅,調整心態,這樣才是最好的選擇。在當今社會,想要找一個理想的職位並不容易,除了與整個客觀環境有關外,也與許多求職者心態不穩有關,即好高騖遠、自命清高,大事做不好,小事不願做,滿腹牢騷,虛度了許多好時光,人生短短數十年,轉眼即逝,一旦選準了目標就要追求。但是,當目標不適合自己時,應果斷豁達地放棄,懂得以理性來麵對一切,這樣才能夠柳暗花明。懂得放下執著,才能獲得新生力量,才會贏得更多的回報。放下是另一種方式的擁有,學會了放下,就是成全了自己的幸福。曾有人說:“世事愚人,追逐功名迷本性。雲山忘我,拋開得失現天真。”
這篇關於如何學會“放下”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