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生的不同階段

Feb19
青春時代有許多優勢,卻也有躁動不安和阻扼幸福的東西。年青人不顧一切地追尋幸福,是因為堅信這樣一個假設:在其生命中幸福是必然會得到的。由此,便產生了無窮無盡的自欺欺人式的希望,當然也還有失望、不滿。我們夢燈之中的那些模模糊糊的欺人的幸福圖景,以變幻莫側的形式,漂浮在我們腦海之中,我們徒勞地尋找著這些幻象的原型。同樣,當年青力盛之際,我們通常都不滿自己的地位和環境,這是因為,我們把那些處處皆令人沮喪和空洞乏味的人生慘象歸於這些地位和環境。我們啟迪青年,花長時間引導他們,根除他們頭腦中這樣一個大謬不然的觀念:世界為他們準備了很多東西以待賞踢。不過,當我們與生活打交道時,由於看的是虛構圖景而不是現實事實,所以情形恰恰相反。在我們青春之光輝的朝霞中,虛構的詩意作品為我們勾勒了眩目場景,使我們春心蕩漾,急切地想把這幅場景化為現實,急切地想攀摘彩虹,年青人,總愛以一本趣味小說的形式去懂憬自己的人生曆程。由此,也就生發了無盡的失望和悲傷。因為,使這些幻象圖景富有魅力之處,正在於它們是想象的,而不是真實的;因而,我們應當在直觀地感受它們時,保持平和和自足的純粹認知的心緒。要把這些東西化為現實,意味著讓咄咄意誌席卷一切,這不可避免地要帶來痛苦。
  
  所以,如果說人生前半部分的根本特點在於不知滿足地追求幸福,那麽,其後半生則充滿著不幸的惶恐。所有幸福皆為虛無縹渺之物,而所有苦難則為實實在在的東西。因而,我們畢竟都變得謹小慎微,所渴望的僅僅是少一點痛苦和那種不再被人打擾的境遇,而不是快樂。在青春時節,當門鈴響後,我立即會精神抖擻,充滿喜悅,因為我想:“現在,也許來了”;然而在晚年,同樣的情形,我立即會出現惶恐之態,我會認為“這家夥真來了”。那些成績卓著和天賦甚高的人,他們在此不同於塵世中的芸芸眾生。因而,依照他們的才幹。鶴立於眾生之中,對人世,他們會產生兩種截然對立的情感。在青春時節,他們大都具有被塵世拋棄的感受;而在老年,他們又具有擺脫塵世的感受。前半生是不幸福的。這是因為我們尚不熟悉這世界;而後半生是幸福的。這就建立在我們對這個世界了若指掌的認識基礎之上。結果,人的後半生,宛如音樂之後半部分,包容的衝動、推進較少,而緩解、憩息更多。一般來說,這是因為年青時,我們總以為世界中有大宗的幸福和快樂,隻是獲得它們要花一些氣力罷了;而在老年,我們卻反而認為世界中其實一無所得,因而對此事保持著完全平靜的心緒,陶樂於過得去的眼下生活,甚至在那些零星瑣碎的小事中也能感到樂趣。
  
  成年人從其生活經驗中獲取的東西,即他所具有的不同於少年或青年看待世界的那種方式,首先是一種坦誠直率,或不著偏見。此時,他把事情看得非常簡單,一是一,二是二;而對少年和青年人來說,現實的世界,卻被那些由他們自己造就的胡思亂想、遺傳偏見、奇怪念頭所偽裝或歪曲。經驗為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使我們擺脫夢幻、遐想、謬見這些乘我們年青而入的東西。保證青年人擺脫這些東西的困擾,無疑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但這是非常困難的。為達此目的,應把孩童的眼界盡可能限製在一個狹小的範圍。而且,在這個範圍中,隻準傳授那些清晰、正確的觀念。唯有孩童正確地領悟這個領域中的任何事物後,才可以逐漸拓展他的視野。這同樣適用於青春期。這種方法還特別要求,不要讓他讀小說,而是用一些適當的傳記去替代,諸如富蘭克林和其他人的傳記。
  
  當我們年青的時候,總是想象那些傑出人物和偉大事件會在我們的人生中,伴隨密集的鼓點和僚亮的號角登場亮相;而在老年,當我們回首平生,發現,他們都關門閉戶靜靜地睡著,沒有人注意他們。
  
  人過40,多數人難免產生憤世嫉俗的毛病。這是很自然的。人們都樂於從自己的性格出發去衡量他人,看到的情形是別人在思維或激情方麵遠遠落後於己。所以,他有意不同他人有任何來往,於是不是喜愛孤獨,就是仇恨孤獨,或者顧影自憐。
  
  我們青春時代的活力和歡笑,部分是出於這祥的事實:我們剛登上人生的峰巔,並不知道那邊山腳下等待著的死神。然而我們跨過山巔後,看到的隻是道聽途說的死神的真實麵目。與此同時,我們躍躍欲試的神情頓時消退,這使得我們的精神突然消沉。此時,悲涼優戚的嚴肅認真感遂壓倒了青春時節豐富多彩的愉悅。我們在青春時節,視生命為無盡的長河,毫不珍惜地消磨時光;可是,當我們變得蒼老時,越發感到時間彌足珍貴。猶如一個死囚一步步邁向斷頭台的感受一般。
這篇關於論人生的不同階段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